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排名比較靠前,在第十位。
排不上名次。哈商大是雙非學校,近幾年發展勢頭還是不錯的,有幾個專業在業內還是比較好的。比如:品茶系、會計專業、食品專業都比較受歡迎。
黑龍江大學坐落于哈爾濱市,是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同建設的省屬綜合性大學,是黑龍江省'雙一流'建設國內一流大學A類高校,入選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是世界翻譯教育聯盟、中俄新聞教育高校聯盟、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上海合作組織大學、'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成員單位。2021年在全國排名90位!
排名就要有根據,要從辦學歷史、辦學實力、學科評估、錄取分數等方面綜合考慮。
一、辦學歷史:中國大學的層級和實力基本與大學的歷史成正比,例如:雙一流大學、雙一流學科大學,都是歷史越長、層次越高。
為什么呢?
實力靠歷史積淀,尤其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黑龍江大學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俄文隊,1958年由哈爾濱外國語學院更名為黑龍江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1948年創建于哈爾濱,始稱東北農學院,1994年與黑龍江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合并組建東北農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創建于1952年,原名東北林學院,是在浙江大學農學院森林系和東北農學院森林系基礎上建立的,1985年8月,更名為東北林業大學。
從歷史積淀的角度看:
黑龍江大學建校最早;東北農業大學次之;東北林業大學最晚。并且東北林業大學是東北農業大學林學系分出來的。
所以從歷史的角度看,三所大學排名應該是:
1.黑龍江大學;
2.東北農業大學;
3.東北林業大學。
二、辦學實力:1.排名:
黑大、農大、林大校友會排名分別為:90、109、100
軟科排名分別為:138、116、114;
2.碩士點、博士點:
黑大、農大、林大的碩士、博士點數量分別為:
黑大35、10 ;農大22、10;林大21、8。
從排名情況看,三所大學平均都差不多、另外各種排名都有傾向性,如果相差不是很懸殊,可以認為是在一個水平線上。
從碩士、博士點數量情況看,明顯是黑龍江大學強一些,東北農大比東北林大稍微強一點。
從排名與博士、碩士點數量綜合看,三所大學的排名仍然是:
1.黑龍江大學;
2.東北農業大學;
3.東北林業大學。
三、學科評估:1.黑龍江大學:
2.東北農業大學:
3.東北林業大學:
從學科評估等級看:
東北林業大學有一個A+學科——林業工程;黑龍江大學有一個A級學科——外國語;東北農業大學有一個一流建設學科——畜牧學(自定)。
所以從學科評估的角度排名就應該是:
1.東北林業大學
2.黑龍江大學
3.東北農業大學
四、錄取分數:錄取分數與專業設置、是否是985、211,以及招生計劃數等因素有關。
從錄取分數高低來看:東北林業大學最高;東北農業大學稍低一點;黑龍江大學最低。
分數高低盡管與是否是211(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都是原211)有關;還與專業設置有關,例如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的工科、電氣、交通工程等。但是農大、林大相對來說專業性比較強,而黑龍江大學是綜合性大學、專業有點雜。
從錄取分數來看,作為一個綜合指標,三所大學的排名應該是:
1.東北林業大學
2.東北農業大學
3.黑龍江大學
排名結論:從以上四個指標的差距看,三所大學相差無幾,主要是專業設置和方向不同而已。
黑龍江大學是兩個第一、一個第二、一個第三;東北林業大學是兩個第一、兩個第三;東北農業大學是三個第二、一個第三。
所以三所大學的排名應該是:
1.黑龍江大學;
2.東北林業大學;
3.東北農業大學。
報考建議:考大學是為了學專業,報考志愿、專業優先,到專業的大學去學專業:1.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化學、生態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公共管理。
2.東北林業大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生物學、生態學、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林業工程、風景園林學、農林經濟管理、林學。
3.東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畜牧學、作物學、獸醫學、農業工程、農林經濟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學、草學、農業資源與環境。
這三所大學的以上這些專業,才是這三所大學的實力所在,想學啥專業就選哪所大學——
專業是一生的飯碗,要跟你一輩子呀;學校只是你一生的留戀,只跟你四五年啊。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感謝關注!
東北林業大學是國家重點大學,211工程建設高校,雙一流高校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是一所以林科為優勢、林業工程為特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校,由教育部、國家林業局、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在2021年全國高校排名中位列100名。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