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今陜西西安人。二十九歲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三十九歲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后北歸。五十歲謫遷潭陽郡龍標尉。安史之亂發生后,無奈還鄉,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存詩一百七十余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輯有《王昌齡集》。
今天復習王昌齡的《出塞》,原文如下: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的大意是:秦朝時期的明月,漢朝時期的邊關,依舊還在。守邊御敵,鏖戰萬里的將士們,至今尚未歸還。只要如今仍有像守衛龍城的飛將軍李廣一樣的將領,長期駐守邊關。就絕不會讓匈奴度過陰山,南下牧馬。
這首《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這首《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太有名了,它被明代大詩人李攀龍認定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而到了后來楊慎編選《唐人絕句》時,將這首詩排為“全唐第一”,其實,就算放在現代,讀過唐詩的人,這一首,算是“必背”一類的,不分老幼,人人會背的。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融情入景,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整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整首詩既有對長期戍邊士卒的同情,又流露出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從大局出發,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深深的愛國激情。在字句錘煉上,并無驚艷之處,只是把看似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體現了王昌齡高超的藝術造詣,也充分體現了詩歌之美。
2021年5月13號
何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