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如下:
1、這兩對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規定社會的性質和基本結構,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形態不斷進步,就是這兩種矛盾互相作用的結果,社會形態在矛盾中進步,在解決矛盾中完善。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新的重要范疇,它對人們從總體上考察社會歷史,全面地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及其發展變化的基本線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兩對基本矛盾包含著3個要素,即生產力、生產關系或者叫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它們之間相互聯結、相互制約、相互作用著。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這就構成了以生產力發展為最終動因的整個社會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一般規律。下面以封建社會解體到資本主義社會過度為例,介紹一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封建社會末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文藝復興運動使得生產力中“人”的因素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隨后開始了圈地運動和海外的殖民掠奪,即有了國內生產空間,又有了海外殖民地市場。這個時候,封建主義生產關系明顯的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封建制度下既不允許社會化大生產,又要設法鎮壓新興資產階級的興起;舊的封建上層建筑明顯不適合經濟的發展,舊的經濟基礎也面臨破產。于是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開始了,革命成功后,就建立起新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生產關系,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上層建筑,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建立了牢固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
社會基本矛盾(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貫穿社會發展始終,規定社會發展過渡基本性質、趨勢,并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根本推動作用的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
①貫穿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始終:規定了各種社會形態、社會制度基本性質;
②制約著其他矛盾存在、發展:決定社會歷史一般進程,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③規定并反映了社會基本結構的性質和基本面貌:涉及社會基本領域,囊括社會結構主要方面
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作用是社基矛盾運動中最基本動力因素、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最終決定力量。
一,權力必須讓渡于法律;二,權力必須有制約機制;三,新聞媒體必須發揮對權力的監督作用;四,人人享有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五,必須體現人人生而平等;六,人人生存必須有保障;七,人人都能把自身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八,人人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而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充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
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
科技創新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是科技創新,經濟發展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兩對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動著矛盾的不斷解決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十四五五個堅持原則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
一、關鍵作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定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建議》強調,要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二、根本目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利益,更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表。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定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建議》強調,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思想引領:堅持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是黨的重大創新理論。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新發展理念,確定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建議》強調,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四、發展動力: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作出的戰略抉擇。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滿足實踐需要,回應人民期待,毅然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確定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建議》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五、重要方法:堅持系統觀念
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事物是存在矛盾的,也是普遍具有聯系的,整體不等于部分的簡單相加,必須以發展的觀點、聯系的觀點、整體的觀點、系統的觀點認識和把握問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系統觀念,確定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具有指導意義。這個原則的提出是黨的理論的一個重要創新和發展。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