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檳榔賣得怎么樣?”“還好!”“1個月銷量能達到多少?有沒有2萬塊?”“2萬塊?那不要喝西北風!一般一個月有五六萬,好的時候有七八萬。”“這么多!武漢人也愛上嚼檳榔了?”“都慢慢帶動起來了。主要是開車時提神,吃別的東西影響開車不是?”“不是
“檳榔賣得怎么樣?”
“還好!”
“1個月銷量能達到多少?有沒有2萬塊?”
“2萬塊?那不要喝西北風!一般一個月有五六萬,好的時候有七八萬。”
“這么多!武漢人也愛上嚼檳榔了?”
“都慢慢帶動起來了。主要是開車時提神,吃別的東西影響開車不是?”
“不是說嚼檳榔會有致癌風險嗎?”
“都說抽煙會得肺癌,還有那么多的人抽呢!”
“有同事經常買給我們吃,像零食一樣,嚼著嚼著慢慢就有些上癮了。”
“知不知道檳榔是一級致癌物?”
“聽說過,但總覺得沒那么嚇人。那么多人在嚼檳榔,也沒見哪個因為這得了癌癥。”
事實勝于雄辯,數據統計顯示:嚼檳榔致口腔病變并非危言聳聽
“現在,每年都有20多個吃檳榔導致張口受限的病人。”武大人民醫院口腔醫學中心主任彭友儉5月3日告訴記者,酷愛嚼檳榔的以二三十歲的年輕患者居多。
曾經有一位28歲的患者,從17歲開始嚼檳榔,11年來只要提神就嚼檳榔,每天至少要嚼五六顆感覺這一天才算“完美”。結果上個月,該名患者發現張口困難,無法正常講話,口腔潰瘍一直無法愈合,找到彭友儉一檢查,確診為口腔癌。彭友儉說,目前唯一的治療方案就是手術,而且必須“割臉”才能保命。
來自同濟醫院、協和醫院口腔科的數據顯示,兩院每年接診近百例因嚼檳榔導致口腔疾病的患者,其中有10多例需要做手術。
湖北口腔界體量最大的專業機構——武漢大學口腔醫院的情況更是驚人。該院口腔黏膜科主任周剛教授介紹,因咀嚼檳榔引起的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正從一種地方病蔓延成為一種全國病。近兩年,該科室每年接診1000多例病人,以年輕男性為主,年齡從十幾歲到30來歲,集中在司機、學生、群聚性務工人員等職業。大多數患者受好奇心理驅使,剛開始朋友送著吃,吃著吃著有點興奮,慢慢就上癮了。
長期嚼食檳榔的人會出現口腔黏膜發白、發硬,繼爾發展成為口腔黏膜纖維化,導致張口受限,舌頭伸不出來,口腔出水泡、潰瘍、白斑、扁平苔蘚,最終可能會發生癌變。
長期嚼食檳榔為何會導致張口受限?武漢市第一醫院口腔科主任榮剛解釋,檳榔含有大量的檳榔堿,食用檳榔在腌制過程中還加入了生石灰,這兩種物質都是強堿性,在咀嚼過程中容易灼傷口腔黏膜。口腔黏膜在反復刺激、燒灼和修復過程中,會變得纖維化失去彈性,導致張口困難。
彭友儉介紹,口腔黏膜纖維化是一種癌前疾病,有百分之五的癌變幾率,頰癌、舌癌、牙齦癌等都由此種疾病轉變而來。長期嚼檳榔還引起牙齒表面磨耗,牙釉質缺失,牙齒保護層破壞;同時,檳榔中含大量的檳榔素,具有細胞毒性,在嚼檳榔過程中,口腔黏膜會和檳榔中所含的生物堿發生反應,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和其他相關病癥發生,主要表現在口腔黏膜發白,不能進食刺激性食物,特別是酸辣燙的食物,張口受限,屬于癌前病損。目前對此沒有根治方法,損害不可逆轉。
武大口腔醫院周剛教授打開電腦上的患者檔案,一張張患者口腔惡性病變的照片,觸目驚心。
武漢大學口腔醫院近兩年病例統計顯示:2608例口腔癌前疾病患者愛嚼檳榔
嚼食檳榔這一地方習慣,近年來正向周邊省份蔓延。武漢大學口腔醫院的最新統計顯示,近兩年接診的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患者大幅增長,2608例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口腔疾病,臨床上表現為口干、灼痛、張口受限、吞咽困難等,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癌前狀態。研究顯示,嚼食檳榔與發病有著密切關聯。
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黏膜科主任周剛教授在4月下旬做了一個統計:2016年,該院接診此類患者1119例;2017年,接診1489例。經臨床調查,這些患者都有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
記者從周剛教授的患者檔案中看到,患者年齡集中在20歲-30歲,最年輕的患者才16歲;從咀嚼檳榔到發病,時間最短的才兩三個月。
其他醫院的口腔科也不乏此類病例。5月2日,記者在武漢市第一醫院口腔科遇到27歲的信息科技工作者方先生,他半年前開始頻發口腔潰瘍,發展到最近張口困難,經臨床及病理檢查診斷為長期嚼食檳榔導致的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
周剛教授痛心地說,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03年就已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國家食藥監總局2017年發布的致癌物完整清單,檳榔果亦被列為一類致癌物,長期嚼食將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造成口腔不可逆轉的損害,繼續下去將有導致口腔癌的可能。但這方面的宣傳太少,許多年輕人不以為然。
在武漢,近兩年檳榔廣告頻繁出現在電梯、影院和地鐵、公交站臺。記者近日隨機走訪漢口江大路,發現半條街有7家超市、副食店在醒目處擺放著檳榔小貨柜;武昌珞喻路從街道口至華中師大正門的20家副食店,有9家售賣檳榔。
長期關注檳榔危害的武漢大學口腔醫院院長邊專教授在多個場合呼吁:要像控煙一樣控制檳榔的銷售和食用,提高人們對嚼食檳榔危害的認識。
39歲口腔癌患者痛斥:沒想到檳榔這么害人!
5月7日上午,記者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腫瘤放化療科頭頸、乳腺腫瘤病區見到了39歲的譚先生。這位來自恩施州宣恩縣的山里漢子,談起自己口腔癌病情時還能樂觀面對,但是說起家中父母和一雙年幼的兒女時,卻幾度哽咽。
2000年,高中畢業的譚先生前往廣州打工,2015年回到老家從事建筑乳膠漆工作。在廣州打工期間,在工友的影響下,他嚼食檳榔長達五六年,有時幾天不吃,多的時候一天嚼一袋,沒想到就此埋下禍根。
一年前,譚先生口腔黏膜出現白斑,因為白斑不痛不癢,也沒有在意。但在喝酒吃辣時,白斑部位會出現疼痛,他因此戒掉了喜歡的酒,辣的也不吃了。春節前,他感到口腔不舒服,張口受限。4月23日,去恩施州中心醫院就醫,確診為口腔癌中期。
得知這一結果后,他和妻子連夜坐火車趕到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因為腫瘤較大,他于4月27日轉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先行化療,待腫瘤縮小后再到口腔醫院進行手術。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腫瘤放化療科頭頸、乳腺腫瘤病區主任鐘亞華醫師介紹,最近兩個月,他接診了三位像譚先生這樣因為嚼檳榔而患上口腔癌的病人。譚先生口腔腫瘤較大,口腔峽黏膜到牙齦、嘴唇處的黏膜都布滿了白斑,因此手術前要化療,手術后還要放療。
譚先生和妻子到武漢來看病,12歲的女兒和4歲的兒子都交給年過六旬的父母照顧。女兒每天都會給他和媽媽打電話,女兒電話中每次都說特別想爸爸媽媽,希望他們“早點回家”。說起一雙兒女,譚先生忍不住哽咽。
“我出院后一定要告訴我的親朋和工友,不要再嚼檳榔了!”譚先生說,自己原來根本不知道嚼檳榔會導致口腔癌。和譚先生同病房的兩位患者的家屬,聽完譚先生因為嚼檳榔而患上口腔癌的經歷后,都希望本報加大力度宣傳嚼檳榔對健康的危害,讓年輕人像遠離煙草一樣遠離檳榔。
不少年輕人認為嚼檳榔致病概率低
周末夜一家網吧可賣出一二十袋
嚼食檳榔主要是年輕人。5月7日晚上,記者走訪幾家年輕人較為集中的網吧,發現5家網吧均有人嚼檳榔。
在武漢輕工大學附近的一家網吧,當時有64人上網,其中6個人購買了檳榔,5人拆開了正在嚼食,1人的檳榔還未拆開,表示玩累了再吃。
當記者向6位網友說起檳榔的危害時,4人表示知曉,另兩人反問:吸煙的人也不一定患肺癌,不吸煙的人也可能患肺癌,檳榔的危害難道比香煙還大?
但6人均表示以后盡量不吃檳榔,畢竟嚼檳榔不像抽煙那么上癮。
一條街3家副食店均售檳榔,有大學生一人買6袋
中午1點,記者來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苑小市場,這條街上共有3家副食店,分別相距十來米,家家都出售檳榔。
此時正是中午吃飯時間,學生們成群結隊涌向小市場。中午1點半,記者來到小賣店“雅堂小超”,正巧碰見兩個大四男生買檳榔,其中一個張姓男生買了6袋。
“我以前不吃檳榔的。”張同學說,他是隨州人,但有個室友是外地人,有吃檳榔的習慣。大一下學期,他出于好奇,吃了幾顆檳榔,結果上癮了,幾天不吃就不舒服。“這6袋不是我一個人吃,幫室友帶的。”
記者問他是否知道檳榔可能會導致口腔癌。張同學笑了笑,不以為然:“抽煙也有害健康啊,也不是人人得肺癌吧。”張同學認為,這跟個人體質有關。
“雅堂小超”的老板娘蔡女士告訴記者,由于她的門店正對網吧,來買檳榔的學生不算少,粗略估計平均每天會有十來個學生買檳榔。
下午2點多,記者來到北苑市場,這里聚集著上十家小賣店,家家都出售檳榔。記者走訪了其中5家,只有市場門口的一家小賣店老板表示平時會有少數學生來買檳榔。
隨后,記者在校園隨機采訪了15位男生。有3位男生表示有吃檳榔的習慣,但吃的不算多,一兩天一包。問起吃檳榔的原因,均是“好奇,想嘗嘗啥味道。”
大多數學生表示嘗過檳榔,八成受訪同學認為檳榔致病是“低概率”
5月8日上午,記者來到湯遜湖畔江夏區文化大道的漢口學院,走訪該校大學生吃檳榔的狀況。
記者詢問了10名路遇的大學生和4個宿舍的學生,大多數學生表示嘗過嚼檳榔,但吃不習慣。只有一位來自湖南華容縣的男同學表示,自己一個月偶爾會買一袋嚼一嚼。
“檳榔嚼時有些苦,吃完后,感覺頭有點兒暈,像喝醉了酒一樣。”在該校食堂門口,一位來自湖北麻城的大二男生對記者說,同學買了檳榔后,他嘗試過一次,感覺頭昏昏的。
在男生宿舍一位大一男生聽到記者的來意后,連連說:“不好吃,我勸沒吃過檳榔的朋友千萬別嘗試。我吃過一次,吃完檳榔,有鎖喉的感覺。”
經常周末去網吧打游戲的劉同學坦言,聽說嚼檳榔可以提神,自己有一次上網時吃了一袋檳榔,頭暈暈的,很難受,自那以后,他寧可跑到網吧外面抽支煙提神,也不吃檳榔了。
受訪同學們均表示,看到過吃檳榔會導致口腔癌等疾病的信息。但八成受訪同學認為,這畢竟是低概率事件。
在該校校門口的3家小商店和校內兩家商店,有兩家擺有檳榔售賣。老板表示,周末生意好時,最多賣出五六袋。
武漢9位口腔界權威專家集體發聲:嚼食檳榔危害深重,年輕人切莫心存僥幸
本報外地探訪,廈門禁售難見檳榔病患
其實,國內禁止檳榔的政府令早有先例。1996年9月24日,廈門市時任市長洪永世就簽署了廈門市政府第37號令,發布《廈門市禁止生產、銷售和食用檳榔規定》。該辦法實施至今,一直在廈門處于嚴管狀態。
8日、9日,本報特派記者連續兩日走訪廈門市政府相關部門、醫院,并在街頭進行了隨機調查。
廈門市口腔醫院副院長、口腔頜面外科主任醫師胡硯平,從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畢業,來廈門10多年,很少看到有廈門人嚼食檳榔。最近該院收治的一例舌頭鱗狀細胞癌,病人反映沒有嚼食檳榔習慣。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廈門市第一醫院)頭頸頜面外科主任醫師關麗梅,從醫30年,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的病人中,幾乎沒有因長期大量嚼食檳榔誘發口腔癌的。”
當地商店沒見售賣,市民對檳榔一臉嫌棄
連續兩日,記者在廈門市東浦路、湖濱南路、仙岳路、禾祥西路等路段,走訪了12家超市便利店。
在湖濱南路一家“振環便利店”,記者有意詢問:“您這里有檳榔賣嗎?”
“我們這里不賣檳榔。對身體健康不好,而且政府也不讓賣。”老板黃先生回答。
在禾祥西路一家超市,記者詢問營業員,營業員笑起來:“要吃檳榔到湖南去買,那里有很多檳榔。”
記者還在廈門市大街上隨機采訪52位路人。在湖濱南路做生意的53歲市民仇春林說,見都沒見過檳榔。聽說是記者采訪,作為土生土長的廈門人,仇先生表示自己知道廈門市政府有規定,嚴禁生產銷售食用檳榔,“這既是為我們健康著想,也對城市環境有利。”
“如果你不說,我還真忘掉了檳榔。”在廈門某事業單位上班的卓宏先生說,“我們廈門有茶文化,流行喝茶。”
的士司機鄭師傅說,特別支持廈門市對檳榔的嚴管令,“我們從媒體上看到過,長期吃檳榔會誘發口腔癌呢!”
兩主產區引導民眾拒食檳榔:三亞禁止城區銷售檳榔,臺灣設立“檳榔防制日”
許多有識之士對檳榔給年輕人造成的危害深表憂慮。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檳榔的生產、銷售與消費,是一種市場行為,政府不應該干預。那么,我們是該完全遵照市場規律,任其發展,還是需要綜合考慮它給百姓健康與市容環境帶來的影響,由政府出面進行一定的調控?
其實,早在2003年11月1日,三亞市政府就出臺了《三亞市人民政府關于禁止在城區銷售檳榔的通告》,禁止在三亞市城區范圍內銷售檳榔,一經發現,一律沒收檳榔及其相關工具,并對違章者進行教育;對再次違章銷售檳榔者,除沒收物品外,還將依據有關條款予以罰款。嚴禁在城區公共場所亂吐檳榔汁,否則按《三亞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規定》第五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每年的12月3日,臺灣也有獨有的“檳榔防制日”,別稱“不吃檳榔節”,其意義在于拒絕口腔疾病。這個于1997年由臺灣當局制訂的特別日子,目的是號召臺灣民眾不要再嚼檳榔。嚼檳榔文化已衍生了包括口腔癌病患增加、環境衛生污染在內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采寫|記者:唐智峰 王愷凝 陳志遠 陳婷南 胡義華 ,通訊員:涂曉晨 蔣楚劍 譙玲玲 何小紅 陳鴻鶯 易倩 王麗霞
丁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