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現代化:上海被GaWC發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體系排名評為“世界一線城市”。上海在科爾尼發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綜合排名中排名世界第19位,第3位。在2019年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暨百強城市排行榜中,上海排名世界第48位,第4位。2019年10月31日,上海入選首批5G商用城市名單。2.國際:友好國家和地區至1973年橫濱成為第一個與上海發展友好關系的城市,隨后逐漸遍布五大洲。至2013年10月,上海已與世界上53個國家的75個市(省、州、大區、道、府、縣或區)結成友好城市或建立友好交流關系。在上海設立領事機構的國家已達62個。大多為總領事館,并服務于華東地區。上海合作組織1996年4月26日,、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首次會晤。自此,“上海五國”會晤機制正式建立。2001年6月14日至15日,“上海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第六次會晤,烏茲別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國”。2001年6月15日,6國的元首舉行首次會晤并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2017年6月9日,在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組織。這是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成立以來首次擴大。3.大都市(大城市):大城市是官方劃分城市規模的分類之一。2014年1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其中規定: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城區常住人口300至500萬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至300萬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上海的人口如下:年度 1930 1949 1959 1969 1978 1990 2000 2010 2018 人口(萬人) 315 503 1028 1094 1104 1334 1609 2303 2424 當然,以上證據只能從分析角度來講上海是不是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因為現今世界公認的國際大都市為紐約、倫敦、巴黎、東京、五大城市。
黃歇開黃浦”只是傳說 “浦東”作為地域概念,追溯這個名稱,首先要從黃浦江談起。上海簡稱“申”,黃浦江又名“春申浦”,這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黃歇。文獻記載,戰國初期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以后,上海地區處于楚國控制之下。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楚國貴族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區十二縣,“后十五歲(公元248年)……改封于江東,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保ā妒酚洝ご荷昃齻鳌罚?,上海與春申君算是正式結緣。而“黃歇開黃浦”一說,在明《松江府志》中即有戰國時四大公子之一黃歇小傳,說在楚烈公即位時封黃歇為春申君。后改封江東,“因城故吳墟,治水松江,導流入海,今黃浦實業。因其姓以名之,一曰春申浦”。其實,“黃歇開黃浦”并無確鑿的證據,只是后人附會。其一,黃歇在公元前248年改封江東,到公元前238年被李園所殺,他在江東的11年,沒有提到開浦的事;其二,黃浦江在戰國時期還未形成。 “江浦合流”成就浦江東西 “浦西”“浦東”的格局出現于明朝永樂年間。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自宋代起東江、婁江、吳淞江逐漸淤塞,太湖排水不暢、蘇松地區時遭水患。到明初,“每逢積雨,眾水奔潰”,造成上海地區乃至浙江嘉興一帶的低地全為湖水所淹,田無收獲。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華亭縣葉家巷人(今閔行區浦江鎮正義村人)葉宗行上書任江南治水的夏元吉,提出放棄吳淞江下游一段淤塞的河道(一說今虬江路),加深拓寬黃浦(相當于今閔行區浦江鎮閘港以北至十六鋪段的黃浦江),同時疏浚上海浦北邊的范家浜(相當于現外灘至復興島南端),使范家浜上接上海浦、黃浦、泖湖,下和吳淞江合流后,從南蹌浦口入海。在葉宗行的指導下,前后不到兩年半,黃浦江和吳淞江合流直瀉大海。為進一步充沛黃浦江水量,葉宗行調東江之水浙北沖入黃浦,如此一來,太湖之水和東江、吳淞江之水合在一起。明嘉靖元年(1522年)巡護都御史李允嗣又開展對吳淞江的疏浚和改道工程,決定廢棄吳淞江下游故道。另外拓寬宋家浜70余里河道,引吳淞江水至陸家嘴,與黃浦江匯合,這樣黃浦江變支流為主流,吳淞口實際成了黃浦口,故有“黃浦奪淞”之說。從此,黃浦江不但沒有淤塞,而且河床越沖越深,水面越刷越闊,最終成了不浚自深的自然河道,成了太湖下游的主要泄水道,并逐漸形成了黃浦水系,堪稱是水利史上的一個奇跡。明代的這次“江浦合流”,使黃浦江成為上海地區主河道。以黃浦江為界,形成了浦江東西的格局,也就出現了“浦西”“浦東”之地域。 “浦東”的廣義和狹義 浦東作為區域名稱,最早見于明嘉靖年間的《上??h志》:“……由閘港而下,若鹽鐵塘、沈莊塘,若周浦、三林塘,若楊淄溇,此為浦東之水也?!鼻宄跞~夢珠的《閱世編》中說:“上海賦役,大半出于浦東”。雍正《分建南匯縣志》有“雞,產浦東者,有九斤黃、黑十二之名”等記載。由于歷史上行政區劃的不斷變動,地區之間的發展也不平衡。不同的歷史時期,浦東含義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地說,泛指黃浦江以東的大片地區,包括上海縣高昌鄉和長人鄉以及嘉定縣高橋鄉等所轄的浦東中南部地區,即上述三鄉的土地。到雍正初年,析長人鄉置南匯縣,析嘉定縣東北境置寶山縣,后又析上??h東境置川沙撫民廳以后,“浦東”廣義是指上海、南匯、寶山三縣和川沙撫民廳在黃浦江以東的土地。但狹義則指相對于浦西的黃浦江東岸沿江地帶。 浦東的第一個行政區劃名 雖說“浦東”是個有著900多年歷史的地名。但到1958年8月才第一次用作行政區劃的名稱——浦東縣。1958年是上海市行政區劃大調整的一年。經國務院批準,原屬江蘇省松江專區所屬的奉賢、南匯、川沙、金山、青浦、崇明、松江、上海、寶山、嘉定10縣從江蘇劃歸上海市。原屬上海市的東昌區和東郊區合并為“浦東縣”??h域面積158.85平方公里,其中城區14.32平方公里,農村144.53平方公里,人口521424人(1959年底數據)。1990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宣布浦東開發開放。當時的范圍是黃浦江、川楊河、長江口圍成的三角地區。使川沙縣和川沙鎮分隔兩部分。1992年10月,國務院批準設立浦東新區,其地域范圍包括黃浦江以東、長江入??谀蟼鹊囊粔K三角形地塊。行政區劃既包括了原楊浦區、黃浦區、南市區的浦東沿江地區,也包括川沙縣全境和上??h的三林鄉。土地面積約為522.75平方公里。1993年1月1日,浦東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在浦東大道141號正式掛牌成立。這是歷史上范圍最明確的“浦東”行政區劃。2009年4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南匯區,將其行政區域劃入浦東新區。合并后浦東新區面積為1210.4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68.60萬人。浦東新區土地面積占上海市總面積將近五分之一,至2015年底常住人口547.49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313.17萬人;外來常住人口234.32萬人,占全市總人口將近四分之一。鄉音基本相近,民俗基本相同,歷史上是一家人。先后從“上??h”析出南匯縣、川沙縣,又聚成一個行政單元——從此“浦東”地域概念和行政區劃真正實現了統一。
上海市的簡稱是滬或者申,一般都稱為滬。
上海:滬開封:汴寧波:甬南寧:邕[yōng]重慶:渝南京:寧武漢:漢天津:津北京:京
上海(簡稱:滬、申)是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是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上海地處長江入???,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隔東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