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小編總是被嘲笑:那么大的人了,還看熊出沒!其實小編看的不是熊大熊二,而是光頭強,那個頭上沒毛的倒霉蛋,總是讓小編想起在大興安嶺砍木頭的日子,雖然沒有被熊大熊二追,但是也被野豬嚇得魂不附體,后來又被護林員攆得抱頭鼠竄。從2015年起,大興安嶺
小編總是被嘲笑:那么大的人了,還看熊出沒!其實小編看的不是熊大熊二,而是光頭強,那個頭上沒毛的倒霉蛋,總是讓小編想起在大興安嶺砍木頭的日子,雖然沒有被熊大熊二追,但是也被野豬嚇得魂不附體,后來又被護林員攆得抱頭鼠竄。
從2015年起,大興安嶺最后一名伐木工走出了山林,有組織的伐木徹底停止,原始森林終于得以休養生息。更好的消息來自今天:內蒙古滿歸林業局高地林場在林區全面停伐后,積極帶動在林場工作的職工,發展木耳、猴頭菇靈芝栽培產業,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觀。
據林場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林場已經收獲干品木耳5000斤、猴頭菇1000斤、靈芝600斤,產值達到28萬元,職工積極參與經濟轉型的熱情高漲。
有了穩定且不菲的收入,伐木工不會再回到山林砍木頭了,就像光頭強能養蜂賣蜜,也肯冒險天天被熊大追了。
小編吃的木耳都是來自大興安嶺老家的饋贈,所以不知道價錢,但是在小編上山采木耳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一斤干木耳是可以換50斤一袋白面的,猴頭菇更貴,一斤干猴頭,至少能換兩袋白面,小編上山一天也能采個三五斤,見過最大的猴頭菇,比人的腦袋還大。至于靈芝,那是傳說中的東西,除了酒瓶子里,小編沒見過實體。
早在伐木工走出山林之前,內蒙古東部區,尤其是大興安嶺林區,就已經興起木耳人工種植:用價值不高的次生(不是原始)柞樹,挑碗口粗細的,截成兩米左右(當時稱為“木耳段”),在上面刨出小洞,填上木耳菌,放在房前屋后,勤快一點的定期澆水,有的干脆就等老天下雨,每年也能收獲比上山采集還多的木耳。
干品木耳5000斤、猴頭菇1000斤、靈芝600斤,產值達到28萬元。這個數字,小編認為不準,或許是木耳品相較差,如果有野生木耳的品相,5000斤干木耳,就能賣50萬元(小編老家的人說,野生干木耳,沒有一兩百塊錢,買不到一斤)。
小編致電老家——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得到的答復是:現在已經不用柞樹做木耳段了,都改用塑料袋裝鋸末,而且也不露天放置,都建起了大棚,有的還燒火加溫,好大棚冬天也能出鮮木耳。家有多少個大棚,那也是財富的象征。倒是山上的野生木耳價格一直在上漲,反而沒人賣了,都留著自己吃或者送人,市面上的賣的,都是人工養殖的,最好的也不過就是用傳統“木耳段”種出來的。
更多精彩內容 盡在新華融媒公眾號
馬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