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宋人嚴羽曾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思鄉詩,便是這幾類作品中,最具普遍性,也最重要,最能激發人意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一詩,就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兩句,激發了無數中華兒女,千百年來對故鄉的濃濃情思。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峨眉山月歌》,便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值得注意的是,《峨眉山月歌》寫于開元十二年(724年)秋天,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第一次離開蜀地時的作品。雖然從詩題來看,這首詩的重點在峨眉山月,但是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亦是蜀地的代稱,所以作為蜀人的李白,峨眉山月也就是故鄉之月。
與其他思鄉詩不同的是,李白并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自己的濃濃思鄉之情,而是通過峨眉山月和平羌江水,記述了一段千里蜀江的行旅過程。李白的濃濃思鄉之情,便滲透在他的這段千里蜀江行旅過程中了。另外,絕句本就有著篇幅短小的限制,李白卻在短短二十八字中,還用了十二字的地名,這就非常考驗藝術功底了。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首先,詩的第一句“峨眉山月半輪秋”,李白從蜀地的代表峨眉山月開始寫起,并點明了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具體時間是在秋天。它的意思是說,高峻的峨眉山上,正懸掛著半輪秋月。乍一看,李白這里并沒有對月色進行描寫,實際上月只“半輪”,本就有一種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亦能使人聯想到秋高氣爽,月色的澄明。
緊接著的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其實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李白此次出蜀的出發點,也就是處于峨眉山東北邊的平羌江(今青衣江)。這一句詩的字面意思是說,在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峨眉山月的影子。言下之意,它表明了李白這次出蜀是乘船順流而下。因為只有李白乘船順流而下,才會在流動著的江水中,看到月映清江的美景。
然后,詩的第三句“夜發清溪向三峽”,便是李白此次千里蜀江行旅的路線,即李白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向三峽駛去。“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省犍為縣,在峨眉山附近。可見尺幅之間,李白所乘的船只,就已經迅速離開了故鄉。雖然這里沒有明說,但李白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肯定是隨著與故鄉距離的越來越遠,而越來越濃。
而情到濃處,李白也就不再遮掩了。于是無限情思,盡皆成了最后的這一句“思君不見下渝州”,想你卻很難相見了,我已經去向渝州(今重慶市)了。雖說普天之下只有一輪明月,但只要涉及到故鄉,便有“月是故鄉明”的一說了。從李白這首詩的行旅圖來看,他很快就要離開蜀地,進入楚地了。所以濃濃的思鄉之情也就體現出來了。
縱觀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與其說是歌詠峨眉山月,不如說是思鄉懷親。五個地名的連用,李白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亦是他初次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邁體現。對于青年時期李白的這首詩,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