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段時間剛完成一個研發實驗室的環評,主要工藝為細胞培養、DNA/RNA抽提、純化、PCR、檢測等,會用到溶劑、試劑盒、細胞等,涉及多個類型的研發。細胞無毒性或感染性,為普通的商業化的細胞。這樣一個普通的實驗室研發項目,差點寫到環保不可行的地
前段時間剛完成一個研發實驗室的環評,主要工藝為細胞培養、DNA/RNA抽提、純化、PCR、檢測等,會用到溶劑、試劑盒、細胞等,涉及多個類型的研發。細胞無毒性或感染性,為普通的商業化的細胞。這樣一個普通的實驗室研發項目,差點寫到環保不可行的地步。
其一,工藝方面細化到每一步、每個點都要進行詳細的產污分析,每一步的廢氣收集措施等,包括微升級的溶劑使用都必須嚴格分析,包括使用、轉移等;這種要求無可厚非但又毫無價值。高射炮打蚊子,真的環保嗎?
其二,讓企業提供細胞來源證明文件,企業已經提供了細胞的種類或者名稱了,并且很明確是無感染性、毒性的細胞;這還不行,要環評報告中明確如何確保無感染性。這……真吐血。這手伸得太長了,環評前面的事情要管(這個細胞又不是啥高精尖、很稀缺的玩意,怕企業運行時買不到??然后用其他有感染性的替代?),環評后面的事情也管(環評報告中能確保企業運營過程中的細胞無感染性???)。找準自己的位子吧,要不位子要沒了??
其三,讓反復論證廢氣收集的可行性。一般實驗室的廢氣收集措施為通風櫥、集氣罩(萬象集氣罩)或者整體通風都是可行的,此項目的收集方式為通風櫥和整體通風,并且也論證了換風次數了(15次以上)。
反復論證收集的可行性,如何保證企業實際運營時會打開收集風機而不僅僅讓它作為擺設,應付檢查;如何保證實驗過程中門窗是關閉的。我感覺他腦里有一萬個為什么?而我心中有一萬個騲鯢馬。此項目不采用集氣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可能無法說清需要在什么地方設置多少個集氣罩,因為仔細分析起來很多地方都可能產生廢氣,比如你把A移到B。工藝過程扣得簡直“扣死了”。
其四,可能是疫情的原因,對細胞、組織等涉及微生物的內容簡直是談“微生物”色變,一個生物安全分析,弄了三頁,還有差點把實驗室的廢物弄成醫療廢物(以后再說吧)。
還好最終是通過了。來回修改了近十次吧,由于工藝細節較多、有些內容難以確定、心里煩躁排斥等原因,浪費了挺多時間。其實修改的時間較短,如何修改,猜測意圖、如何使之滿意等思考、判斷、糾結的時間數倍于動筆修改時間。
對審批人員的印象:
整個歷程下來,我一方面敬佩此人的敬業、嚴謹;另一個方面,也體現了他的教條、呆板,甚至為了自己免責而近乎偏執的做法。這種做法我能夠理解,但是不能認同。有多少審批人員,就是做著這種有理有據、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的日常事務,毫無必要地將企業、居民折騰地死去活來。
我的感受:
顯然,這次報告的修改,無益于提高我的技術能力,即使有,對技術的提高也極其有限。拿著這個報告報送到其他審批部門的審批人員,甚至本部門的其他審批人員,我也不敢保證能"一稿過"(關于"一稿過",實踐起來只能是個笑話,武無第二、文無第一,誰有自信把他的本子扔過來,看我能不能把意見提死他)。我相信,提出數十個甚至一頁的修改意見還是絲毫不費力氣的。環評報告編制幾年后,技術上無法提高了。更多的需要是摸清、習慣審批老師的調性,寫出他們喜歡或者順眼的報告,這是一個比較悲哀的事情。
環評的最大問題
環評報告內容,經不起深層次的推敲,環評報告終究不是研究論文。而現實的矛盾是,一個評估報告(類似于可研、年度***計劃),在項目處于近似虛無的情況下進行評價,審批人員的要求是寫出精準的產排情況,同時明確各類工程設計,甚至環保工程參數設計。從一方面說,這個要求沒有問題的,就是這個要求沒有問題才最終成為了環評最大的問題。
就如法律規定人出門必須穿褲子,下面可能不會規定出門必須穿牛仔褲(明確什么褲子)、出門必須穿黃色的牛仔褲(明確什么延伸的牛仔褲),出門必須穿XL碼黃色的牛仔褲(明確牛仔褲的大小,確定合適,要不路上步行過程中禿嚕了怎么辦,走光可太丟人了)、出門必須穿正規廠家生產的、XL碼黃色的牛仔褲(確保合格,避免因為質量問題暴露)、再延伸你如何確定牛仔褲是合格的,如何確定牛仔褲廠家的合格證是合格的、如何保證在外時你不會主動脫掉牛仔褲……
深深地延伸下去,我只有一個想法,我死行吧?我死還不行嗎?
其實上面只是讓我們穿件衣服而已。
審批人員和專家的問題
在頂部層面,在對環評不斷簡化的情況下,下面執行部門不斷在加碼。在報告表可以根據《排污許可技術指南》、《可行性治理技術指南》等提供的可行性技術,直接判斷某個治理措施是否可行的背景的下,執行部門卻反其道而行之,轉而"探尋"更深、更細的"本質"問題;把環評涉及的內容都細化到近乎所有企業建成即違法的處境。這是最大的悲哀。
環評的深度
環評到底評什么?評環保措施的可行性?評環保措施的有效性?還是說在初步設計確定的情況下,給企業環保管理要求?
環評要求什么樣的深度,其深度的邊界在哪里?有句話叫朋友之上、戀人未滿。環評也一樣,得有自己的界限。
關于界限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點是,從工程上來說,合理的、成熟的環保工程默認可以達到某種處理效果的,而在環評上,默認是可以還是默認是不可以,這個很重要,這很大程度影響了環評的工作量。
比如集氣罩,在滿足相關設計要求的情況下,是可以有效收集廢氣的;環評中有沒有必要再深化集氣罩的設計內容?
活性炭是可以凈化有機廢氣的,環評中有沒有必要再介紹活性炭凈化的原理等內容呢?是吧,正常情況下使用活性炭治理可行。
喝水能解渴吧,正常情況下?能,我還解釋我為什么喝水嗎?水為什么解渴嗎??
但是特殊情況下、污染較大,自動化較多,生產線不能隨時停止等項目的環保工程可以深究、細化、分析可行性。一般的報告表有這個必要嗎??顯然有些人忘了設置表和書的初衷,初衷不是為了讓他們格式不同,最重要的是讓評價的深度有區別。
感恩復核專家
一根杠子杠到底的話,沒有一個報告的深度和規范性符合要求,報告質量復核已經對我們開恩了(因為我相信肯定是有主要復核的問題目錄的,不在目錄的小問題都忽略了),畢竟通報的大部分還是真的有質量問題的。
陳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