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詩意的家鄉。令人念念不忘的是街道上的故事和鄉間靜謐的風光,而恰好家鄉都有一個動聽的名字。近日,小編在簡陽市圖書館翻到一本記錄了簡陽地名的書,《四川省簡陽縣地名錄》,其中記載了我市鄉鎮、街道、河流等地名,其中不乏有很多有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詩意的家鄉。
令人念念不忘的是街道上的故事和鄉間靜謐的風光,
而恰好家鄉都有一個動聽的名字。
近日,小編在簡陽市圖書館翻到一本記錄了簡陽地名的書,《四川省簡陽縣地名錄》,其中記載了我市鄉鎮、街道、河流等地名,其中不乏有很多有趣的地名。
傳說中的潴窩沱
我市鄉鎮的名字有的名字取自傳說,如平窩鄉原名潴窩沱,傳說古代此地居民常見沱江中的金豬在岸邊麻柳樹處逗窩,便稱呼該地為潴窩沱,實為靠場邊江中有處積水很深的沱;有的名字得益于當地自然環境,如因渡口內溪水與沱江交匯時兩水相撞延伸出來“撞溪渡”,后因“撞”字不吉祥,改“撞”為“壯”,場名“協鳳”,人們習慣以渡口名稱之,久之“壯溪口”因此而名;有的名字來源于建筑等實物,如踏水鎮原名踏水橋,取自踏水過橋入場的含義,永寧鄉取自廟宇永寧寺,金馬鎮取自馬廟中泥塑的金馬。
不僅僅是地名來源各有千秋,當地的一切還與地名有著脫離不開的聯系。
石橋古鎮 記憶中的繁華
“石橋帆影出碧濤,漁女煮酒問桑麻。遠來皆是荊楚客,笑入會館似還家。”來到石橋古鎮老街上,入目所見的是石板路、古建筑、舊茶館,還有人推著裝滿物品的雞公車穿過街道,"嘰嘎嘰嘎"的聲響壓過路面,在晌午的陽光中,仿佛見到商人來往,船只停靠碼頭的景象,那是石橋最繁華的時代:商貿聚集,碼頭繁華,會館林立。
石橋古鎮在清朝時,名叫石橋井,因其大街及其幾座橋均由石頭拱砌而成,又因鎮周圍多鹽井。自清朝末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石橋井一直是簡陽全境的商業中心和政治中心,抗戰時期是石橋古鎮最輝煌的時期。這里是川中有名的金融中心、商貿中心和水陸碼頭,有“小漢口”之稱。
從江西街可進入數百年未曾變動過的下柵子城門,下柵子城門相傳建于清代乾隆年間,位于石橋鎮半邊街,瀕臨沱江客運碼頭。眼前的下柵子門城墻用條石砌成,城門為石砌拱頂,殘留下來的墻體、散落在地上的石頭上都長了青苔,曾經該有的印記也被時間風化。路人回憶,城門上以前修建有閣樓,專門供打更人住宿,守候城門安全的同時,按時打更。并且,這里也是商人在船上完成實物交易之后,經該城門進入古鎮的要道。
找不到百年前的繁華,也可在當地人口中聽說這里曾經的故事。有人回憶,兒時一逢趕場,必須要拽緊父母的背簍,否則會被擁擠的人群擠丟,可見石橋古鎮當時之熱鬧。
養馬鎮 忘不掉的渡口
如今的養馬渡口還活躍在人們的眼中,雖沒有往日的繁榮,但別有一番人間滋味。排隊、上船、渡河,人們要去河對面的養馬鎮上趕集。場鎮商販叫賣聲絡繹不絕,河面上也只是陣陣水波,一邊熱鬧一邊安靜。渡口處的河水拍打在岸邊,像極了老船工的手那樣厚實有力,慢慢述說著渡口的過往。
過去的人常說沱江上是“朝有千人叩首,夜有萬盞明燈”,形容的就是渡口繁榮的景象,養馬渡口也不例外。作為簡陽最大、四川省第二大的渡口,養馬渡口的河水不僅見證了河面上運輸方式的變化,也見證著離它最近的養馬鎮的變化。
養馬鎮始建于清乾隆初期,是古代川東平原上的一個驛站。水路交通便利,商旅眾多,船只往來不絕。
養馬鎮得名于轄區內養馬河。相傳,古時沱江河兩岸楊、馬二姓人多,故稱“楊馬河”。又說,因河邊有一古楊樹形似馬而稱“楊馬”,樹下曾立一條石,刻有"楊馬河"三字。按《地名大辭典》稱"楊馬河場",又稱"養馬鎮"。民國十九年(1930年)為避"安楊保"與楊家街同名,而稱"安養",正式定名"養馬河"。相傳劉備取西川時,張飛帶兵于此,曾飲馬于江,故稱養馬。
靈仙鄉 烙下發展的印記
一聽說靈仙鄉,就覺得這名字美,還充滿了靈氣,而靈仙鄉名字的來源也確實美。根據記載,靈仙鄉民國十七年(1928年)建場,因場外沱江有一桃花灘,故名“桃花灘場”,后因場后有廟,廟名靈仙,故又名靈仙廟,于1938年設鄉。
也許是由桃花灘結緣,靈仙鄉利用境內平壩、坡地較多,種起了桃花。今年3月16日,簡陽第八屆桃花節分會場暨第二屆“沱江印象·桃緣靈仙”桃花節在靈仙鄉拉開了帷幕,灼灼桃花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賞。放眼望去,山脈錯落,鄉道蜿蜒,花團錦簇。行走其間,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桃花灘變成了桃花源,桃花也成了靈仙鄉的一個符號。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靈仙鄉的美,知道靈仙鄉的桃花,靈仙鄉有了方向:繼續壯大桃產業,切實增強景區服務功能,力爭2020年啟動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奮力打造成都近郊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新名片。
記住了桃花,靈仙鄉也沒有忘記靈仙廟。離靈仙鄉渡口不遠處有一段鐵路,是成渝鐵路的一個站,靈仙廟站是它的站名。從這兒搭上火車,人們可到成都和重慶,改變了原來河運的交通方式,成了當地人維系生活、通往外界的又一條路。也許在當地人的記憶里,靈仙廟早已經淡去,而充滿轟隆隆的火車聲響才是“靈仙廟”這幾個字的全部回憶。
石鐘鎮 商賈來往川北要塞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財富,依靠沱江而繁榮的還有石鐘鎮,水路暢通,商船云集,水運業發達。
據《簡州志》載,場鎮東南約一華里處,有一山叫“雞公山”,山腰有一山洞,不甚深闊,內懸石包似鐘,取名“石鐘”。隔河有一石鼓“張鼓巖”相對,故里人人相傳“石鐘對石鼓,金銀萬萬伍,誰能識得破,簡州買至成都府”之傳說。沱江流經此地,形成長達一華里許急流灘,故名“石鐘灘”。石鐘鎮素有“川北要塞”之稱,“石鐘灘場”因此而得名。
如今的石鐘鎮仍舊是依山傍水,景色秀美,將它顯著的地理優勢發揮得更加明顯。筆直寬闊的道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越來越完善的綠化,這條穿石鐘鎮境內的成安渝高速公路石鐘連接線自投入使用以來,為行駛在這條路上的人們帶來了印象深刻的出行體驗。
占據優越的地理條件,石鐘鎮或將再次創造一個繁榮的時代。
信息來源:簡陽發布
更多東進信息,請持續關注東進在線!
官方合作伙伴:簡陽筑夢空間創業孵化園!
東進在線:服務成都東進、見證千年巨變、共享美好未來
劉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