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唐玄奘取經回來以后,將自己的見聞寫成了一部《大唐西域記》,在第一卷十六頁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梵衍那國,東西二千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在雪山之中也。人依山谷,逐勢邑居。國大都城,據崖跨谷,長六七里。北背高巖,有宿麥,少花果,宜畜牧,多羊馬,氣序寒
唐玄奘取經回來以后,將自己的見聞寫成了一部《大唐西域記》,在第一卷十六頁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梵衍那國,東西二千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在雪山之中也。人依山谷,逐勢邑居。國大都城,據崖跨谷,長六七里。北背高巖,有宿麥,少花果,宜畜牧,多羊馬,氣序寒烈,風俗剛獷。
根據專家研究,所謂的梵衍那國,指的就是如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中的一個古代王國,這個地方,如今稱之為巴米揚。
提到巴米揚,大家似乎覺得很熟悉,因為巴米揚有大佛!在《大唐西域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有佛入涅槃臥像。長千余尺。其王每此設無遮大會,上自妻子,下至國珍府庫既傾,復以身施。群官僚佐,就僧酬贖。
當初唐玄奘來到此處時,巴米揚大佛已經在這里屹立了百余年之久。雖歷經風霜,卻屹立不倒。很難想象,巴米揚大佛能夠一直流傳到21世紀初。
由于巴米揚地區處于絲綢之路上,所以這里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從漢朝開始,無數商隊來往于巴米揚,也使得這里成為了阿富汗地區文化宗教最為發達的一個地方。
佛教興起以后,巴米揚地區更是第一時間得到了熏陶,若干寺廟在這里拔地而起,兩座巴米揚大佛也先后在此建立。
其中西大佛高53米,身披紅色袈裟,鑿成于公元5世紀左右。東大佛高37米,身披藍色袈裟,鑿成于公元1世紀左右。兩尊大佛相距400米。
此外這里還有大小佛窟3000多個,公元7世紀左右,常有得道高僧在此地講座。很多人覺得佛像似乎沒什么實際作用,可是巴米揚大佛的鼻孔就是天然的揚聲器,得道高僧們可以通過大佛的鼻孔,將自己的聲音放大數倍。這一時期也是佛教在阿富汗發展的巔峰時期。
一、佛像修建工作,早在70年代就開啟了。
誰都不敢想象,巴米揚大佛居然能夠熬過一千多年的戰火,一直流傳到了現代。二戰過后,世界秩序逐漸恢復,文物保護工作也成了大家常常提起的一件事。
巴米揚大佛的修復工作,立刻被提上了議程。早在1966年,印度考古隊就已經抵達了阿富汗,并且與其商量好了修復巴米揚大佛的計劃。
修復工作漫長而枯燥,而且期間還發生了戰亂,所以修復工作不得不暫時停止。印度一直以佛教發源地自居,所以修復世界佛像似乎成了他們的家事一般。
雖說不能修復了,可當時阿富汗當局對巴米揚大佛也是有一定保護措施的,他們不允許任何人在這里偷竊泥塊,也不允許任何人在這里埋設地雷。
二、佛像的破壞,讓世人痛心疾首。
我們要知道,現代的阿富汗,早就沒什么佛教的影子了,反倒是伊斯蘭教在這里十分活躍。阿富汗也成了世界上非常特殊的伊斯蘭教國家。
一山不容二虎,所以信仰伊斯蘭教的塔利班興起以后,巴米揚大佛可就麻煩了。因為塔利班曾經揚言,只要他們打入了巴米揚,一定會用各種辦法炸掉巴米揚大佛。
1999年4月,世界文物組織們還在探討如何修復巴米揚大佛的時候,塔利班已經攻入了巴米揚。
顯然一場文化浩劫是無法避免的了,2001年3月,塔利班決定用大炮、炸藥、火箭筒等武器,強行炸毀兩座巴米揚大佛。
當時世界各國文物部門,紛紛向塔利班請求,希望能夠將巴米揚大佛轉移到境外,可惜均遭到了拒絕。
沒多久,在塔利班領袖奧馬爾的領導下,巴米揚境內的所有佛像,全都被摧毀,包括了兩座巴米揚大佛。
在奧馬爾的領導下,塔利班奪取了阿富汗大多數地區的統治權,一場滅佛活動再次興起,他下令摧毀阿富汗所有的佛像。
三、恢復大佛的真容,可謂是步履維艱。
不該發生的事情,終究還是發生了。巴米揚大佛被摧毀,可謂是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當然了,事已至此,只能考慮一下重建大佛的工作了。
911事件以后,塔利班倒臺,阿富汗的新政府積極地與世界各大信奉佛教的國家合作,希望能夠重建巴米揚大佛。
說實話,難度實在是太大了,日本、泰國的專家都參與其中,后來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等手握先進工程技術的國家也參與了進來。
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將巴米揚大佛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但是如果現在用新材料重建大佛的話,那就失去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味道了。所以重建組織必須要用炸碎了的佛像碎片,重新組建,再用少量的粘結劑將其還原,這樣才能保住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
這難度就太大了,因為大佛的碎片到處都是,關鍵是不少都徹底被炸沒了,德國考古學家用新技術在處理佛像的碎片,但是工作過于繁雜,至今沒有成效。
2005年,一位日裔美國藝術家,打算用激光束打在佛像的原址上,恢復佛像本來的面目。這事兒倒是得到了阿富汗政府的認可。
不過這也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他們預計得花費1年多時間,耗資900多萬美元。目前還處于理論階段。
四、“侶行”夫婦完成了這一壯舉。
2015年,“侶行”夫婦張昕宇和梁紅驅車來到了阿富汗,他們帶來的“侶行”團隊,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建筑投影技術。
這次來巴米揚,恰好趕上了當地的南亞文化節。從世界各地趕來的所有人都在以各種方式紀念巴米揚大佛,而張昕宇夫妻倆卻別出心裁。
他們利用先進的建筑投影技術,將53米的那座巴米揚大佛成功進行了光影還原。當大佛的影像重新出現在只剩下的佛龕中時,所有在場人員都開始歡呼,甚至有不少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這趟沒白來啊,“侶行”夫婦用實際行動向文化致敬,也同時用這種方式展現了中阿之間的友誼。
可是這件事發生以后,卻徹底惹怒了塔利班。塔利班對“侶行”團隊開出了每個腦袋5萬美元的懸賞,說實話,這價格還不足以讓世人鋌而走險。
總結:佛本無相,或許這就是真實的寫照。
其實佛像是人類思想的產物,佛本身是無色無相的。按照佛教的說法,你見到的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是佛。
因此佛是沒有相貌的,佛像只是人類的一種思想寄托。當然了,伴隨著上千年的佛教歷史,佛像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的載體。
巴米揚大佛的消失,的確非常可惜,但是不是也印證了佛本無相的道理呢?炸毀佛像的人,只是摧毀了形式上的佛而已,越是感到害怕,才越想著要摧毀。
參考資料:《大唐西域記》
丁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