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3月25日上午,掛牌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的內蒙古森工集團烏爾旗漢10萬噸林業碳匯被一家公司以400萬元的價格競拍成功。這是2022年以來森工集團掛牌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銷售的第5筆碳匯交易。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森工集團計劃銷售VCS(國際核證
3月25日上午,掛牌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的內蒙古森工集團烏爾旗漢10萬噸林業碳匯被一家公司以400萬元的價格競拍成功。這是2022年以來森工集團掛牌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銷售的第5筆碳匯交易。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森工集團計劃銷售VCS(國際核證減排標準)碳匯產品10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500萬元,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內蒙古森工集團經營保護著我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生態功能區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8.37萬平方公里,是自治區“兩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經中國林科院專家測算,林區每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量達6160億元,其中“綠色碳庫”總價值量為1071.75億元,源源不斷地釋放綠色能量,創造著綠色價值。
依托生態優勢,森工集團先行先試,點“碳”成“金”,早在2014年就進行了碳匯項目試點,積累了寶貴的經驗。2021年,通過內蒙古環境能源交易所平臺交易碳匯項目7筆,實現銷售額1183萬元,成交單價從每噸11.5元提高到42.4元。
近年來,為推動形成碳匯經濟合力,森工集團所屬19個林業公司分別成立了專業的碳匯管理機構,搭建了細化到基層的碳匯資源、項目和監測等管理體系,形成60余人的技術管理人才隊伍。2021年注冊成立了內蒙古大興安嶺碳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明確了碳匯“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運營模式,確保林區碳匯資源效益最大化、碳匯產品價格市場化。同時,加快項目開發儲備,2011年投資開發了3個VCS項目,每個規模在100萬畝左右。在國內CCER(資源核證減排標準)政策程序尚未啟動前,以強技術、做儲備為目的,積極開展了項目前期可行性論證。
據悉,2022年森工集團擬投資開發CCER碳匯項目7個,開發總面積近60萬畝,預計2024年實現產值5000萬元。
來源:內蒙古日報
林業碳匯的幾種商業模式探究
近日,福建省林業局印發《關于進一步抓好林業碳中和試點建設的通知》《福建碳中和林項目監測技術方案》等,明確試點建設內容和要求。
建設碳匯營造林
全省選擇20個試點縣(市、區)、國有林場開展林業碳中和試點,每個試點單位計劃完成建設面積5萬畝以上(其中高固碳營造林示范片2000畝以上),新增森林植被碳匯量5萬噸以上。
實施碳中和
鼓勵市、縣(區)黨政機關單位組織的大型活動和公務會議可通過購買林業碳匯、新建林業項目產生碳匯量,用以抵消活動、會議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鼓勵優先使用FFCER(福建林業碳匯項目)或營造碳中和林進行抵消,以實現碳中和。
儲備可供交易的林業碳匯
支持提前儲備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FFCER等林業碳匯項目,適時開發交易,暫不支持VCS(自愿碳標準)等涉外林業碳匯項目建設。旨在通過試點建設,探索總結以增加碳匯為目的的高固碳營造林模式,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為福建落實雙碳目標作貢獻。
福建省自2016年建立碳市場以來,全省累計完成備案申請的林業碳匯項目123.9萬畝,碳匯量347.3萬噸,已成交283.9萬噸,成交額4182.9萬元,成交量和成交額雙居全國首位。全省各地先行先試,持續探索林業碳匯生態惠民的發展模式。
模式一:會議碳中和
會議碳中和,通過購買林業碳匯、營造碳中和林等方式,為會議舉辦增添了一抹綠色,目標是實現會議“零碳排放”,以實際行動向社會倡導生態文明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2021年7月23日,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購買泰寧縣杉陽山區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森林經營碳匯項目的300噸FFCER(福建林業碳匯),抵消了會議產生的碳排放。此外,為弘揚“綠色世遺·碳中和”的理念,世遺大會近百位中外嘉賓在福州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種植了一片以榕樹、山櫻花為主的碳中和林。2021年4月26日,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永泰大湖國有林場新造192畝碳中和林,預計6年內新增碳匯897噸,再通過購買羅源-長龍-陀市國有林場森林經營碳匯項目的200噸FFCER,總共抵消會議產生的1097噸二氧化碳排放量。2021年5月13日,第二屆中國資產管理武夷峰會通過向中林集團購買65噸FFCER,抵消了會議產生的碳排放。
模式二:三明林業碳票
三明市制發的林業碳票就是林地林木的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證,相當于這片林子的固碳釋氧功能可以作為資產進行交易的“身份證”。5月18日,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代表全村領取了一張編號為“0000001”的林業“碳票”,這是全國首張林業“碳票”。這張“碳票”上清楚標記著基本情況:常口村3197畝林地,在過去5年期間,林木自然生長量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為12723噸。“碳票”有什么用?可交易——三明首批推出5張“碳票”,總計碳減排量29715噸。“碳票”推出當天,福建通海鎳業科技有限公司便以4萬元的價格購買了其中1張“碳票”,買下了2723噸碳減排量。可質押——福建金森碳匯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噸10元的價格購買了3張“碳票”,相當于收購儲備了18294噸的碳減排量,并以這些碳減排量作為質押,獲得興業銀行三明分行授信貸款額度500萬元。
模式三:“一元碳匯”
2019年,順昌縣在建西鎮開展“一元碳匯”項目試點。組織編制了《林業碳匯自愿交易路徑設計》,將建西鎮路茲村、慈太村和謝屯村3個貧困村90個貧困戶的林地面積6086畝作為碳匯林,依據方法學計算出2.99萬噸的碳匯量,探索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搭建社會市場銷售平臺,通過線上和線下銷售的模式,面向大眾出售貧困村、貧困戶林木的碳匯量,實現林業碳匯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豐富林業創收模式,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該項目由順昌縣政府牽頭,由縣扶貧辦、縣國有林場、建西鎮共同實施,在技術上根據獨創的管理方法學、科學的碳匯計量方法,依托微信平臺開發并上線運行“一元碳匯”APP小程序,只要掃一掃“一元碳匯”二維碼,平臺主頁就能顯示參與該項目的林農或村集體,首次實名認證后,即可按1元10千克碳匯量的價格,自愿認購林農或村集體的碳匯產品,并獲得相應的積分和碳匯證書,認購的資金也將進入專門設立的賬戶,專項用于支持該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增收及貧困村公共基礎設施等建設。這種場外碳交易模式,依靠網絡平臺面向普通消費者完成碳匯交易,為林業碳匯參與自愿減排交易積累了寶貴經驗。
模式四:林業碳匯指數保險
2021年5月,林業碳匯指數保險在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試點落地,覆蓋300多萬畝林地,保障近100萬噸碳匯量,有效保護當地森林碳匯資源,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近年來,為阻止全球變暖趨勢加速,國際社會開始通過增強森林碳匯能力來中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龍巖市林業局局長張田華介紹,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約占整個陸地生態系統的三分之二,森林碳匯能力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碳排放”成為社會重點關注領域,碳匯保險對保障區域碳匯規模具有重要意義。“林業碳匯指數數值越高,表示被保險的森林固碳能力越弱,固碳量越少。如果數值上升至預設的閾值,我們馬上開展理賠工作。”中國人壽財險福建分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林全德表示,指數保險有效解決傳統保險理賠難問題,助力社會穩定發展,緩解民生問題。
模式五:生態司法+碳匯
將樂縣積極探索建立“生態司法+碳匯”工作機制,縣林業局與縣人民法院、縣人民檢察院簽訂建立“森林康養·綠色林長·司法護航”協同工作機制和“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通過認購碳匯量替代修復生態環境,司法助力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2021年7月,在審結、辦結因過失引起森林火災、非法私設鳥網捕獲野生動物兩起案件中,正式引入“生態司法+碳匯”工作機制,兩起受案人員通過主動認購林業“碳匯”方式,共認購碳匯量523噸,認購金173900元將全部用于生態資源保護,以達到替代性修復生態環境的目的,實現森林資源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模式六:碳匯基金
2013年10月,永安市設立了福建省首個碳匯基金“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永安碳匯專項基金”,實施碳匯造林1000畝,參加“首屆中國綠色碳匯節”主題日活動、聯合國氣候大會主題報告等交流活動,承辦第五屆“綠化祖國·低碳行動”全國網上植樹啟動儀式,發動公眾開展網上捐贈活動,捐贈資金達10萬元以上。
來源:能源管理節能低碳平臺、福建省林業局造林處
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