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小兒麻痹癥”是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的俗稱,它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的嚴重危害兒童健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分布不規則和輕重不等的遲緩性癱瘓。重者會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目前尚無有效治療。但可通過疫苗預防,自WHO發起全球根除脊髓灰質炎行動以來,該病發病率降低了99%。
糞-口感染是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感染之初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也排出病毒,所以也可以通過飛沫傳播,但為時短暫。病毒經口進入人體,在咽部和回腸淋巴組織中增殖,同時向外排出病毒,如機體抵抗力強,形成相應的保護性抗體,患兒可無臨床癥狀,轉為隱性感染。
少數患者病毒可侵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癥,并侵犯呼吸道、消化道等組織引起前驅癥狀。此時如機體免疫系統能清除病毒,則形成頓挫性感染;否則病毒可繼續擴散到全身淋巴組織中大量增殖,并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癥,而這時病毒突破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后,主要侵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和脊髓、大腦的其他部位,包括小腦和皮質運動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引起灰質細胞廣泛壞死,發生癱瘓。
舌體胖大,中醫舌診叫胖大舌,胖大舌一般是因為體內水濕過多,浸漬所致。通俗來講其實就是水多導致舌體泡脹。而胖大舌一般出現,都伴隨舌邊有齒痕,舌體充滿口腔,牙齒擠壓所以形成齒痕,所以胖大舌與齒痕舌會一起出現,那么胖大舌,齒痕舌所代表的臨床中醫意義是什么呢?
1、脾腎陽虛,水濕內停
人體的水液運行,靠多個臟器協同合作,腎陽蒸熏,脾陽運化,肺氣宣肅,三焦通利,任何一臟腑出現問題都會引起水液運行異常。而水液運行異常就會出現停聚,故而出現濕邪過重。所以有時候胖大舌用了健脾的中藥效果不好,這時候就需要從腎脾陽氣出發,溫陽以化水。
2、三焦不利,通道受阻
祛濕不忘健脾,脾運化水液,這是這個基本理論,可很多時候所達到效果卻很差,是因為有時候三焦也很關鍵,需要通導,三焦被稱為決瀆之官,《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注:“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故官司決瀆,水道出焉。”所以人體水液問題,要想到三焦,就需要利三焦氣機,使三焦氣機通暢,這是祛濕效果會更好!
3、通利小便,濕有出路
很多情況下祛濕健脾了,溫陽了,但還是效果不好,這時候就要結合利小便,濕才有出路,濕邪在人體,猶如田地水漫,這時候不僅僅自己要消化,還需要打開排水口,這樣才可以將過多的濕邪排出去,人體也是,濕邪的出路從二便,汗排除。所以利小便也是祛濕的一種好方法!
但無論溫脾腎陽,通利三焦,還是利小便,還是需要綜合考量,結合癥狀,辯證論治,這樣才可以綜合去除濕邪!
護腎的穴位,常用的有命門,腎俞,關元,太溪,涌泉,命門穴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腎俞在命門兩邊各旁開1.5寸,左右各有一穴,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三寸,太溪穴在足內側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涌泉穴在腳掌前1/3與后2/3的交界處的凹陷處,平常可以按揉點按,當然,如果有條件艾灸的話,護腎效果會更好。
腎俞穴準確位置在脊柱區,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
腎俞穴,經穴名。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腎之背俞穴。
足太陽膀胱經經脈循行
足太陽膀胱經,起始于內眼角,向上過額部,與督脈交會于頭頂。
其支脈,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
其直行經脈,從頭頂入顱內絡腦,再淺出沿枕項部下行,從肩胛內側脊柱兩旁下行到達腰部,進入脊旁肌肉,入內絡于腎,屬于膀胱。
一支脈從腰中分出,向下夾脊旁,通過臀部,進人腘窩中。
一支脈從左右肩胛內側分別下行,穿過脊旁肌肉,經過髖關節部,沿大腿外側后緣下行,會合于腘窩內,向下通過腓腸肌,出外踝的后方,沿第 5跖骨粗隆,至小趾的外側末端。
足太陽膀胱經主治概要1、臟腑病證:十二臟腑及其相關組織器官病證。
2、神志病:癲、狂、癇等。
3、頭面五官病:頭痛、鼻塞、鼻衄等。
4、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項、背、腰、下肢病證等。
常用俞穴的定位和主治要點1.睛明
【定位】在面部,目內毗內上方眶內側壁凹陷中。
【主治】:
①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夜盲、色盲等目疾。
②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
2.攢竹
【定位】在面部,眉頭凹陷中,額切跡處。
【主治】:
①頭痛,眉棱骨痛。
②眼臉動、眼瞼下垂、口眼堝斜、目視不明、流淚、目赤腫痛等眼疾。
③呃逆。
④急性腰扭傷。
3.天柱
【定位】在頸后區,橫平第2頸椎棘突上際,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主治】:
①后頭痛,項強,肩背痛。
②眩暈,咽喉腫痛,鼻塞,目赤腫痛,近視。
4.肺俞
【定位】在脊柱區,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主治】:
①咳嗽、氣喘、咯血等肺疾。
②骨蒸潮熱、盜汗等陰虛病證。
③皮膚瘙癢、癮疹等皮膚病。
5.心俞
【定位】在脊柱區,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主治】:
①心痛、驚悸、失眠、健忘、癲痛、盜汗等心與神志病變。
②盜汗。
6.膈俞
(定位】在脊柱區,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長碳癢等皮膚病證。
【主治】:
①嘔吐、呃逆、氣喘等上逆之證。
②貧血、吐血、便血等血證。
③癮疹、皮膚騷癢等皮膚病癥。
7.肝俞
【定位】在脊柱區,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主治】:
①黃疸、脅痛等肝膽病證。
②目赤、目視不明、目眩、夜盲、迎風流淚等目疾。
③癲狂癰。
④脊背痛。
8.脾俞
【定位】在脊柱區,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主治】:
①腹脹、納呆、嘔吐、腹瀉、痢疾、便血、水腫等脾胃腸腑病證。
②多食善氖,身體消瘦。
③背痛。
9.腎俞
【定位】在脊柱區,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主治】:
①頭暈、耳鳴、耳聾等腎虛病證。
②遺尿、遺精、陽痿、早泄、不育等泌尿牛殖系疾患。
③月經不調、帶下、不孕等婦科病證。
④腰痛。
⑤慢性腹瀉。
10.大腸俞
【定位】在脊柱區,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主治】:
①腰腿痛。
②腹脹、腹瀉、便秘等胃腸病證。
11.次髎
【定位】在骶區,正對第2骶后孔中。
【主治】:
①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等婦科病證。
②小便不利。
③遺精、疝氣等男科病證。
④腰低痛,下肢痿痹。
12.委中
【定位】在膝后區,腘橫紋中點。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
②腹痛、急性吐瀉等急癥。
③丹毒,皮膚瘙癢,療瘡。
13.承山
【定位】在小腿后區,腓腸肌兩肌腹與肌腱交角處。
【主治】:
①腰腿拘急,疼痛。
②痔疾,便秘。
14.昆侖
【定位】在踝區,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
①后頭痛,項強,腰低疼痛,足踝腫痛。
②癲癰。
③滯產。
15.申脈
【定位】在躁區,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緣與跟骨之間凹陷中。
【主治】:
①頭痛,眩暈。
②癲狂癇、失眠等神志疾患。
③腰腿酸痛。
16.至陰
【定位】在足趾,小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后方0.1寸(指寸)。
【主治】:
①胎位不正,滯產。
②頭痛,目痛,鼻塞,鼻紐。
注:本文為家庭健康知識參考和科普知識,不作為治療依據,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就醫并科學治療,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聲明】:文本所用的資料與圖片來源于網絡和文獻,僅作醫學知識的科普所用,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