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大年三十除夕夜,辭舊迎新,舉國歡騰,人們期待著新年鐘聲的敲響。對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人們,尤其是農村的人們來說,還有一項共同的文化傳統,即在除夕那天往自家大門口放上一根木棍,即攔門棍。那么這根木棍有著怎樣的寓意呢?一、亂世源起:攔門棍的傳
大年三十除夕夜,辭舊迎新,舉國歡騰,人們期待著新年鐘聲的敲響。對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人們,尤其是農村的人們來說,還有一項共同的文化傳統,即在除夕那天往自家大門口放上一根木棍,即攔門棍。那么這根木棍有著怎樣的寓意呢?
一、亂世源起:攔門棍的傳說
攔門棍的傳說發生在元明交替之際,大致有三個版本,這三個版本的基本結構與要素其實并無二致,只不過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
首先我們來說說一個比較含糊的傳說版本?!吨袊耖g故事全書》記載的這個傳說是從一個叫秦明川的老人家口中得知的。相傳元朝末年,有一個大帥(并未指明是誰)殘虐無比,所經之處血雨腥風,百姓惶惶不可終日。這日,他率軍屠殺一個村子,看到一個婦女先是背著一個小孩子跑,后來又把小孩子扔下,背起了一個大孩子繼續逃命。大帥不解,捉住這個婦女并大罵這個婦女是個蠢貨,小孩尚背不動,更何況是大孩子呢?婦女解釋道,這個小孩子是她親生的,而大孩子不是,如果她背小孩子回去了會被大家唾棄,說她這個后娘心狠,所以她只能拋棄自己的親生孩子。
大帥被這個婦女感動,許諾放她一馬,大帥告訴婦女屆時大軍屠殺時只需要在門口放上一根木棍,他的大軍便不會騷擾她。婦女回到村子后將這件事廣而告之,結果整個村子的人都在門口擺上了棍子,大帥的軍隊來犯時看見整個村子都擺上了棍子,也就秋毫無犯退了出去。
另外一個版本也發生在元明交替之時。相傳朱元璋曾經派胡大海、常玉春來山東討伐蒙古人,下令凡是百姓在家門口掛“南牌”就表明是良民,掛“北牌”的就是逆民,是要殺頭的。老百姓多精明啊,他們等胡、常二人來時家家皆懸南牌,等他們一走就掛上了北牌。但此事沒過多久就被人告發了,朱元璋大怒,就又派胡、常二人率大軍前往屠殺百姓。此時只見一個壯漢背著一個老奶奶在奔跑,被官兵截住后,壯漢跪下求情寧殺我一人,不要傷害我的母親。壯漢的孝心感動了眾人,于是胡、常二人放過了壯漢,并告訴他在家門口橫放一根棍子,便可逃過此劫。之后的情節與第一個版本相似。
最后一個版本直接略過了統兵的將領,將朱元璋推上了幕前。說是朱元璋為了不讓自己在某個村子的丑聞外泄,便打算對這個村子來一個大清洗,但是這個村子有一個有恩于他的人,于是朱元璋便告訴這個人除夕夜時在門口放上一根棍子便可逃過此劫。
現在我們很難去考證這些傳說故事的真假與先后關系,但這三個版本的故事都發生在元明動蕩騷亂之際,大概也能反映一定的社會心理。元明之際,天下騷亂四起,百姓罹難,餓殍白骨,壘壘成山。在這種動蕩的社會背景下,老百姓急于尋找一種心靈上的寄托是可以理解的,放棍子則可躲避災難,這或許反映了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人民急于擺脫亂世,渴望治世降臨的愿望。可見攔門棍是被百姓們賦予了趨福避難的功效,這種內涵也一直被后人所傳承并不斷豐富,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攔門棍習俗。
除此之外,這些故事中的教育意義也十分顯眼,孝順、報恩等中國古代普遍的社會價值觀也融入其中,這也使得這些傳說在流傳的過程中具有了別樣的價值。
二、同中有異:各地的攔門棍習俗
關于攔門棍習俗,史多闕載,但是這一習俗卻多見于作家的筆下。山東高密人莫言在《過去的年》一文中,較為詳細地回憶了屬于他那個時代的山東高密人是如何過年的,其中就提到了“大門口放一根棍子,據說是‘攔門棍’,攔住祖宗的騾馬不要跑出去”。根據莫言先生的敘述,該地攔門棍的作用似乎是要將祖宗的騾馬留在屋內。這句話可能讓外地讀者摸不著頭腦,什么叫祖宗的騾馬呢?我們不妨先存疑,看看其他地區的攔門棍是怎么樣的。
在《林州民間的春節》中,作者是這樣描述攔門棍的:“三十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里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沒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進家。”林州在河南省,據作者敘述,林州的攔門棍喜用桃木棍,是用來防止孤魂野鬼進入家中的。桃木在中國古代確實有辟邪的功效,道士常用桃木劍,以前過年的時候也喜歡在桃木板上雕刻上門神。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區的攔門棍都喜用桃木,青島的攔門棍就規定得是柳木,當然規矩到了后面也有所變通,有的甚至拿磨碾的棍子或者掃帚來代替。劉家啟就在《家鄉特有的年俗》里面記載:“在房門坎外和大門坎內各放一根推磨和碾子用的棍子?!?/strong>這里的攔門棍就是用磨碾的棍子來代替的。
鄭州的鄭家升先生在《老家年事》里面也提到了“攔門棍”習俗:“照顧神,就是不能把神請到家就不管了,每天至少要燒三柱香,門前要放著‘攔門棍’(保安用的,橫在門口外,防止孤魂野鬼的打擾了神)。特別要記著的一件事,是正月初五千萬別忘了把‘攔門棍’拿開,因為諸神要離開神位,上上廁所,活動活動。晚上,還要記著把‘攔門棍’欄上。”這里牽涉到了關于攔門棍的另一個規矩了,什么時候能夠將攔門棍拿下來呢?鄭州是初五可以拿,但青島是在初二,初二這天青島百姓是要出門拜年的,晚上便會撤去攔門棍,謂之“送年”,而日照則是在初三拿走攔門棍。而安徽的攔門棍維持得更久,需要到元宵節之后才會撤去。
撤走攔門棍的時間,各地稍有不同,但這種差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閱讀作家們的文章就會發現,攔門棍的功效已經從最初的趨福避兇變成了祖宗家祭。在眾多地區除夕夜放置攔門棍之前,都會有一道“請家堂”的步驟,請家堂簡而言之就是在除夕這個特殊的時節實行家祭,南方有些地方又稱之為“請祖先”“請祖公”,大致就是會為已逝的祖先備上一桌酒菜,點上香火與紙錢,并且還要吆喝著自家祖宗回家接受饗食。
請家堂結束之后,按照山東等地的觀念,這些被請回來的祖神并不會馬上離開,還會在家里面待上一些日子,但是外面總有一些無處可去的孤魂野鬼,這些孤魂野鬼會侵擾祖先,搶走祖先的祭品,也會給陽間的人們帶來噩運,奪走人們的財氣,所以得在門口擺上一根驅邪的攔門棍,這樣這些孤魂野鬼就不得踏入這間宅子了。
因此,現代攔門棍的功能總結來說就是兩點:
一是為了自家祖先能夠在除夕之后這幾天安心在家接受饗食,而不用擔心孤魂野鬼的侵擾。例如《傳統節日》里就說:“然后,才邁步進門,點燃明燭,徹夜不息。進了大門以后,要在門口橫放一根木棍,叫做‘攔門棍’,最好是桃木的,攔住兇神惡鬼不準進門。”莫言先生的家鄉或許想的更為周到一些,他們或許以為祖先可能是騎著騾馬來的,放上這根攔門棍騾馬就不會跑出去。
二是為了防止自家的財運外泄,將財運、福運都堵在自己的家里。例如《家鄉特有的年俗》里說:“要在初三凌晨,‘聚財’時先放爆竹,再把芝麻桿清掃成堆當柴燒,‘攔門棍’也同時拿掉?!?/strong>聚財炮既然已經放了,那么就表明財富已經聚集在家里了,攔門棍此時也就可以撤下了。
文史君說
中國人無論在過去的一年之中境遇如何,或艱難亦或順利,在年節這個重要關節總會沿襲類似攔門棍這樣的習俗,以趨福避難,在這背后暗示了中國人的一種觀念——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心懷希望,未來可期。換句話說,這也是中華民族樂觀精神的一種體現,六百多年前的元明之際,社會動蕩不安,百姓朝不保夕,在如此困難的光景下,人們依然對治世心懷期待,這是古人對自己的一種心靈安慰,也體現了古人的處世智慧。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現在很多農村的習俗正在消亡,能夠傳承攔門棍這樣的習俗固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還是那代代相傳根植于中國人心中的樂觀精神。
參考文獻
田文閣:《老家日照·海邊舊事(十七)——過年(攔門棍)》。
賀煒:《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山東·嶧城卷》,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
(作者:浩然文史·景蘇)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丁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