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遭遇供應鏈危機的不止華為,或許還有蘋果。
《華爾街日報》18日報道,蘋果公司有意協助財務吃緊的JDI紓困,展現對供貨商罕見的關切。這主要是因為JDI的籌資救援計劃目前遇到了困境,原來的財團主要出資方宸鴻科技已決定退出,另外兩家投資公司也表達了退出的意向。
自iPhone X開始,蘋果便開始逐步轉向OLED屏,這導致LCD屏訂單大減,而JDI作為日本僅剩的LCD面板大廠,處境堪憂。但為何蘋果偏偏對JDI實施救助?過去一年時間,因蘋果業績下滑,手機上游供應商紛紛遭殃,日本電波工業、金龍機電等公司的市值蒸發比例,甚至超過九成,蘋果也未見有何大動作,如今它卻考慮親自注資、修補JDI。
蘋果在其龐大的供應鏈體系中,一向擁有絕對主導權,如今形勢可能出現了變化。如果說華為遭遇的是一場奔赴前線的戰役,而蘋果則可能遇到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后方潰敗。
蘋果的取舍
2016年是日本顯示屏生產廠商身心俱疲的一年,存儲產業窮途末路的往事還未被徹底遺忘,又一令日本人引以為傲的制造產業走向落日余暉。這一年,夏普被郭臺銘收入囊中,最后一家顯示屏巨頭JDI也不得不靠著政府的補助金支撐。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石川縣白山市開工建設的第六代液晶新工廠順利完工,而當時最大的資金來源就是蘋果。
蘋果為JDI支付了15億美元的成本,作為回報,JDI將向蘋果支付一定比例的屏幕營收額。
但并不是所有供應商都如JDI一樣好運。一般來講,蘋果在整個供應鏈體系中“生殺予奪”,被拋棄的供應商多毫無反抗之力。
2017年,蘋果向其圖形芯片供應商Imagination Technologies表示,將在兩年內削減一半的訂單,因為蘋果希望在內部制造GPU,這使得Imagination的股價在一天之內下跌了70.0%。值得一提的是,蘋果本身還是Imagination第四大股東,持股有約8%左右。
更早之前,為蘋果提供顯示屏藍寶石玻璃的供應商GT Advanced Technologies,在2014年被拋棄后就宣告破產。
所以,蘋果此次依然愿意幫助身處險境的JDI,不免令外界有些意外,尤其是JDI在OLED技術上已經大幅落后三星、LGD等競爭對手。這或許不單單是為了剩下未償還完的欠款。
追溯JDI當前淪落至此的緣由,一方面是公司在OLED面板生產線上嚴重落后、轉型不利,另一方面則受蘋果手機銷量下滑的影響。作為iPhone XR新型面板的供應商,iPhone XR的銷量一直不溫不火。
相比此前蘋果供應商隕落多是因為蘋果打算自己研發電子元器件,從而主動拋棄供應商,此次蘋果試圖援助JDI,恰恰說明其感受到自身業績給供應鏈帶來的壓力,這令它在處理與供應商的關系上不再像往常一樣“隨心所欲”。所以,如果JDI此次難關不過從而導致破產,很大程度上會加劇蘋果供應商的焦慮,這是蘋果所不愿意看到的。
當然,蘋果將作出何種讓步還未可知。據悉,JDI的潛在投資者希望蘋果能夠徹底放棄部分債權、再注入高達200億日元的投資,并且保證今明兩年繼續向JDI訂貨,這樣能夠吸引其它投資者入局。
解鈴還須系鈴人
時至今日,蘋果的供應鏈策略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地步。
2017年左右,我們看到蘋果不斷拋棄供應商,尋求自主研發、以掌控產業鏈當中更多的關鍵技術與零部件。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在減弱蘋果對供應商的依賴,尤其是日月光、臺積電等日漸強大的供應商,已經開始制衡蘋果。
2016年蘋果因為利潤問題向供應商壓價,而遭遇日月光、富士康集團旗下公司等一眾供應商反對。
但現在,由于蘋果手機銷量不振、多次減產,其上游供應商普遍岌岌可危。年初,臺積電召開業績說明會,預計今年一季度公司營收將創10年來最差水平。日本電產CEO永守重信在會上直言:在我主導經營的46年里,月度業績如此大幅下滑還是第一次。更何況,JDI、藍思科技等供應商甚至到了難以為繼的境地。
而且最新消息,據彭博社援引韓國Electronic Times來源報道,三星顯示公司已經向蘋果公司尋求財務補償,因為其iPhone手機柔性OLED面板的實際出貨量,未達到蘋果公司在合約中的初步估計水平。
所以說,蘋果原來以內部研發取代部分供應商的策略便不再恰當,因為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但蘋果又有何應對之策呢?一則,過去一般來講,蘋果都會與供應鏈相關廠商簽訂排他性的技術和產品協議,供應商也一直將關鍵的技術和產品研發圍繞蘋果來打造。如今形勢有變,蘋果會放寬協議的排他性嗎?這點幾乎不可能。而且進一步講,即使蘋果放寬,供應商也必然要在其它合作方和蘋果之間衡量輕重,這給產能帶來巨大挑戰。
二則,追根溯源,供應商的業績下滑源于蘋果手機消費疲軟,如果蘋果手機銷量上漲,供應商的危機自然迎刃而解。不過蘋果今年的預期不甚樂觀。
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依舊下滑的大背景下,IDC預計,2019年上半年蘋果的出貨量將比去年同期下降5.5%,新iPhone出貨量預計將降至1.835億部,同比下降12.1%。
KeyBanc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師安迪·哈格里夫斯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也表示,從供應鏈考察獲得的信息顯示,短期的iPhone需求已經穩定,但2020財年復蘇的可能性并不大。比如博通,前幾日博通將2019年的營收預期從245億美元下調至225億美元。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如何擺脫蘋果依賴癥,或許又將上升為供應商所迫切解決的問題,但前提是先渡過蘋果的這次銷量危機。
供應商的變局
華為危難當前,富士康撤離大陸的消息開始甚囂塵上,直至前幾日,富士康才正式發布聲明,宣稱“作為全球化運營的企業,未來將繼續扎根中國市場”。
不過,不巧的是,同一時間,蘋果被傳正在探索將其硬件產量的15%至30%轉移到中國之外。據悉,蘋果安排了一個不斷壯大的團隊正在研究供應鏈轉移的事項,并已要求富士康、和碩和緯創等主要制造合作伙伴評估可行性。換句話說,即使富士康不會完全撤離大陸,也必然要跟隨蘋果進行部分產能的遷移。
蘋果產能遷移,也必然要給其龐大的供應鏈體系帶來不小的變動,而關鍵就在我國。
近二十年的時間,我國電子制造企業圍繞蘋果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物流和零部件生態系統,而一旦產能轉移到印度、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首先受沖擊的就是員工。蘋果公司網站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國約有500萬個工作崗位依賴于蘋果在華業務,蘋果制造的產能如果大幅縮減,大面積裁員或許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其次,蘋果產業鏈在華20年,生產網絡的轉移不可能在朝夕完成,其成本也必然不小。瑞士銀行早些時候在一份報告中說,低科技產品和低附加值制造業將會轉移得最快,機械、運輸和信息技術領域的高附加值出口產品,可能需要數十年時間才能遷走。
而當前,蘋果及其國內供應商都面臨著銷量低迷所帶來的危機,這無疑使產能遷移面臨更多未知的風險。
對蘋果而言,在印度等地開工建廠,雖然其人工成本低廉,可短時間內缺乏訓練有素的勞動力和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對供應商而言,零部件供給需要跟隨制造端進行全球布局,如果不能承擔全球制造分工的壓力,那很有可能會被蘋果拋棄。
當然,產能轉移給整條供應鏈帶來的影響并不是一蹴而就,起碼2-3年內才會出現變化,所以,蘋果供應商也有足夠的時間去應對這場巨頭制造產能轉移產生的風險。
2019年,華為和蘋果之間原本將要迎來一場智能手機市場的終局之戰,而美國給華為帶來的不公平制裁,一舉打破了這一期待。華為雖前路坎坷,可蘋果未必能坐收漁利。中國市場的挽救與否,關系到蘋果頹勢逆轉,也切關供應鏈的穩定。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同名微信公眾號:歪道道(wddtalk)。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歪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