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廖天琪發現火腿商機,潛心研究這門技藝四川大叔養豬十個月,加工火腿六個月,一年的銷售總額就高達八百萬元。因此,已經從事這個行業二十多年的他,成為了當地火腿生產商趨之若鶩的對象。不過,大叔并不滿足于此,還是不停琢磨,最終,通過幾個細節性的創新,
廖天琪發現火腿商機,潛心研究這門技藝
四川大叔養豬十個月,加工火腿六個月,一年的銷售總額就高達八百萬元。因此,已經從事這個行業二十多年的他,成為了當地火腿生產商趨之若鶩的對象。
不過,大叔并不滿足于此,還是不停琢磨,最終,通過幾個細節性的創新,將火腿做成一個大規模的產業,而且還帶動當地兩千多人增收致富。
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故事的主人公叫廖天琪,是四川省冕寧縣石龍鎮石龍村的一個農村大叔。在他十八歲時,就到外地做生意,經營水果批發,由于他能說會道有為人實誠,所以,他當時賺了不少小錢。
幾年后,廖天琪厭倦了在外面漂泊的生活,就想回到老家發展,但是,沒有學歷和手藝的他,在老家又能干什么掙錢呢?
就在他愁眉不展時,無意中瞥到父親寄給他的火腿,這讓他腦海中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回家做火腿生意。
在很久以前,冕寧便有一個習俗,就是在過年時,需要將現殺的豬后腿用鹽腌制起來,做成火腿。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新一代的年輕人都走出了山村,不愿意再學習火腿腌制的方法,而且,當時的火腿都是農戶自己加工的,從不往外銷售,更沒有人將其進行規模化生產,這就導致一部分家庭在過年時,吃不到正宗美味的冕寧火腿。
因此,發現致富商機的廖天琪便打算,自己加工火腿,然后放到集市上去賣。
1996年,回家過年的他便跟著父親學習火腿腌制技術,經過四年的不斷學習與嘗試,他的火腿加工技術終于有所成就。
于是,他獨自一人來到距離老家幾十公里遠的蘆溝鎮,開始擺起地攤賣火腿。為什么廖天琪要去那么遠的蘆溝鎮擺攤,而不是在自己老家呢?
原來,蘆溝鎮在當時是一個交通要道,附近不光有鐵礦,還有很多政府單位,因此,這里有能力的消費群體很多。廖天琪在這里干了一段時之后,發現火腿生意不錯,便決定在這個縣城長此以往地干下去。
雖然廖天琪靠火腿生意賺了錢,但他沒有因此偷工減料,反而對于食材的把控一直很嚴格,不是優質涼山烏金豬的后腿,他一概不要。
同時,豬腿也不能有任何瑕疵,不然,他也會將其退回。所以,當地很多豬肉批發商都因他的苛刻要求,對他怨恨極了。
不過即便如此,他們還是爭著搶著要將豬后腿賣給對方,沒有辦法,誰讓人家出的價錢高呢?
火腿大亨廖天琪的坎坷發展史
四川男子突發奇想賣火腿,竟從中發現巨大商機,但災難與機遇并存,他該如何克服困難呢?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廖天琪的火腿生意越做越紅火。
而他也為了拓寬銷售渠道,將以前散裝的火腿包裝成可以走親訪友的禮盒產品。當然,這種火腿禮盒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追捧。
見此情景,廖天琪立即抓住時機,加大了禮盒產品的生產數量。
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生意如火如荼地進行時,一場噩夢驟然降臨,也正是這場危機,讓一直順風順水的廖天琪真正感受到了絕望。
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呢?
2012年,全國爆發金融危機,廖天琪的火腿生意也受到了市場波動的影響。
同時,他的火腿禮盒出現了滯銷的危機,幾十噸的火腿積壓在倉庫里,這讓廖天琪郁悶極了。
畢竟,這些火腿都是用錢換來的,如果他不能將其賣出去,結果很有可能是,他賠得傾家蕩產。
因此,廖天琪在那段時間里,每天都出去尋找銷路,他跑遍了周圍縣城大大小小的市場,最終,他看中了冕寧縣一個人流量很多的市場。
于是,他將火腿放在市場里一個腌臘食品店,讓其幫忙代銷,但是半個月過去了,他的火腿依然無人問津。
廖天琪認為,人們不愿意買火腿的原因,主要還是覺得火腿平平無奇,沒有什么吸引力。
所以,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先引起大家的興趣,但要怎么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擁有經商頭腦的他很快就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方法。就是利用消費者愛占小便宜的心理,讓來往的顧客免費品嘗做好的火腿肉。
人們吃到了美味可口的火腿后,紛紛向廖天琪詢問火腿的價格,而他也通過這樣的活動,成功打開了冕寧縣的銷售渠道。
隨后,廖天琪利用相同的方法,陸續與多個城市的十五家農貿市場建立了合作關系,年銷售火腿兩百多萬元,他也憑借這個成就變為了當地火腿生產商趨之若鶩的對象。
不過,隨著生意的擴大,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了。就是僅靠腌制技術處理火腿,根本滿足不了這十幾家腌臘市場的銷售需求。
因此,他現在需要作出選擇,要么改變火腿的處理方法,增加產量;要么選擇放棄一些合作商。
接下來廖天琪將會如何進行選擇呢?
看著逐漸發展壯大的火腿生意,他說什么都不愿意失去自己辛苦找來的經銷商,而且,他不滿足于現在的狀況,還想將自己的火腿產業推向更大的市場。
所以,他要做一個同行們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縮短火腿制作時間。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廖天琪大膽創新,改變火腿制作方式,走向成功
面對新興的火腿企業,廖天琪大膽創新,改變傳統的火腿制作工藝,讓自己的產品從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
原來,廖天琪通過控溫設備,給需要腌制的火腿制造了一個低溫環境,即使是在溫度稍高的秋季和春節也能保證火腿腌制的品質。
而且,他還在風干發酵車間安置了同分降溫設備,保證了火腿發酵時的適宜溫度。通過這兩個措施,廖天琪將火腿制造的時間從四個月縮短成三個月,大大提高了火腿的產量。
經過四年的發展,廖天琪的火腿生意在冕寧縣周邊的市場逐漸穩固,同時,人們看到他靠火腿賺了不少錢,也紛紛搞起來火腿經營,不過,他們沒有對方獨特的技術,所以,并沒有因此賺多少錢。
2018年底,由于農戶都要腌制臘肉,從而導致豬肉生意火爆,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這讓廖天琪萌生了一個想法,就是找一個固定的豬肉養殖場,從源頭解決買不到豬肉的問題。
隨后,他對附近縣城的養殖場進行了深度調研,最終,在距離冕寧縣三十多公里的一個村莊找到了心滿意足的養殖基地。
雙方合作后,廖天琪立即給了對方一個四千頭生豬的采購單,這讓豬場的負責人十分高興,只是他還沒高興多久,就聽到了對方苛刻的要求,也正是因為這個要求,這負責人對這個訂單有些猶豫不決。
到底是什么樣的要求,才會讓負責人打算放棄這筆大訂單?
原來,廖天琪為了保證自己火腿的品質,要求自己采購的生豬每只都要喂夠十個月,但正常情況下,生豬都是六個月便已經出欄了,這無疑是增加了豬場的成本。
后來,雙方在反復溝通下,終于達成了互利互惠的協議。
但是,廖天琪明明只需要豬后腿就行,現在卻將整頭豬都收購了,那剩下的豬肉用來干什么呢?
他發現,市場上對香腸的需求量很大,而豬前腿的肥瘦比例剛好適合灌香腸,于是,他就將這部分肉加工成了香腸。緊接著,他將其他部分的肉進行了加工后,分別賣給了其他批發商。
有了這部分收益后,廖天琪便想到和當地的村民進行合作,而村民見他已經賺了大錢,就紛紛同意了這個計劃。
現在,廖天琪依靠火腿生意一年的收入就高達八百多萬,同時,他也帶動了當地兩千戶村民一起發家致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火腿大亨。
馬陽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