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長幾歲,小幾歲,不會有《千里江山圖》?!薄惖で嗍郎虾茈y再找到另一幅《千里江山圖》,它璀璨、神秘而又永遠年輕。有很多作者一生只有一件作品出名,但像王希孟這樣只留下一幅驚艷之作便再無作品存世
“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長幾歲,小幾歲,不會有《千里江山圖》。” ——陳丹青世上很難再找到另一幅《千里江山圖》,它璀璨、神秘而又永遠年輕。有很多作者一生只有一件作品出名,但像王希孟這樣只留下一幅驚艷之作便再無作品存世的情況卻很少,甚至關于他的記載,也只有蔡京在卷尾留下的那一小段跋文而已。
對于尋常人而言,《清明上河圖》的名頭似乎要比《千里江山圖》更大些,但這兩幅圖的曾經的主人,也就是著名藝術愛好者宋徽宗可不這么認為——這從徽宗將兩幅畫所賜之人即可看出來,《清明上河圖》賜給向宗回,盡管向氏也是愛畫收畫之人,但與徽宗并無翰藝之情,而多半是出自對其家族的“照顧”和對其宦海生涯沉浮的一種“補償”。而政和三年(1113),徽宗將《千里江山圖》賜給蔡京。蔡京可是徽宗藝術上的知音,兩人堪稱是一對志趣相投的玩伴?;兆趯煞嫷亩ㄎ?,由此可見一斑
千里江山圖 故宮博物院藏
驚艷絕唱,徽宗畫學功不可沒
用今天的話來說,王希孟應該叫“別人家的孩子”,他的十八歲,沒有成人禮,但是有《千里江山圖》。
“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根據蔡京這段短短的跋文來看,王希孟這幅長卷僅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也就是說,《千里江山圖》若說正式動筆,應該是在王希孟17歲左右,可以說是標準的天才藝術家。
少年時期的王希孟在開封就讀于“畫學”。所謂“畫學”是宋徽宗這個藝術愛好者的一項教育方面的創舉,雖然僅存在了23年,但堪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出現的皇家繪畫學院。
在畫學里,王希孟接受了專業而嚴苛的繪畫訓練以及全面的文化熏陶。像現在的大學一樣,王希孟也有自己的“專業課”,專業課的內容十分廣泛——“畫學之業,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鳥獸,曰花竹,曰屋木”。只學畫畫還不行,還得全面發展,宋徽宗除了專業課之外,還要求畫學的學生們上文化課。文化課教授《說文》《爾雅》《方言》《釋名》,還有篆字書寫和藝術語言表述能力??梢哉f是全方位多角度打造“御用畫家101”了。
王希孟從畫學“畢業”后在文書庫做了個小官,他把自己的畫作獻給徽宗,雖然徽宗不甚滿意,但是從作品中發現了王希孟的少年靈氣,值得一教,便親授畫法。
有宋徽宗的教授和幫助,《千里江山圖》誕生了,但在那之后,王希孟再無其他作品存世。清代的才子、收藏家宋犖有一首論畫的絕句提到了王希孟,詩云:“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親傳筆法精。進得一圖身便死,空教腸斷太師京?!辈⒆宰⒃疲骸跋C咸熨Y高妙,得徽宗秘傳,經年設色山水一卷進御。未幾死,年二十余?!比绻螤嗡詫賹?,真可謂天妒英才,王希孟和他的作品,就像一場夢,來的美妙,去的干凈。
巔峰之作,咫尺亦有千里之趣
青綠山水是山水畫的初始形態和古典樣式,它是以礦物顏料石青、石綠作為主色。青綠山水在盛唐時期一度輝煌,后受到水墨山水畫的沖擊,漸趨衰落,直到《千里江山圖》的出現。受《千里江山圖》的影響,南宋趙伯駒以及趙伯骕,也創造出了“水墨蒼勁,青綠柔美”的青綠山水畫風格。王希孟雖然只留下這一幅畫作,但卻以孤篇壓倒兩宋,而論設色之明艷,布局之宏遠,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也不為過。
《千里江山圖》卷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繪畫面貌,是徽宗“豐亨豫大”審美觀在山水畫中的完整體現?!柏S亨”和“豫大”出自《周易·豐》(豐亨,王假之)和《周易·豫》(豫大有得,志大行也)。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王可以利用天下的富足和太平而有所作為。將這種觀念運用在藝術審美中,漸漸形成了技法求真、求精、求細和畫面求大、求全、求多的審美趨向。《千里江山圖》卷與宋徽宗一貫倡導的“粉飾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觀眾目,協和氣焉”的繪畫功用是完全一致的。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繼承了唐以來大青綠山水畫的用色特點,采用皴法與青綠設色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山頭以石青、石綠為主色調,以赭石染出坡腳,以汁綠、苦綠染天及水色,礦物質顏料的純度極高,增強了畫面鮮艷絢麗的色彩效果。他運用大量的礦物色石青石綠,同時也用了植物色花青和墨,通過兩類不同顏色的結合運用,盡管年代久遠,畫面部分顏色脫落、消退,但總體上還是保持著艷麗奪目的本色。反復積色加上石青與石綠相互交錯,形成了節奏上的變化,也增強了畫面的裝飾性趣味。這樣的用色效果顯得分外濃郁、強烈,有研究者認為,《千里江山圖》可能借鑒了民間畫工裝飾性的用色方法。
陳丹青在賞析這幅長卷時形容道:“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師,喜歡做減法,也就是所謂取舍和概括,可十八歲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著做加法。人在十八歲年紀,才會有這股子雄心和細心,一點不亂。不枝蔓,不繁雜,通篇貴氣,清秀逼人?!?/p>
它壯麗也輕盈,絢爛又自然,看著圖,就已進入了山水之間,那種自然的意趣,在每一筆畫中活了過來。人雖未動,筆墨卻已掠過千里江山。
王希孟,用他的筆,藏了“千里”的美景,這景,一藏就是幾百年。
深藏不露,名畫為何展出次數少?
《千里江山圖》目前收藏在故宮之中,在重回故宮之前,它曾有過多位“主人”。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出逃時拋下大批的珍寶,其中就有《千里江山圖》,琉璃廠的一個名叫靳伯聲的人得到了這幅畫。1949年后,中央政府發出行政命令,要求各級政府將清宮流出的文物歸還給故宮。幾年后,靳伯聲把《千里江山圖》捐給了國家文物局,文物局把它存放在故宮。1957年,修葺一新的故宮把這幅畫登記在冊,《千里江山圖》正式重回紫禁城。
重回故宮的《千里江山圖》可以說是“深藏不露”——100年來也只展出了四次而已。為什么這么美的畫卷卻不能讓人隨時欣賞呢?專家表示,極易剝落的畫面顏料是其中關鍵。由于《千里江山圖》使用了很多礦物質的顏料,顏色很厚,時間長了以后,只要打開畫卷,顏料就會掉落,損傷畫作原貌。另外,這幅畫是絹本。絹本是蠶絲,成分主要是蛋白質,這上千年的保存就很困難。開一次卷就會有絲折斷,可以說每次開卷都是有成本的。一些專家也坦承,現在的裝裱技術實際上沒有超越以前的水平,特別是在古畫修復上沒有重大技術突破。所以,對于開卷就會受損的《千里江山圖》,首要任務就是保護。
現在如果想要看到畫的真跡,可能很多年都等不到一個機會,只能從看過的人那里猜想它的“盛世美顏”——陳丹青曾經在欣賞這幅畫的時候恨不得把腦袋貼在展柜的玻璃上,“看得像個傻子一樣”。因為“這幅畫實在太輝煌,既開闊又具體。如果把這幅畫切割成無數個局部,那每個局部都可以成為一幅畫,充滿了細節”。
王希孟在僅十幾歲的年齡,便能繪出這樣一幅畫,他的筆墨探索著藝術的邊界,如同一個年少的探界者一般,在山水畫的領域一路前行,最終登上青綠山水畫的巔峰,將自己最年輕活力的歲月與山水的美景都封存在了畫中。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源自網絡信息搜集。如有侵權請速聯系。
張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