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清后金太祖天命年間(公元1616至1626年)——天命通寶幣質黃銅,平錢,錢文有滿,漢文兩種。后金太祖皇太極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天聰通寶幣質黃銅,為滿文折十型大錢,或釋讀天聰汗錢。清世祖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順治通寶幣質黃
清
后金太祖天命年間(公元1616至1626年)——天命通寶
幣質黃銅,平錢,錢文有滿,漢文兩種。
后金太祖皇太極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天聰通寶
幣質黃銅,為滿文折十型大錢,或釋讀天聰汗錢。
清世祖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順治通寶
幣質黃銅,有小平,折二,折十型。種類有明錢式,折銀一厘式,滿文紀局及滿漢文紀局四種。共計二十一局。
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康熙通寶
幣質黃銅,有平錢及折二,折十型大錢,戶,工二部所鑄背滿文紀局,外省各地所鑄背滿,漢文紀局,共計二十一局。
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通寶
幣質黃銅,有小平及折二錢,錢文宋楷,背滿文紀局,共有十五局。
高宗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乾隆通寶
幣質黃銅,紅銅。有平錢及折十型大錢,背滿文紀局。新疆紅錢背滿,回文紀局。共計二十六種。
仁宗嘉慶年間(公元1796至1820年)——嘉慶通寶
幣質黃銅,紅銅。面文嘉慶通寶,背滿文紀局,共十九局。
嘉慶通寶天下太平大型宮錢,為清朝嘉慶年間的慶典宮錢。清代宮錢,前列年號,后列天下太平,反映了朝廷對政權時局穩定的期望。宮錢一般在慶典時用于裝飾、布局。
宣宗道光年間(公元1821至1850年)——道光通寶
幣質黃銅,紅銅及銀質。錢文宋楷,背滿文紀局,共計二十一局。
文宗咸豐年間(公元1851至1861年)——咸豐,重寶,元寶
幣質黃銅,紅銅,青銅,鐵,銅,銀等。咸豐錢文異軍突起,一掃清朝前期僵死格局,有相當部分出自善書者或名家手筆。其楷書或娟美,或雄健,可謂爭奇斗艷,琳瑯滿目矣。故尤得后世藏家青睞,背有滿文紀局,滿,漢文紀局,漢文紀值,紀重等,種類版別繁多,一般平錢稱通寶,當四,當五,當八,當十,當二十,當三十至當五十,多稱重寶。當八十,當百,當五百至當千者,多稱元寶。
咸豐通寶
咸豐重寶
此品銅質精良,包漿老道,雕工精湛,工藝盡顯官爐水準。此品為鐵母之祖錢,寶直局當十鐵母存世本已稀少,雕母更為難得。《咸豐泉匯》中定為大豐版,壹級品,
咸豐元寶
穆宗祺祥年間(公元1861年)——祺祥通寶,重寶
幣質黃銅,存世僅見母錢,祖錢,樣錢及少量始鑄品。通寶小平,背滿文紀局。重寶當十大錢,背紀局紀值。
咸豐十一年七月,奕濘病逝,立子繼位,定新年號祺祥。辛酉政變,慈禧垂簾聽政,十月改號同治。祺祥年號僅存六十余天。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二十六日始鑄,還未發行,十月五日即被勒令廢除,“祺祥”年號僅存69天。因其發行時間短,并未參與流通,存世極罕,清錢年號錢中最珍,當下清錢火爆的市場,亦為收藏之首選,此枚并未參與流通,品相實物上乘。
穆宗同治年間(公元1862至1874年)——同治通寶,重寶
幣質黃銅,紅銅。通寶小平,背滿文紀值。重寶大錢背紀局紀值。
德宗光緒年間(公元1875至1908年)——光緒通寶,重寶
幣質黃銅,紅銅,白銅,銀,鉛等。小平通寶,背滿文紀局,其中不乏書文精妙者。另出現新的機制錢,重寶大錢,背紀局紀值,除泉,源,蘇局外,他局僅見部頒樣錢,母錢,實未正式鼓鑄。
末帝宣統年間(公元1909至1911年)——宣統通寶
幣質黃銅,紅銅,銀。小平,背滿文紀局,分翻砂鑄品及機制錢二類。
本期大清國錢幣介紹完畢,下篇介紹清末民初(終章完結),感謝閱讀。
張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