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83年,一名叫姚金風的戰士在大興安嶺地區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發現腳下有一塊沾滿泥沙的石頭。他撿起石頭想扔掉,卻發現這塊石頭有點奇怪——放在手里特別沉,遠超正常的石頭。職業的敏感性讓姚金風警覺起來,難道這塊石頭中藏有玄機?他拿著石頭來到最近
1983年,一名叫姚金風的戰士在大興安嶺地區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發現腳下有一塊沾滿泥沙的石頭。他撿起石頭想扔掉,卻發現這塊石頭有點奇怪——放在手里特別沉,遠超正常的石頭。
職業的敏感性讓姚金風警覺起來,難道這塊石頭中藏有玄機?他拿著石頭來到最近的水管處,用水清洗。
隨著泥沙散落,石頭中的金光迸射出來,姚金風的眼睛也跟著亮了起來——發現寶貝了。
姚金風撿到的石頭是一塊“狗頭金”,重達4斤(精確來說是2155.8克),含金量在70%以上。
所謂“狗頭金”,是一種自然金塊,因外形像狗頭而得名。金在地殼巖石中儲量不到億萬分之一,非常稀少(一般一噸礦石中有一克金就可視為“金礦”),而一公斤重的狗頭金,往往需要上億年才能形成,所以姚金風發現的這塊4斤重的狗頭金,極其珍貴,當時在全國都引發了轟動。
因為這塊狗頭金有點像中國版圖,所以又被稱為“版圖金”,后來被陳列于國家軍事博物館中。
“版圖金”
說到這,聰明的你可能發現了,我在上文留了一個懸念:姚金風因為職業敏感性對這塊石頭產生了興趣,那他的職業到底是什么呢?為什么會想到清洗這塊石頭呢?
這就到了我們今天故事的重點了:姚金風的職業就是尋找黃金,確切來說,他是一名“黃金戰士”,是曾經極為神秘的“中國武警黃金部隊”(組建時為解放軍某基建工程隊,1985年列入武警序列,所以通常稱為“武警黃金部隊”,為行文方便,下文統稱“武警黃金部隊”)的一員。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武警黃金部隊”的故事。
中國真“貧金”么?王震提出“讓軍隊去找金子”
黃金作為全球暢通的硬通貨,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古以來就是尊嚴和財富的象征。在現代社會,有多少黃金儲備,則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甚至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但新中國剛成立之前,我國每年黃金產量很低。
有數據記載,1949年,我國黃金產量為4.073噸。這是個什么概念呢?1901年——那時清政府還沒有垮臺——當年黃金產量為4.51噸,超過1949年。也就是說,48年以來中國黃金平均年產量不但沒有增長,反而還稍有退步。
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我國黃金產量有增加,但增加得不多。到1979年,我國黃金的年產量突破了20噸,非常不容易。
但到了1979年后,我國黃金產量開始高速增長。1995年,黃金產量達到100噸,比1949年增長21倍。2003年,我國黃金產量突破200噸,躋身世界主要產金國行列。
中國能夠實現黃金產量的高速增長,武警黃金部隊功不可沒;而這支全世界唯一一支“尋金奇兵”的出現,王震將軍功不可沒。
王震最早被安排“找金子”的任務是1974年(也有文獻記載是1975年)。那時,中國黃金產量不高,無法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周恩來總理對此深表憂慮。
有一次,周總理因身體不好躺在病床上辦公,正好相關部門送來一份黃金地質勘探材料,材料上匯報了不容樂觀的黃金勘測現狀。
周總理放下材料,皺起眉頭。誰能為國家去找金子呢?好幾個人選在周總理腦海中過了一遍。終于,他的眉頭舒展開了,讓秘書把一個人找來。
周總理選中的人,就是當初在南泥灣率領359旅大搞建設的王震。
王震來到病房后,周總理先和他交流了當前的局勢和國民經濟建設情況,然后說:“你要把金子抓一抓,搞建設不能沒有黃金。”
王震知道周總理把這個任務交給自己,是對自己的極大信任。他回去后,立即組織人員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但受制于當時的特殊條件,王震能做得也比較有限。
1979年,王震又被安排“找金子”,增加黃金產量。當時王震任國務院副總理,給他安排任務的是鄧小平。
王震和地質學家們反復研究后發現,中國并不像西方有些“專家”說的屬于“貧金”國家,中國有金子,缺少的是發現金子的人。所以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立一支專業的、高效的尋金隊伍。
誰能承擔這個重任呢?王震想到了帶隊在南泥灣墾荒的那段經歷,覺得老經驗也可以用在新時期,他立即向中央提出建議:組建一支軍事化的尋金隊伍,讓部隊去找金子。
中央同意了。
“尋金奇兵”正式組建,戰士們奔赴祖國各地
1979年3月,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支“尋金兵團”誕生了——中國武警黃金部隊。這支部隊總兵力一萬多人,下轄3個總隊,12個支隊。此外,還建立了一所技術學校和一個黃金地質研究所。
部隊人員的構成,主要是技術人員和施工戰士。
技術人員一般都是從各個地方大專院校的地質學相關專業招來的,畢業后直接當兵入伍。他們人數不多,但卻是這支部隊的大腦,主要負責采集、化驗、分析樣本,以此判斷當地金礦有無、位置和存儲數量。
因為工作的特殊性,黃金部隊的所有技術人員都要簽保密協議,各種資料和使用的電腦也要加密。
這些技術人員掙得并不多,年薪六七萬,算上獎金也不過十萬。因為技術人員掌握黃金的秘密,所以經常有人拿著重金來引誘他們:“你不用告訴具體位置,只要用手指頭在地圖上點一下,這錢就歸你。”但從沒有一個戰士背叛部隊和國家。
當時,很多民間礦業同崗位的人員年薪上百萬,有的還給配樓房和轎車,也來部隊挖人。但士兵們說,沒動心是不可能的,但我是部隊培養出來的,穿上這身軍裝咱就是部隊的人了,不想走,除非哪天部隊不要我了。
除了技術干部,剩下的戰士大多是普通黃金兵,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槽探和鉆探。
所謂“槽探”,就是挖坑,在地面上挖邊長兩三米、深兩米半的方形土坑。槽探兵的工作很累,看起來又很無聊,所以有些剛入伍的戰士有抵觸情緒。有的戰士說:“早知道來部隊就是挖坑,讓我爹來好了,我爹挖坑比我好。”
但當他們知道挖出的“坑”有不少“變成”了閃閃發亮的黃金后,他們的抱怨也就轉化成欣喜了。
所謂“鉆探”,就是用鉆探機從地下數百米的位置取樣。鉆探看起來似乎不像槽探那么累,但常年干下來,噪音對人的聽力傷害很大。
“黃金部隊”有個士兵叫劉大坤,干了八年鉆探,累計鉆井的深度兩萬多米,相當于鉆透了兩座喜馬拉雅山。他一人為國家探明黃金儲量多達80余噸,但因為長期在鉆機前工作導致了重度耳鳴,只能用高倍助聽器才能與別人溝通。
“黃金兵”的制服和一般武警制服一樣,唯一區別是胸標上有“黃金”兩字。另外,除了一般軍事訓練外,“黃金兵”還要接受地質學相關的訓練。
“黃金部隊”剛開始組建時,裝備非常落后,主要裝備是羅盤、放大鏡、地質錘,號稱“老三件”。看裝備就知道,他們工作起來基本靠人工,靠賣力氣。
因為“黃金部隊”經常在偏遠山區工作,這些地方基本都沒有成型的道路,大車進不去,士兵們只好自己運送裝備。他們經常要把重型設備拆分成零件,用肩扛背抬的方式沿著崎嶇山路運到指定地點,然后重新進行組裝。這種運輸方式,戰士們自嘲為“螞蟻搬家”。
在緯度高、海拔高、特別寒冷的地區,這種搬運方式非常辛苦,那些鋼鐵零件冷到能粘掉人的手皮,而且扛幾次后,肩膀被磨破皮、磨出血,都是常事。
后來,隨著“黃金部隊”的發展和壯大,裝備也開始現代化,新型全液壓鉆機、手持GPS、掌上電腦、衛星電話等逐漸裝備到部隊,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30年創產值6000億,留下無數傳奇故事
“黃金部隊”組建后,奔赴到祖國各地尋找黃金。巴山蜀水,汨羅江畔,興安林海、青藏高原……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除了本文開頭提到的“狗頭金”故事外,還可以再講幾個。
1988年,黃金十五支隊奉命到中國最西北的新疆阿爾泰山區尋找金礦。這塊區域有大片的戈壁灘,天氣灼熱,極度缺水,惡劣的環境給“黃金戰士”帶來很大的考驗。
當年6月,一名叫伍軍良的戰士在羅布泊邊緣取樣時迷路,他被困在戈壁灘中三天三夜,歷經磨難。
戈壁灘白天地表溫度接近70度,晚上下降到零度,伍軍良就在這樣的條件下艱難求生,與死神抗爭。當戰友找到他時,伍軍良已經面目權威,被折磨沒有人樣了,渾身沙土,衣衫襤褸,腳掌和鞋底被血粘在一起。他后來回憶說,失去知覺好幾次,為了活著不得不去喝自己的尿液。
但就在這樣的絕境下,伍軍良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沒有扔掉26件礦石樣品。事后,部隊根據他帶回來的樣品,在尋找金礦的任務上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00年6月,黃金七支隊三中隊奉命前往藏北阿里地區尋金。他們工作的區域海拔在五千米以上,遍布沼澤,是一個當地牧民很少來的無人區。
中隊20多名官兵剛到這里,就感受到了極度惡劣的自然條件的考驗——他們乘坐的車都陷入了沼澤里,把周圍五公里范圍內的石頭都撿過來墊在車輪下,還是不能把車從沼澤里推出了。
戰士們被困住了,所帶的給養也很快消耗得差不多了。后來,全體官兵只能守著半袋大米,就著鹽巴喝稀粥。
17天后,基地救援官兵趕到。救援官兵看到三中隊的戰士們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爬都爬不起來的慘狀時,無不落淚。
三中隊戰士李德全傷勢最重,因為勞累、營養不良和高原反應,他雙目失去了視力。基地用吉普車開了兩天兩夜,把他送到拉薩軍區醫院搶救,幾個月后才重新恢復視力。可敬的是,恢復視力的李德全,不屈不撓地又回到了勘測現場。
戰士們的辛苦獲得了回報。七支隊進藏四年,共發現4大2小共6座金礦。
黃金戰士不但為祖國發現黃金,有時還“順手”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活。
內蒙古有個地方叫哈達門溝,原來特別窮,村里沒有水電不通公路,為了過上好日子,附近幾個村子的年輕人都搬到外地去了,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年輕人口流失,眼看這個地方是沒什么前途了。
這時,武警黃金部隊來了,扛著工具在村子周圍的山上穿梭。村民們很好奇,不知道這些當兵的是干啥的。村支書說,他們是來找金子的。
村民們搖搖頭,說:“我們在這住了多少年,這要有金子,我們能窮這樣?”都不信。
不久,武警部隊在附近發現了金礦,政府組織開采,還給當地村民一定的補償。而且,為了采礦,路也修了,水電也通了。采礦的人多了,村民開個飯店旅店啥的,做起了小買賣,日子越過越紅火。
村民們這下服氣了,說“這黃金部隊就是財神爺啊,不但給國家挖金子,還帶著我們走向富裕。”
截至2011年初,中國武警黃金部隊在三十多年內,為國家發掘2000多噸黃金,經濟價值超過6000億。
2018年,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武警黃金部隊轉為非現役專業隊伍,隸屬自然資源部,后組建為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
自此,這支有著輝煌歷史的部隊正式進入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序列,但他們為祖國做出的巨大貢獻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