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為什么現在的鯽魚長得比以前黑了,為什么現在的鯽魚燒湯沒有以前鮮了,為什么現在的鯽魚動不動就一斤多、這還能稱作是小鯽魚嗎?沒錯,你的感受十分正確。因為印象中的鯽魚跟現在市場上的鯽魚,真還不是同一條魚了。那么,鯽魚到底產生了什么變化呢,且聽我道
為什么現在的鯽魚長得比以前黑了,為什么現在的鯽魚燒湯沒有以前鮮了,為什么現在的鯽魚動不動就一斤多、這還能稱作是小鯽魚嗎?
沒錯,你的感受十分正確。因為印象中的鯽魚跟現在市場上的鯽魚,真還不是同一條魚了。那么,鯽魚到底產生了什么變化呢,且聽我道來。
鯽魚的種類
鯽(學名:Carassius auratus)是鯉科、鯽屬魚類,體長46.9-255毫米。鯽最早見于莊周(公元前300年),《莊子》(《外物篇》)“顧視車轍中有鯽焉”。這句話里面揣摩出幾個意思,一是莊子走的是一條爛路,應該是連著小水塘的,不然不會車子壓過形成深溝后,就有鯽魚進去;二是莊子的車應該沒貼膜,要不然不會這么輕易看到路面水中的事物。(一本正經的開頭真的不會,只能水字數了^_^)
鯽魚原產中國,因為其對水中氧氣含量要求不高,并且屬于底層雜食魚類,容易養活,所以全國各地都能看到。十來年前,套句數碼行業的術語,鯽魚只是水產魚類中入門產品的代表,一斤3-5塊錢,屬于平價蛋白的典型來源。但是最近幾年,隨著經濟水平的增長,休漁、環保尾水處理要求提高并且國家出臺生態敏感區域禁養政策,導致魚價飛升,看著菜場鯽魚價格賣到20左右,作為養魚人,對這個價格也有些懵。
那么我們現在吃的鯽魚,到底是什么品種呢?按水產養殖界對鯽魚的分類,鯽魚分成三類:一、土鯽魚;二、良種鯽魚;三、鯉鯽。
1)土鯽魚(野生鯽魚)
土鯽魚在天然水體中能自然繁育,春秋兩季都能產卵。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小鯽魚,就是這種土鯽魚。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開展鯽魚育種以來,土鯽魚是越來越少見了。由于生長慢,通常長到1斤需要4-5年,養殖起來吃力不討好,所以多以野生為主。
紅色箭頭表示背高,綠色箭頭表示體長
土鯽魚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背比較低,背部到腹部的高度,一般小于魚全長的40%。與市場常見的高背鯽魚對應,土鯽魚是低背鯽。
另一個特征就是,鯽魚體側中央鱗片會呈現點狀花紋,這一排點狀排線稱為側線。土鯽魚整個側線鱗片數,小于28片。
2)良種鯽魚
良種鯽魚分成兩類,一類是原本就屬于當地品種的黑龍江方正銀鯽、江西彭澤鯽、昆明滇池鯽、河南淇河鯽等,這些鯽魚比土鯽魚長得快,又由于是當地原生物種,所以風味與小鯽魚接近。
另一類是水產科研單位在良種本地鯽魚品種基礎上,開發出來的高產鯽魚種,如異育銀鯽、豐產鯽、長豐鯽、日本白鯽等,其中市場上最常見的是異育銀鯽“中科3號”、“中科5號”等。這些培育出來的品種,生長速度快,抗病害能力強,更適合大規模商業養殖。通常200天左右,良種鯽魚就能長到接近一斤的上市規格。但也因為長得快了,所以口味沒有土鯽魚和本地鯽魚品種那么好。
這些培育品種,如異育銀鯽,通常在市場上,能買到的都是雌魚。那為什么呢,雄魚是要留著育種嗎?并不是,因為他們都是雌魚,是通過雜交培育得到的雌核3倍體。(三倍體,遺傳學名詞,是指含有三組染色體的細胞或生物。三倍體生物因難以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故常不育。引自百度百科)
異育銀鯽雜交培育的父本來自興國紅鯉,母本來自方正銀鯽。雜交出來的異育銀鯽外形還是像鯽魚的,所以歸為良種鯽魚。但這種鯉鯽雜交的方式,還能得到外形長得像鯉魚的后代,這種后代就成為第三類,鯉鯽。
3)鯉鯽
運用細胞生物工程技術,遠源雜交培育成的生物工程鯽,因其不自育、生長快而受到喜歡大鯽魚的市場的歡迎。工程鯽因外形、顏色方面跟正常鯽魚差別較大,更像是一種鯉魚,所以很多地方直接叫做"鯉鯽",但因為比較像鯉魚,所以不太被鯽魚市場接受。工程鯽因為染色體是單數,沒有生殖能力,搶食兇,食量大,又不育仔消耗營養,所以長勢快就是必然的了。雖然達不到像鯉魚一樣一年長到2-3斤,但長勢也是相當可以的。
鯉鯽種類目前有:湘云鯽、巨鯽、黃金鯽、芙蓉鯉鯽、烏鯽等等,商業養殖以湘云鯽、巨鯽為主。
區分鯉鯽與鯉魚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鯉魚有胡須,而鯉鯽沒有。
怎么區分野生鯽魚
1)看色澤
養殖鯽魚如最常見的異育銀鯽,鱗片光澤度一般,顏色偏黑。
野生鯽魚鱗片色澤光亮,顏色較淺,側線很明顯。
2)看尾柄
養殖鯽魚吃飼料長大,無需覓食,因此尾柄短而粗,背部較高且厚。
而野生鯽魚因為食物相對不充足,為了覓食需要進行大量運動。因而通常體型(尾柄)長而瘦,背部較低。這也是我們常說“條子鯽”的原因。
3)看長度
野生鯽魚生長緩慢,通常一年齡的鯽魚,重量都在2兩以下,體長也都在10cm左右。
而養殖鯽魚,一般當年都能長到1斤左右。體長也接近或超過25cm。
4)看胸鰭顏色
養殖鯽魚胸鰭根部一般呈青黑色,而野生鯽魚一般為淡紅色。
5)嘗味道
野生鯽魚因為長期運動,肉質結實,不管是長時間的燉煮還是紅燒,肉質特別鮮嫩,而且彈性十足。
而養殖鯽魚運動量少,魚肉松散口感差,甚至會帶有較重的土腥味。
不怕刺的烹飪方法
1)物理去刺
鯽魚的刺主要由脊骨與肌間刺組成??梢酝ㄟ^物理剔除的方式,將脊骨與肌間刺去除。
2)先炸后蒸
大體流程,魚腌制(鹽能讓魚皮失水變硬,不易破)—— 油溫5成熱,下魚慢火炸至成熟變色(為了讓魚變熟)——油溫8成熱,復炸(逼出魚體內的油)—— 加調料后,隔水蒸 —— 上桌。
這里有兩個注意點:1,用鹽腌制,能讓魚皮失水不易破。2,要炸兩次,一次炸熟,二次逼出魚體表浸潤進去的油。
3)先炸后煮
流程與上面相似,腌制/兩次炸制之后,鍋內放水沒過魚,放入調料。小火慢燉1個小時,或用高壓鍋壓20-30分鐘,即可出品。
煮和蒸的區別在于,蒸出來的魚肉有嚼勁,煮出來的魚肉很酥脆,入口即化。
菜譜網上有很多,這里就不做展示了。先油炸過,不管后續是蒸還是煮,刺都被制作的或軟爛或酥脆,完全不用擔心小朋友會被魚刺卡到啦。
總結
好了,暫時就分享到這里。我想大家應該對鯽魚有個基本的了解了吧。后續我還會對其他菜場常見魚類做介紹,有喜歡的朋友們,敬請關注。謝謝啦!
李夕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