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大家好,我是#活出不凡的自己#,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工作能力確實是最重要的,但沒有學歷這塊“敲門磚”,再強大的工作能力也沒有展示的舞臺,所以說,學歷很重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學歷的重要性:
第一,學歷對找工作的影響。很多世界五百強企業,雖然號稱招聘員工時,不看學歷,但實際上還是非常注重學歷的。學歷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基本上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其實對比一下,每年去清華北大的校招的企業和去985、211院校校招的企業以及去一些本科院校校招的企業,會發現去清華北大的企業都是一些名企,去985、211院校的主要是大型企業,去一般本科院校的企業中小型企業居多,由此可以看出,要想進入一些非常好的企業,學歷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學歷對工資的影響。進入一家公司,不同的學歷工資起薪是不一樣的,以我們公司為例,我們屬于央企,工資標準都是統一的,本科以下學歷,我們公司是不要的。試用期,一般本科入職基本工資一個月4200;985、211本科入職基本工資一個月4500;碩士研究生入職基本工資5000;博士研究生基本工資一個月6000。本科試用期是一年,研究生試用期是半年,另外轉正后不同的學歷增加的工資也不同,學歷越高增加的工資越多。
第三,學歷對評職稱的影響。職稱的高低會與一個人的收入掛鉤,職稱越高收入越高。不過,一般評職稱都有學歷的要求,學歷較低是沒有資格評職稱的。評職稱時會很看重學歷,學歷越高,對其他方面的要求就會越寬,評上職稱的概率就會越大。
第四,學歷對找對象的影響。學歷不僅對工作有影響,對找對象也有很大影響。一般情況下,一個上過大學的人一般不會找一個初中畢業的,會覺得沒有交集,沒有可談論的話題,很難最終走到一起。如果是女孩可能學歷低一些影響不是很大,如果是男孩影響就會很大。中國9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每家只生一個孩子,再加上90年代重男輕女現象比較嚴重,導致目前的90后適配人群中,男孩比女孩多4000萬,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一個男孩學歷不高,在找對象如此競爭激烈情況下,劣勢很大。我是來自農村,我們村男孩比較多,女孩比較少,女孩基本上都已經結婚了,但男孩因為都是初中或小學畢業,現在都到了結婚年齡一直都還沒有結婚,家里人都很著急。
從我親身經歷中,也體會到了學歷對找對象的重要性。我從小就學習成績比較好,后來如愿考上一所211大學,后來保送本校碩士畢業。我除了學習成績好,其他沒有啥優點,相貌很普通,身高很矮,還不到一米七,如果不是學歷,對我來說,在找對象如此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很難找到對象。但就是因為我的學歷比較高,我畢業那年就結婚了,我媳婦是本科畢業。后來我媳婦給我說,要不是我是研究生學歷,她肯定不會同意嫁給我,由此可見,學歷對找對象還是很重要的。
第五,學歷對考證書的影響。現在是一個證書熱的時代,拿到一定的職業資格證書對求職和以后的職業發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拿到一些含金量高的證書。但考證并不是誰都可以考的,對學歷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注冊會計師需要高等專科及以上學歷;法律執業資格證書需要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資格證需要中專師范或大專及以上學歷;一級建造師需要大專及以上學歷;監理工程師需要大專及以上學歷;一級注冊建筑師需要大專及以上學歷;一級造價工程師需要大專及以上學歷;一級注冊消防工程師需要大專及以上學歷;注冊安全工程師需要大專及以上學歷;注冊土木工程師需要大專及以上學歷。
沒有一定的學歷就沒有報考證書的資格,可見學歷對考證書的重要性。
總結,學歷的重要性體不僅體現在工作方面,還體現在找對象、考證書方面。因此,對于正在求學的人,要努力學習,爭取能得到名校的錄取通知書,對于工作的人來說,也可以通過成人教育提高自己的學歷。總之,為了以后的美好生活,盡可能讓自己的學歷高一點!
哈姆雷特的父親被自己的弟弟克勞狄斯害死,化成鬼魂,哈姆雷特知道以后經過試探,知道了自己叔叔的詭計,決定復仇。
先是誤殺了大臣波洛涅斯,被他叔叔察覺,然后逃過被殺。
波洛涅斯的兒子歐雷提斯回來要與哈姆雷特決斗,他的被涂上了毒藥,克勞狄斯還準備了毒酒。
最后歐雷提斯與哈姆雷特雙雙中毒,哈姆雷特死之前用劍刺死了克勞狄斯。
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之首,曹雪芹用其一生寫它,完全可以說紅樓夢是一本生命書,人生書。“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應該是作者對紅樓夢一書的概括吧!懂的人自然懂,不需要理由。
毛主席說過:“作為一個中國人,既然有閱讀能力,不可不讀紅樓夢。讀一遍也不行,至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沒有發言權。”你看,像我這樣的人根本沒有發言權的。簡單談點如何讀完的體會,見笑了。
你說嘗試了很多次,沒有把紅樓夢讀完,這一點我和你有同感。
剛開始讀《紅樓夢》的時候,也是讀了幾次沒讀完,后來就放下了。之后我陸續看了一些有關《紅樓夢》的評論,還看了一些“紅學”研究成果,感到書中隱藏了太多的秘密,看得多了,就又激起了想繼續讀《紅樓夢》的欲望。
《紅樓夢》是一本大百科全書,其中包羅萬象,有很多知識點,一般人很難讀懂。最直接的困難是生僻字比較多,詞句不好理解,詩詞多,對聯也不少,讀起來要一字一句地看,非常吃力,看不明白的地方就感到枯燥乏味,容易引起厭倦。有時候只看熱鬧,不知其意,這是在讀紅樓夢時常有的感覺。
作家王蒙說:“紅樓夢已經把漢語漢字漢文化的可能性用盡了,把我們的文化寫完了。”你看,名家都把這本書說的這么復雜,這么深奧,我們有一萬個理由讀不懂、看不完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讀《紅樓夢》最后采取的辦法就是“漸進式”或者叫“波浪式”讀書法。我每次讀的時候,到讀不下去或讀不明白的時候,就停止“前進”了,因為越讀越糊涂了,繼續讀下去毫無意義。停止讀不是不讀了,而是促使自己更好地讀下去,能更多的理解其中的奧妙。我是從頭再來,再開始讀,這樣漸次向前推進,就容易讀明白。因為前面的我己經多次反復的讀過,熟悉了前面的對讀懂后面的就有很大幫助,當然,這需要時間和精力。我如此這般的讀了不下十遍,大有“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過一浪”的感覺,這就是我讀紅樓夢的方法。當然,讀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幫助記憶的辦法,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紅樓夢不易被真正讀懂,讀個十遍八遍的也只知道個皮毛,我們畢竟不是搞研究的,也不需要讀那么明白,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也就不錯了。想要深入的理解,可參考一些書評或“紅學”研究成果,可以幫助更好的理解。
有哪部電影看了十遍以上?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叫我第一名》。
因為妥瑞氏綜合癥狀,小男孩布萊德會不由自主地作出怪動作、抽搐、并發出奇怪的聲音,從小不受他人理解,而受盡同學的嘲笑、霸凌和老師的批評。最令布萊德傷心的是自己的爸爸也因此對其失望而遷怒于他。
媽媽最終幫其找到了他“惡作劇”的原因-妥瑞氏綜合癥。
學校音樂會上,布萊德的怪聲引起了其他師生的反感,開明的校長讓布萊德站在舞臺上,告訴了大家他發出怪聲的真實原因,才得到了大家的理解,解開了他的心結,讓其重新拾起自信。
教育不只是單純地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育人。
校長的開導打開了被妥瑞氏綜合癥而封閉住的布萊德的心窗,讓他的生活產生了變化,更讓他明確了將來的目標-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大學畢業后,布萊德拿著優秀的簡歷去各個學校應聘,可是招聘老師只要了解到了他的妥瑞氏癥狀,擔心其會影響上課的學生,便紛紛婉拒。前行的路上就是這樣,追求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的旅程永遠是困難重重,泥濘滿地。備受挫折的布萊德并未因此放棄,在媽媽和女友的鼓勵下,越挫越勇,最終找到了一所接受他的學校。
在教學的過程中,布萊德用他的樂觀、耐心、不放棄和堅韌的執著,教導著每一個孩子,贏得了所有師生的尊重,并贏得了年度新進老師的榮譽。
面對困難的最佳做法不是逃避,而是正面它。追求理想的路上,我們會面對各種問題,不要讓困難掌控你,而臣服于它。我們會數次因為困難而無數次擁有悲傷想要放棄的時候,會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抉擇,但黎明前的黑夜不正是如此么?沒有什么能阻止我們走向夢想,前提是你要相信你自己,讓希望成為一種戒不掉的習慣。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也是我多次觀看此片的原因。
閱讀其實是個很私人的事,同樣的作品每個人感受不同。
科幻這個概念有點亂,國外的科幻大約還包括了一些魔幻玄幻傳奇的成分,從《哈利波特》得過科幻大獎就可以看出英美人的科幻定義和我們有點不同。
我對科幻作品的要求——
第一文學性不能太差,
第二要有純正科幻基因,不要套著科幻的皮寫情情愛愛或者傳奇爽文。
我心中純正的科幻,是結合科學思想描繪人類未來的文學種類。
其它文學作品,主題或許是人性,是已經發生和會繼續發生的故事,而一部好的科幻,主題應該加上人類的命運,是張開想象的翅膀,探討我們未來可能面對的一切。
大劉的作品在想象力和格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說到文學性,個人感覺和傳統文學領域的一流作品還有點差距,當然在科幻領域已經可以登頂了。
我個人覺得可以和《三體》媲美的科幻作品有:
《2001太空奧德賽》亞瑟?克拉克 1968年
鴻蒙之初,人類與其他猿類并無不同。
一天早晨,在一群猿類聚集地出現了一塊長板狀黑石。
在黑石的影響下,這群猿類學會了使用工具,取得了進化的特權……
時光飛逝,2001年,人類在月球挖出一塊黑石,黑石的材質難以辨別,但是被挖掘出土那一刻,它似乎被喚醒了,發出一束電波直指木星。
于是,兩名船長和三名休眠中的科學家駕駛一艘由電腦哈爾控制的飛船向木星進發了。
不料電腦哈爾中途出現問題,它認為人類是妨礙它完成任務的障礙,關閉了休眠科學家的維生系統,還讓在艙外維修的副船長獨自飄向太空。
船長鮑曼排除萬難關閉了哈爾的系統,獨自一人飄向木星。
在木星的衛星軌道上有一塊兩公里長的黑石,鮑曼進入了黑石之中,得到了外星人的力量,進化成更高級的生命體星童。
在絢爛的星海中,他朝著地球飛去……
亞瑟?克拉克
黃金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以宏大的想象和對人類命運的思考著稱,特別喜愛進化為新人類的主題。
我個人更偏愛他描寫外星人的《與拉瑪相會》,全篇外星人未現身,但巨大星際飛船中似乎處處有他們的身影,人類為外星人的蹤跡激動緊張,最終卻發現自己根本被無視,外星飛船不過是個匆匆過客,不知從何處來,向何處去。
但是顯然,《2001太空奧德賽》的影響力更甚一籌,美國2001年的火星探測器命名為火星奧德賽,擺明向科幻大師致敬。
克拉克爵士的寫作功力自然是出色的,在黃金時代的巨頭中,他和阿西莫夫曾經互相調侃,評價阿西莫夫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普作家,而克拉克是世上最偉大的科幻作家。
姑且不論究竟是否全球最佳,我認為他們倆對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有著清醒的認識。
《2001太空奧德賽》堪稱克拉克的巔峰之作,這部作品和同名電影一起誕生于1968年,對于外星生命、人工智能、人類進化方向的思考和探討熔為一爐,電影和文學作品充分展現了各自的表現優勢。
克拉克的文字,細膩又充滿想象力,邏輯嚴密,節奏得當,充分展現了無邊宇宙的神奇。
而庫布里克,則是把視聽手段用到極致。片頭長達五分鐘的黑色片段,脛骨與太空站的蒙太奇鏡頭,浩渺星空和古典交響樂的完美輝映,讓影片充滿了庫布里克式的張力與沖擊。
有意思的是,這部電影試映時一片惡評,有人走出電影院第一句話感嘆:“這家伙完了!”
多年之后,它卻成為影史經典。
應該說,電影和小說互相成就,欣賞這部作品,一定不要忘記看看同名電影。
《永恒的終結》和《基地》系列說到歐美科幻,繞不過去的一個人物,就是伊薩克?阿西莫夫。
雖然不是我最喜愛的科幻作者,但我不得不承認,他是最會說故事的科幻大師。
除了深刻的思考,他的作品,永遠不缺乏引人入勝的情節。
把深刻枯燥的科學原理,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絕妙設定和沖突,是他的看家本領。
機器人三大定律幾乎家喻戶曉,稍微對科幻有點興趣的人,也不會不知道基地系列里的心理史學和謎題。
《永恒的終結》是這位大師最受推崇的單部作品。
《永恒的終結》伊薩克 阿西莫夫 1955年
永恒時空這種東西本身就很燒腦,和時間維度相關的因果律很難理解。
阿西莫夫構建了一個時空旅行的時代,人類可以利用時空壺穿梭時空,然后通過精確計算的結果發動現實變革,從而保護各個時間段的人類。
這些時空彼此串起來,前者影響后者。但是有一個時空不受影響,那就是永恒時空。
永恒時空里有一群人負責現實變革,保護人類。時間段以世紀為單位,大約11000世紀左右,處于這個時空中的普通人在永恒之人尚未觀測到他們的時候就發現了永恒時空,而且通過對下時的觀測,發現了永恒時空的弊端,那就是讓人類中庸,讓人類選擇安逸,然后不思進取,走向滅絕。
于是新人類與永恒之人展開了對決,最后時空技師哈倫選擇了毀滅永恒時空,讓人類經受一輪輪考驗,最終邁向星際。
阿西莫夫智商160,博聞強記,知識極其淵博,他筆下的未來世界有個非常強大的地方,就是邏輯的自洽和完備,這也是硬科幻特別需要的素質。
像倪匡那種編故事能把北極熊送到南極的,就是純粹的偽科幻,當個傳奇故事看看挺好的,但是科幻獨特的思考和探討都沒有。
因果鏈的構建和“改變過去”的命題是時間旅行中很難處理的矛盾,書中卻毫不避諱,甚至拿來作為了核心情節,作者功力可見一斑。
當然,1955年的作品,對于未來的想象有一部分今天看來有些落伍了,比如對于計算機技術的描述。
但是,無論是邏輯體系,人物情節,還是倫理反思,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順便推薦一下《基地》系列,其實想明白為什么阿西莫夫被許多人捧上神壇,僅僅了解一部作品遠遠不夠,他的機器人系列,基地系列,以至于他的科普作品,構建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阿西莫夫宇宙。
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系列來推薦,那還是《基地》吧,我個人不喜歡這種宏大構架的系列故事,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基地》系列是令人折服的。
《異鄉異客》羅伯特?海因萊因
首次登陸火星的地球探險家全部遇難,只在火星上留下一個孤兒。當這個孤兒回到母星地球,卻仿佛來到了一個異世界,面對著文化的隔閡。
按照地球法律,瓦倫丁·邁克爾·史密斯成為火星的擁有者。于是,從返回地球的那一刻起,他立即成為各大勢力爭奪的對象……
一部真正優秀的作品,是很難用故事梗概來說明的。
設想一下《紅樓夢》,一句話表述成,發生在未知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故事,以貴族青年賈寶玉和林黛玉、薛寶釵三個人之間的感情糾葛為主線,通過對日常事件的描述,體現了賈府大觀園中以金陵十二釵為主體的眾女子的人生悲劇。
啥感覺?[呲牙][呲牙][呲牙]
其實這部作品我個人閱讀感受不是太好,前半部的設定和書名真的太打動我了,但是全書后半段我是用WTF的表情讀完的,那些關于性解放,宗教,社會解構的東西,不是作者夾帶私貨?最后那個耶穌受難是啥?
然而,事實是,這部作品為海因萊因在西方社會贏得巨大聲望,被許多讀者認為是他創作生涯的里程碑。
或許對于我們難以接受的,恰恰是這部作品想要的:
它的魅力,并不在于過硬的技術細節描寫,也不在于文筆如何流暢優美,故事情節如何爽快,而是海因萊因從根本上摧毀了當時的倫理道德觀,將傳統思想踩在腳下,并在此之上建立了一個完全違反了常識的新興文化現象。
借助瓦倫丁這位“異鄉異客”的視角,讀者能夠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審視人類文明,重新理解當今社會的種種思想觀念。
如果對科幻小說黃金時代感興趣,建議還是不要錯過這部作品。
如今的國際社會,正如亨廷頓的預言一般,爆發文明的沖突,那么想要了解西方現代文明,這本被許多美國年輕人奉為經典,好幾十年后還有人將其改編為電視劇的作品,也不失為一扇窗口。
我個人對于文化差異的體會,是在安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的游戲》系列中。
讀這套書時正好去紐約出差,在地鐵中,面對形形色色,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乘客,突然覺得,安德系列中對于書中對于 生人、異鄉人、異族、異種的探討和構思,產生于美國作家的筆下,并非偶然的靈光一現,而是種族和文化大熔爐的背景,文化沖突與和解的現實造就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異鄉異客》無愧于它的書名,雖然沒有按照我所期望的方向展開。
多說兩句,海因萊因是個人偏愛的科幻作家,雖然很多人因為《星船傘兵》這樣的作品罵他,說他意識形態絕對論,反民主,軍國主義。但是他確實是一個有著獨特思考和表達的作家。
或許可以試著先從不那么富有爭議的作品去了解他。
能引起思考和爭議的作品,往往都是值得一讀的,不是嗎?
《銀河系搭便車指南》道格拉斯 ?亞當斯
如果有一部作品,能夠把科幻世界的奇思妙想和傳統文學的妙語如珠結合得天衣無縫,那就是《銀河系搭便車指南》。
亞當斯屬于那種才華橫溢卻游戲人間的英國作家。他畢業于劍橋英語文學系,卻做過很多匪夷所思的職業,比如阿拉伯王公的保鏢、雞場清潔工,還有平克·弗洛伊德的吉他手。
據說他是在歐洲徒步旅行時,眼望星空,突然想到了《銀河系搭便車指南》這么個題目。
最初并沒想寫成科幻,但既然地球一開始就被宇宙拆遷隊給滅了,只好一路“科幻”下去。從BBC的廣播劇一路發展成五部系列小說。
如果按作者的本意,把它當成一本“搭車指南”來讀,會別有一番樂趣。你一邊聽著亞當斯一本正經地說瞎話,一邊欣賞銀河系各個星系的風土人情,會發現到處是英國的影子——下午茶、小點心、Which雜志、外星人在伯尼茅斯看球度假……
書的內容就不介紹了,一來不想劇透,二來覺得這書和其它科幻巨著不同,看起來設定很大,讀的趣味全在于細節,在于那些英式幽默,這也是有人攻擊它全書在抖摟小聰明的原因吧。
幾件事證明它的影響力:
一是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采訪中推薦這本書,稱它是自己最愛的科幻作品,最近幾年中國大陸這書的銷量估計有一半得歸功于馬斯克。
二是在科技界,尤其IT界,書中那句“別驚慌”(Do not panic)已經成為黑話切口般的存在。
馬斯克發射到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的跑車里,放著一本銀河系搭便車指南,車載屏幕上打印出DON'T PANIC
三是芬蘭有個科幻組織名字就叫42,為啥?看完這本書就知道了。
四是天空中有顆小行星,用了書中主人公鄧特的名字。
總之,它和星球大戰一樣,已經成為歐美現代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提醒一下,同名電影讓我很失望,和《安德的游戲》電影版一起高居我科幻電影避雷榜前三。
據說小說中譯版也被吐槽得厲害,慶幸我看了英文原版。
其實當年《科幻世界》上有個開頭翻譯得相當不錯,不知為啥最后是上海譯文出版社搞了個備受詬病的版本。
《1984》喬治 奧威爾 1948年
其實把這本書放進來有點猶豫,因為作者本人似乎并不把它歸為科幻,有大量評論把它作為反烏托邦文學的經典之作,并不當作科幻。
它的文字和人物刻畫水準,遠遠超過一般科幻作品。
但是左看右看它都符合我對科幻的定義——思考人類未來的文學。
書中對無所不在,控制著人們思想的老大哥的刻畫,實在太深入人心了。《1984》已經成為西方社會一個人人都知道的文化符號,文化常識。
蘋果1984年的電腦廣告,就是模擬1984中的情節,砸碎老大哥,影射微軟的壟斷和對市場的控制。
風水輪流轉,如今是堡壘之夜游戲公司不滿蘋果的抽成政策,在2020年的廣告里把蘋果比喻成IT界的“老大哥”。
瞧,沒看過這部作品,連廣告都可能看不懂。
所以,即使不從科幻作品的角度評價,也是不可錯過的作品。
以上是個人推薦,還有一些非常值得一讀的科幻作品,可能更多源自個人偏好,就不在這里羅列了。
另外,喜歡科幻的人,應該也會喜歡卡爾薩根吧?《宇宙》系列片是科普神作,至今沒有第二部能撼動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因為他講授的不是知識,而是人類的智慧如何探索宇宙。所以,順手推薦一下。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