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國旗是國家的象征和標志。從顏色到圖案都是具有非凡意義的。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向社會各界征求國旗圖案。1949年8月20日,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共收到了2992幅國旗圖案。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
國旗是國家的象征和標志。從顏色到圖案都是具有非凡意義的。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向社會各界征求國旗圖案。1949年8月20日,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共收到了2992幅國旗圖案。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通過了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的議案,曾聯松是設計人。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由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首次升起 。
升旗儀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紅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團結一心。在世界各國的國旗設計上,中國人著實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其中要數印度和韓國國旗的設計,中國人貢獻最多。
臨時的建議
在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橫跨政學兩界,頗具學問和膽識的人物,他就是羅家倫先生。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的他在第二年就和傅斯年創辦《新潮》雜志,大力提倡白話文和學術思想解放,與當時陳獨秀創建的《新青年》并駕齊驅。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臨時起草了《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成為當時北京學生傳單內容的主力軍。“五四運動”這一概念也是出自他在《每周評論》上發表的《五四運動的精神》一文。后來出國留學回來的他,先后擔任了國立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中央大學校長等職務。其中清華大學在羅家倫手里實現了男女同校。他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帶領國民教育走出了陰暗,繼而蓬勃發展。
后來他出任中國駐印度大使。印度獨立后,開始著手進行建國的必要準備,包括憲法制定,國旗設計等等。印度總理尼赫魯之下的政要、國會議員就經常來請教羅家倫,詢問中國建國的經驗(中華民國),以至于后面印度的憲法很多都和中國相似。
之后,羅家倫參加了一場政要晚會,而恰好印度政府剛結束關于國旗制定的國會。當時印度新國旗設計是以橙、綠、白三橫條為底色,中間配以紡車圖案,本身的寓意其實也是非常好的,橙、綠、白三種顏色分別是印度教、伊斯蘭教和其他宗教的象征,橫著排列代表著“宗教大聯合”;而紡車,與甘地號召印度婦女要用紡車織造土布,以實際行動來抵制英國殖民主義的“土布運動”有關,因為甘地認為英國就是依靠紡車的發明才變得富強的。
當時,很多政要希望聽聽羅家倫的看法,本身有些直性子的他非常直白地說了,他認為紡車的造型不一,構筑的部件太多,往后印制國旗很難做到統一,同時印度要建國,就必須要現代化,紡車的時代已經過去,印在國旗上就只有歷史意義,失去了對未來的展望。說完這些,他看見許多印度政客頻頻點頭,他臨時想到了一個新的建議,他說:
我雖然是研究歷史的人,但是對于印度歷史的知識仍然很淺。根據這有限的印度歷史知識,我覺得在大英帝國征服印度各地以前,印度并沒有完全統一過。在印度自己的政權統治之下,只有著名的阿育王時期,幾乎有完全統一的可能。現在印度朋友們既面臨分裂的痛苦,又抱有將來復合的希望,何不主張將你們歷史上和藝術上著名的阿育王輪放在這中間呢?阿育王輪中雖然也有許多輪齒,可是他們都是按著一定幾何圖案的比例,不但容易繪成,而且民間處處都有這圖案現成的印本。請它正位于你們國旗的中間,實屬最美麗,又深切地富有涵義,更容易普及到廣大的民眾而不致有錯誤。
說完這個,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也點點了頭。后來,印度新的國旗出來后,果然采納了羅家倫的建議,將紡車改成了阿育王輪。一個具有悠久文化的國家在國旗制定上采取了外人的意見,恐怕是史無前例的。新中國成立后,他離開印度前往臺灣,離開之前特地為甘地獻上了花圈,也許當時他想起自己把甘地信仰的紡車攆出了國旗而對老朋友感到內疚吧!
八卦跑到國旗上
說起韓國的國旗,我們會發現完全都是中國的元素,體現了中國的《周易》思想,太極象征宇宙,藍紅代表陰陽。4個角落的卦在左上方的是乾,右下為坤,右上為坎,左下為離,分別代表天、地、水、火。國旗底色為白色,象征韓國人民的純潔和對和平的熱愛。
韓國一開始叫做朝鮮王朝,本來只有以紅藍太極為圖形的圖騰,當時一個叫宮本小一的日本人以為這就是朝鮮王朝的國旗,就記載下來了,然后朝鮮王朝就被刺激到了,認為有必要制定一面國旗,不然其他國家老拿圖騰當國旗也不是個事情。1882年,清朝協助朝鮮與美國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在條約簽訂前夕,美國代表薛斐爾認為簽字儀式時美國會鳴炮升旗,朝鮮也應該需要鳴炮升旗,但朝鮮當時沒有正式的國旗,就臨時做了一面沒有八卦的太極旗,驚呆了,這不就是你們的圖騰嗎!簽約結束之后,當時的外交官馬建忠先生就國旗制定問題給朝鮮全權副官金宏集寫了這么一個建議(當時是筆談):
“吾想貴國國旗,可用白底、青云、紅龍,惟龍用四爪,暗示區劃。何以區別?只在四爪、五爪耳。青云者,亦取云從龍之意,君臣以民為本,故質用白色。”
不過這建議被金宏集以“紅龍青云制造須費工”為由婉拒了,他主張采用“紅質中青白合成圈子”(紅色為底、青白兩色組成太極)作為國旗,以免與日本國旗相混。在知道了金宏集仍然是要以太極為核心來制定國旗之后,馬建忠又建議道:
“前議此事后,曾思仍用白底,中用太極圖,外周用八卦,則恰合八道之數。八卦純用黑色為顯,太極用半紅半黑,旗外又緣以紅色,何若?但此系鄙人所見,歸當于我政府也。”
金宏集聽取了他的意見,答應告知朝廷,之后國旗的事情就擱置了一段時間,但可以明確的是,現在韓國國旗上的八卦是來自于中國人的建議。可惜金宏集回去將建議告訴朝鮮高宗之后,高宗卻很生氣,覺得國旗的制定不應該被馬建忠干涉,他下旨以青紅兩色太極圖作為國旗式樣。壬午兵變失敗后,日本強迫朝鮮締結《濟物浦條約》,規定朝鮮須派使臣向日本謝罪。于是在1882年9月,朝鮮政府以錦陵尉樸泳孝為謝罪兼修信使,出使日本,同時還下旨讓樸泳孝順便制定國家國旗。時年9月22日,在前往日本的“明治丸”號輪船上,樸泳孝參酌英國駐朝領事阿須敦和英籍船長杰姆士的意見,去掉了八卦中的四卦,以太極兩儀和乾、坤、坎、離四卦為圖案,設計出了最早的太極旗。在1883年3月6日,朝鮮王朝正式決定以太極旗為國旗。
之后朝鮮半島發生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包括朝鮮王朝改名大韓帝國,日本吞并大韓帝國,朝鮮半島分裂成朝鮮和韓國兩個不同陣營的國家等,太極旗也幾經沉浮,最后在1949年正式被定為韓國國旗。可以說韓國國旗見證了朝鮮半島最動蕩的一段歷史,也見證了朝鮮半島人民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血淚斗爭史。至于為什么朝鮮不用太極旗而選擇了紅藍五角星旗,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最后朝鮮王朝改名成了大韓帝國。
不得不說,中國人的設計思維和能力真的是杠杠的!
馬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