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越北探秘,話印象芒街▓張長寧冬月初一的大雪時節,江浙滬等江南多地飛雪飄零。此時我所在的熱帶雨林氣候的越南正值炎熱的干季,色彩斑斕的沙灘服成了我們一行臨時拼團的江南驢友標志性短打扮。往來于東興與芒街之間做小生意,進貨這樣的體力活都是越南女人在
越北探秘,話印象芒街
▓ 張長寧
冬月初一的大雪時節,江浙滬等江南多地飛雪飄零。此時我所在的熱帶雨林氣候的越南正值炎熱的干季,色彩斑斕的沙灘服成了我們一行臨時拼團的江南驢友標志性短打扮。
往來于東興與芒街之間做小生意,進貨這樣的體力活都是越南女人在干。瓦希里攝
這天下午,我們由河內來到越南東北部的芒街,逢此旅游旺季每天通關過境者超過6000人次,其中80%是中國游客。趁越南導游抽身去芒街口岸聯檢大樓為大家代辦團隊通關簽證,本團除了我以外,都利用這個時間差一起乘中巴趕去17公里外的海邊,游覽茶古海灘、百年教堂。
旅行中我是一向喜歡落單的獨行俠,根據在河內軍事博物館邂逅的一位老鄉軍迷熱心指點,于是車一到芒街我就請假獲準脫團一個小時,趕去其街區深處找尋一處代號為“M-3計劃”執行機構舊址,希望能在其作為紀念館不期開放前先睹為快。
越南的芒街與中國的東興唇齒相依,都是瀕臨北部灣海域的邊境口岸城市,白侖河自西向東將兩座邊境小城隔開。這座界河上的大橋,全長約120米,是60、70年代中國輸送援越抗美物資到北越的國際通道上重要橋梁,當時被命名“中越友誼大橋”,1979年2月后此橋被越軍炸毀。1992年中越兩國在其原址上重建了大橋,改名為北侖河大橋。
值得一提的是,戰爭并沒有給芒街這個邊關小鎮留下太多的痕跡。
芒街現是越南經濟特區,露天廣場、棚戶市場、旅游商店、景點商場等無不人聲鼎沸,絡繹不絕的游客摩肩接踵,基本看不到戴袖章的“城管”,使口岸廣場附近的幾條街上,凡游客云集的地方商販們擠在路邊占地為攤。不可否認的是,越南果品、藥材、土特產、紅木制品以及各種旅游紀念品在此對中國游客大有市場。
在這人滿為患的當街市場群外圍馬路邊,則是一群群越南男人掙人民幣的生意場,瞧他們一個個跨在摩托車上,以簡單的漢語發出同一腔調吆喝拉客,向過往游客可勁招呼:“十塊,十塊錢!”那意思很簡單,花10元人民幣乘摩的,騎手可以馱你滿大街領略芒街的市容市貌,讓你有幸“穿越回到中國80年代”小縣城留下深刻印象。
都說越南是被摩托車占領的國度,寬街窄巷是摩的大顯神威的賽場,只要不無證駕駛、不撞人、不當交警面闖紅燈,似乎沒誰對你約束,大概也不需要年檢。這對年輕的中國游客可是大有吸引力,來了便挑選優秀騎手呼嘯來去,體驗“飛車黨”當街拉風的刺激。
在眾多的越南北部城市摩的騎手中,我只找到一個會簡單漢語交流的老伯作為“帶路黨”。這個兩鬢斑白、身體硬朗的摩的老司機,拍著胸脯稱他對“M-3計劃”機構舊址熟門熟路,是多次載客或引團過去參觀的“賞金向導”。他見我對其愿望強烈,一戴眼鏡二身微胖,像一個有文化的老板,開價每小時服務收費100元人民幣。0K,成交!
這個姓黎的摩的老騎手對我坦誠,他曾是越軍老兵,1979年中越交戰之時他已入伍邊境公安屯大半年,那時起學會的騎摩托車打槍。但他聲明從未傷害過中國軍民,因為芒街在這場戰爭中基本沒發生什么事件性沖突,偶有軍事對抗也限于炮彈互相招呼象征性的轟來炸去。
“黎老兵”把我穩馱在他“雅馬哈”載重型摩托車后座,一踩油門“轟——”地鉆出人滿為患的集貿市場,穿過塵灰彌漫的雄關大道,背朝芒街通關大樓向深街后山的要塞邊檢站方向呼嘯而去。我只有一個小時特許的自由活動時間,一刻也不能耽擱。
飛馳的“雅馬哈”摩的馱著我在芒街市區郊外穿街走巷轉悠了一刻鐘后,停車熄火在城邊一處不起眼的大貨場站下,抬眼望去一處處都分別堆滿了香蕉、椰子、芒果、桔柑等時令水果。“黎老兵”見我滿臉狐疑,便引我前行來到偌大貨場的深處,這才看到一座被籬笆墻圈圍的低矮建筑物。他說,中越交戰期間,越軍“M-3計劃”實施的最高指揮部就設在這矮樓里。目前里面可能正處于裝修布展,暫未開放。
時間過得真快,對芒街“M-3計劃”軍事機構舊址的突訪,在不知不覺中已過去了近半個小時。
“黎老兵”在載我飛車返回芒街口岸廣場之際,順道抄近路還帶我走馬觀花看了幾處曾經的兵營和雷場。一直到了我們旅游團集結地,這個曾經越軍的老兵硬是心里有話沒能忍住,于是雙手合十,語調低沉地向我坦言,他此時感到很慶幸的是,越軍的“M-3計劃”被擱置,一直到戰爭結束也未得到實施。阿彌陀佛!
在本團即將離開芒街口岸回國之前,“黎老兵”向我提出懇請,希望我把身穿的沙灘服贈送給他留作紀念,理由竟然是咱中國人穿過的衣服多有“人情味”。聞此,驢友中的男士們也紛紛脫了沙灘服送給他。而團里的女士們更爽,一起把錢包里沒花光的越南盾統統塞進這位越南老者的衣兜里。
張長寧,1954年生于南京,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學歷,分別在南京日報、新華傳媒集團從事新聞采、編業務整30年。本輯收錄的游記,均為作者近年來在多家報刊上發表過的文章。
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