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當我寫作這篇文字的時候,正值永定河生態補水季,滔滔河水自官廳水庫奔流而下,使這條古老的北方大河再度呈現波濤洶涌的壯觀景象。被稱為“北京的母親河”的永定河,在北京地區自西北向東南蜿蜒170公里,成為北京的第一大河。如果說永定河、拒馬河、潮白河
當我寫作這篇文字的時候,正值永定河生態補水季,滔滔河水自官廳水庫奔流而下,使這條古老的北方大河再度呈現波濤洶涌的壯觀景象。
被稱為“北京的母親河”的永定河,在北京地區自西北向東南蜿蜒170公里,成為北京的第一大河。如果說永定河、拒馬河、潮白河、溫榆河、泃河共同沖積形成了北京的平原,那么,猶如大樹年輪一樣層層鋪就的平原地質層可以作證,在這個移山填海的過程中,河道最長、流域最廣的永定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歷史上桀驁不馴、屢屢泛濫成災的永定河,由于連年干旱、污水直排、攔河蓄水及沿岸植被破壞,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水量逐年減少,終致斷流。河水斷流后,河道沙化,千瘡百孔,到處堆積著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環繞北京灣”,這首數十年前在北京地區廣為流傳的歌謠,成為人們企盼永定河畔旖旎風光的一種愿望。
▌水面寬闊的龍泉灣是永定河的出山口。 攝影:岳強
“永定河”曾被稱為“無定河”
古老的永定河從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奔流而來,在流經北京地區時,孕育了燦爛的永定河文化,而多種文化元素相融合的永定河文化,在北京城市發展史上具有哺育性母體文化的地位。唯其如此,永定河不愧為北京的母親河。
毫無疑問,永定河是一條充滿傳奇色彩的大河,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擁有不同的名字。在中國所有河流中,沒有哪一條河比永定河的名字更多。
先秦時期,它叫浴水;
西漢時,它叫治水;
東漢時,它叫漯水;
三國時期,它叫高梁河;
南北朝時期,它叫清泉河;
隋唐時期,它叫桑干河;
宋、遼、金時期,它叫盧溝河;
元朝時,它叫小黃河;
明朝時,它叫渾河;
清朝時,它叫無定河;
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康熙皇帝下令大規模治理永定河,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并賜名“永定”。
從此,永定河這個名字沿用至今。這條北方大河的傳奇,從繁多的名字中可見一斑。
那么,永定河為什么會有如此眾多的名字呢?一是因為它的桀驁不馴。歷史上的永定河頻繁改道,尤其在下游,汪洋恣肆,搖擺不定,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向南與拒馬河交匯,向東與溫榆河、潮河、白河會合,奔騰咆哮,變幻莫測。反復無常的性情,使它贏得了各種各樣的名稱。可以說,永定河是海河水系中洪災最厲害的一條河。從金代到新中國成立前的800多年間,永定河就有81次決口,9次改道。清代在下游修建堤防以后的250多年中,決口、漫溢總計達78次,平均不到4年就發生一次洪災。二是流域內文化的多樣性。在漫長的歷史沿革中,永定河承載了太多的風云變幻,朝代更迭。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以及東胡、山戎、烏桓、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自身在永定河流域的相互沖撞與融合,均可在永定河眾多的名稱中找到蛛絲馬跡。三是河水的變化。從桑干河、清泉河到盧溝河、小黃河,再到渾河、無定河,河名的變化真實地反映了永定河水由清到黃,再到黑與渾的變化過程,這也是永定河由利到害的真實寫照。
奔騰咆哮,從無定到永定
永定河的發源地正如它的誕生年代一樣,眾說紛紜。它不僅是北京地區最長的河流,也是海河流域最長的河流,流域廣闊,支流眾多。永定河上游有兩大支流,北支洋河發源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南支桑干河發源于山西省寧武縣。兩支會流于河北省懷來縣,然后東流至官廳,納入來自延慶的媯水,奔流于官廳山峽,到三家店出山,進入北京平原,穿京畿,抵天津,流入海河,注入渤海。全長700多公里,流域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
▌奔走于京西山峽的永定河。 攝影:岳強
歷史上,對永定河的治理從未停止過,規模最大、成效最顯著的一次治理,發生在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派多位大臣考察水勢,并多次親自巡視河道。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委派直隸巡撫于成龍實施治河工程,并擬定了三大治河方略。一是“浚河筑堤,束水一流”。即筑高堤壩,疏浚河道,使橫流不羈的渾河水受到前所未有的約束,自盧溝橋以下向南,至固安縣城北十里鋪(今大興區十里鋪)轉而向東,終歸大海。二是“借水攻沙”。即筑堤束水,加快河水流速,以水流沖沙治淤。三是“借清刷渾”。即將良鄉縣城以南的蟒牛河堵塞,在蟒牛河與永定河之間開挖一條引河,將清澈的蟒牛河水引入永定河。康熙的治河策略獲得巨大成功,此后40年,沒有發生過重大水災。望著眼前被馴服的河流,康熙皇帝欣然賜名“永定”。從此,無定河改稱永定河。
新中國成立后,按照《永定河流域治理規劃草案提綱》要求,上游植樹種草,保持水土﹔中游攔洪蓄水,修建水庫﹔下游治理河道,加固堤防。其中,至關重要的治河工程是修建官廳水庫。1954年5月5日,官廳水庫竣工。此后,上游多次暴發洪水,均被攔蓄庫中,徹底根治了永定河水患。
底蘊深厚,永定河文化璀璨奪目
永定河京西山峽長約102公里,這條奔流于崇山峻嶺間的古老大河,在創造豐富自然資源的同時,也孕育了燦爛的永定河文化。在位于門頭溝區門頭溝路8號河灘三角地的永定河文化博物館,我被璀璨奪目的永定河文化深深吸引。
京西的煤炭早在遼代就被開采利用,而用石灰巖燒制石灰作為建筑材料的歷史也相當久遠,一黑一白,均在千年以上。石廠村出產的石料為明朝宮廷建筑的御用材料,龍泉務的遼瓷為遼代官窯瓷器的代表,琉璃渠的琉璃制品為清代皇家專用。此外,金代皇宮后妃們所喜愛的化妝品齋堂畫眉石,與端硯歙硯齊名的潭柘紫石硯更是京西所獨有的國寶。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地方小氣候,也為京西永定河流域的果木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靈水的核桃、柏峪的甜杏仁、龍泉務的香白杏、隴駕莊的大蓋柿、東山的京白梨、澗溝村的玫瑰花遐爾聞名,都曾是進獻皇宮的貢品。
蘋果花盛開時節,我曾游走享有“京西蘋果第一村”美譽的雁翅鎮太子墓村。一位正在果園勞作的果農對我說,永定河畔的碳酸鹽褐土,非常適合蘋果樹生長。另外,山高氣爽,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果實積聚糖分。所以太子蘋果不僅個兒大均勻,而且脆甜可口。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引進日本富士、美國蛇果等國際著名品種后,品質進一步優化,太子蘋果曾被指定為國宴專用產品。每到收獲季節,二百萬斤蘋果很快被訂購一空,盡管價格是城區市場的兩三倍,仍然供不應求。
▌太子墓村與太子蘋果種植園之間的永定河瀑布。攝影:岳強
關于太子蘋果的來歷,那位果農告訴我,明朝永樂年間,太子巡游西山,沿京西古道翻山越嶺,經過一個村莊時,吃到一種沙果,奇香無比,只是果實太小。于是,他命人將沙果樹與蘋果樹嫁接。嫁接后的果樹結出的果實,香甜如沙果,碩大如蘋果。村民們感念太子的恩德,便將嫁接后的果樹稱為太子木,把太子木上的果實稱為太子蘋果。太子死后葬于此地,人們為了紀念他,遂將村名改為太子墓。這當然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太子蘋果的出類拔萃離不開永定河水的滋養。
在109國道旁邊,“太子墓村”四個大字分別刻在四根原木的年輪上,而原木西端那個巨大的蘋果造型上,寫著“紅蘋果水岸休閑走廊”幾個黃色的楷體字。以109國道為界,路北是村舍,路南是永定河,而著名的太子蘋果就出產于河灘及山坡上的蘋果種植園。據說,太子墓村正在利用太子蘋果的品牌效應及依山傍水的優越自然條件,整合旅游資源,發展觀光農業,這無疑是具有長遠眼光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養一方文化。歷史上,京西永定河流域先后形成四大宗教信仰中心——北京最古老、規模最大的佛寺潭柘寺曾是禪宗臨濟宗中心,建有中國最大佛教戒壇的戒臺寺為律宗中心,金元時期最大的皇家寺院仰山棲隱為禪宗曹洞宗中心,妙峰山娘娘廟為主供民間神靈、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間宗教信仰中心。此外,京西永定河流域的大小寺廟多達百余座。
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京西永定河流域文物古跡眾多,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軍事要塞沿河城、齋堂城、古長城、敵樓、古道、關城至今猶存。三家店古商街、八景集萃的靈水村、清代民居爨底下等古代文化名村基本保存完好。新石器時期的東胡林人遺址、遼代壁畫墓、明代定國公墓、清代數座王爺墳、民國名人周自齊墓、京劇泰斗譚鑫培墓等是京西墓葬文化的典型代表。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里還保存著一些北京地區極為罕見的文化遺產——王平地區河北村的東魏武定石刻是僅存在了17年的東魏王朝所遺留下來的唯一遺跡,也是北京地區現存最古老的摩崖刻字﹔戒臺寺的后山洞群是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寺群﹔石佛村的摩崖造像群是北京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摩崖造像群﹔潭柘塔林是北京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墓塔群。此外,這里還有十余座北京地區幾乎絕跡的過街樓,而過街塔、過水塔更是碩果僅存。
淳樸的山鄉風情與特色鮮明的民間藝術,為永定河文化平添一抹亮色。曲調高亢婉轉的山梆子戲、北派皮影戲、保存了傳統曲目和演奏風格的文場道經會、傳承古老民俗的中幡會以及太平鼓、石鎖會、大鼓會、五虎少林會、高蹺會、秧歌會等為山民們喜聞樂見,代代相傳。
在千軍臺村村委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這里的古幡樂與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雅樂一脈相承,已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寒嶺南麓的千軍臺和莊戶是兩個相鄰的小山村,如今同屬于一個社區——千軍臺社區。這里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出嫁的女兒和在外謀生的人,春節可以不回家過年,但正月十五、十六兩天,一定要回到家鄉參加幡會活動。當年的國營煤礦也非常尊重這一風俗,每年幡會期間,都要為來自千軍臺和莊戶的礦工放假。兩個小山村的300多戶人家,家家戶戶都參與幡會活動,以此表達對祖先的追思和對故土的眷戀。
千軍臺和莊戶村共有19面幡旗,每面幡旗代表一位神佛。幡旗色彩艷麗,又不失莊重,各種顏色搭配在一起,古樸而和諧,體現了民間傳統的審美觀念。作為中國古老的道教文化的產物,幡會活動既保留了初創時的原始狀態,又隨著歷史進程不斷豐富和發展。譬如,窯神幡的出現就是京西采煤業的歷史見證。相傳清朝時,莊戶村一戶人家開煤窯發了財,為感恩大地山川,出資為幡會添置了窯神幡旗,并每年從煤業收入中提取一定款項資助幡會活動。窯神幡加入幡旗隊列后,腳踩祥云、頭戴金盔、手持開山斧的窯神,成為礦工們的精神支柱。
打擊樂和吹奏樂組成的幡會音樂,既有幡會專屬曲目,也有婚喪嫁娶時經常演奏的曲目。幡會的歷史有多悠久,聽一聽那些樂曲就知道了。作為京西地區民俗文化的結晶,幡會體現了京西人對生活的熱愛以及不屈不撓的生存智慧。
古老的幡旗在永定河畔傳了一代又一代,幡旗下的蒼生,生生不息。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岳強
編輯:楊昌平 周文麗
流程編輯:郭丹
丁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