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不久前,德勤(Deloitte)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目前僅有19%的金融機構在使用人工智能。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稍早發布的2019年CIO調查報告發現,人工智能的實施在過去4年里增長了270%,僅在過去一年里就增長了37%,而在2015年增長率僅為10%。因此,金融服務流程自動化、風控實時化、決策支持智能化、資產資金配置精準化的發展空間仍然巨大。
在金融機構加速深化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有三種模式正日漸凸顯。
第一種模式:金融機構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例如,建行于2018年4月注冊成立了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是國有大行設立的首家金融科技公司。另外,招商銀行更是明確要打造“金融科技銀行”,其全資子公司招商云創提供基礎云、云安全、金融IT SaaS等一系列服務。對于實力強大的“大廠”來說,把金融科技業務作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來抓,實屬自然。它們既不缺資金,也不缺客戶,又希望自己深度控制自己的數據資源。當然,也有人認為,這種模式可能會顯得有些封閉,與信息時代的開放理念并不完全一致,而且企業“基因庫”對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溢出效應是否兼容,還值得觀察。此外,速度也是個問題。
第二種模式:金融機構與頭部科技企業就部分業務進行聯合開發。聯合是一種省力且速度快的模式,但相對自建而言,關系不夠穩固,合縱連橫變起來比較快。例如,螞蟻金服與金融機構的“科技+聯合”模式,聯合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支持。再比如,眾多互金大廠紛紛定義為“金融科技企業”,去金融化,并非簡單地換個說法,或正是在為此而謀篇布局。
第三種模式:金融機構購買優秀金融科技企業的服務,對后者來說,也是它們的2B業務。易知,并不是所有金融機構都具備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實力和必要,聯合模式,也未必適合規模不那么大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業務范圍有受局限。這給不少精專的金融科技企業提供了較大的生存空間。鑒于行業的特殊性,有學者就建言應在政策層面鼓勵這種合作。例如,浙江互金聯合會聯合主席賁圣林教授在不久前召開的浙江“兩會”上發言道,“(建議)鼓勵并支持傳統金融機構立足自身稟賦和未來戰略,積極創新、研發、吸收優秀新興金融的技術和運用能力,加強與國內外優秀金融科技企業的合作”。事實上,不少金融科技企業也十分看好這個方向。例如,銅板街創始人、董事長何俊就認為,“B端一定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比例)將會占到惠普金融行業一半以上。”具體而言,它們能做些什么呢?風控安全、賬務服務、資產對接、營銷服務等等。
不管是風控,還是與客戶體驗緊密相關的流程、安全、賬務服務、資源匹配、個性化定制等,AI化都是大勢所趨。采用哪種模式,與金融機構自身的稟賦、實力、戰略意圖和戰略思維等緊密相關。然而,不管采用哪種模式,加快融合的速度和進程,十分必要。畢竟,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已大幅提升,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
王夕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