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編注:本文是少數派×tomtoc「東西我都裝好了」征文活動的入圍文章。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少數派對標題和排版略作調整。前言我的職業是某建筑公司法務,目前工作第四年,平均每年出差天數250+,最長的一年是300+,要么是在出差路上,要么是
編注:本文是少數派 × tomtoc「東西我都裝好了」征文活動的入圍文章。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少數派對標題和排版略作調整。
前言
我的職業是某建筑公司法務,目前工作第四年,平均每年出差天數 250+,最長的一年是 300+,要么是在出差路上,要么是在準備出差。之前參加少數派的年度征文,投稿過一篇《 長差短差都用得上的出差指南 》,本文是在此基礎上,針對出差收納的具體問題,進一步詳述。
關于收納,我的原則是「 物有所歸 」。
收納不僅是對物的整理,更是對人、物、場景的體系思考;通過收納,促進人與物的有效結合,提高生產率。
關于我出差需要攜帶的物品,大小物品合計約在 45 件到 55 件之間。
關于出差收納,我主要用到的是 tomtoc 電腦雙肩包,裝的是出差途中常用或可能會用到的物品;小胖墩 20 寸 PC 膜拉鏈登機箱里有常用的換洗衣物、拖鞋、干鞋器、便攜藍牙音箱、出差資料、洗漱包。
-1- 制作出差物品清單
收納前,需要的清楚自己的出差物品都有哪些,列個清單收納,事半功倍。
根據我三年的出差經驗,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物品清單,總原則是,在保證舒適的前提下,精簡物品。
有了這個清單,在出差前就能一件不落地打包完畢。
差旅物品清單
朋友問我每次出差帶這么多東西不累嗎?東西雖多,但細看都是小物件,基本不占什么空間和重量,每次裝箱后,行李箱還能空出四分之一的空間;這些小物件都可以從不同的方面,提高出差的幸福感,問題在于忘記帶。
-2- 背包 - 隨取隨用
換包的心路歷程
在使用 tomtoc 背包之前,出差時一直都是雙背包模式,商務背包放在行李箱里面,收納筆記本電腦和出差需要的材料;普通背包則放在行李箱上面,放一些路途中常用的物品。
主要原因是剛入職的時候窮,商務背包是辦信用卡送的,普通背包是入職培訓時,優秀職員的獎品。「 溫飽思淫欲 」,日子寬裕起來后,開始針對性地添置新物件,替換老物件。比如購買新包,替換舊包。
除了換包之外,降噪耳機也用 AirPodsPro 替換了 BoseQC35 二代。在保證舒適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減少物品的數量和體積。
為什么是 tomtoc?
對自己的出差習慣不斷了解后,開始考慮只用一個背包。對我而言,新的背包要滿足我如下需求:
預算是 1000 左右,過程中試用了好幾個背包,要么是背包自身太重,要么就是分倉滿足不了我的物品收納;直到在少數派刷文章時,被安利了 tomtoc 的背包,自重 986g,手感輕盈;26L 的容量,分倉的數量遠遠滿足了需求。而且有使用防水面料 —— 按官方的說法是「 防水彈道尼龍面料 」。
入手價 599 元,購買渠道——京東。雖然背包的顏值一般,但實用性極強,拉鏈如絲般順滑,單手就能輕松拉開、關閉,非常適合出差場景。
背包一共有四個倉位,電腦倉里還有一個隔斷,可以分別收納我的 Mac 和 iPadAir 4 。其余三個倉位,上半部分都有彈性的配件倉,就是各種小口袋,如此一來,我的各種小物件也有了專屬的「 家 」。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最外面的袋子里,有一根鑰匙繩,幫助我解決了每次出差回來,要從背包雜亂的物品堆里找房間門鑰匙的麻煩。
不足之處也很明顯,行李箱綁帶的設計,非常反人類,必須要橫著背包才能使用,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提手感覺像是薄薄的塑料帶,強度足夠,但很咯手。
另外,之前體驗過「 小米極簡都市雙肩包 2 」,凈重比 tomtoc 的背包輕;但是,在背負同等物品的情況下,tomtoc 背包的舒適度勝于小米背包。
這款背包很適合背著,不適合手提,不適合固定在行李箱上,是真正意義上的背包。
tomtoc 的另外兩款包
既然本次征文是與 tomtoc 聯名的,那么也簡單帶一筆另外兩款正在使用的包,湊個字數。一是電腦手提包,二是 iPad 單肩包。
兩款包,外觀上一如既往的及格,實用性上一如既往的優秀。
iPad 單肩包常使用的場景是,不出差時,約著朋友出門吃飯,空閑時拿出 iPad 來一局王者。其它分倉則裝著出門常用的小物件,如紙巾、鑰匙等。
好的物品不在于貴重與否,而在于是否滿足需求;正如蘇格拉底所言「 認識你自己 」。
-3- 行李箱 - 便宜又好用
行李箱選購的是網易嚴選 20 寸的登機箱,全稱叫「小胖墩 PC 拉鏈拉桿箱」,入手價 219 元,51L 大容量,足夠我攜帶出差物品,經常還有剩余空間,非常 nice。
純 PC 材質,自重很輕便,同時也抗壓,每次飛機都是托運,從沒有被損壞,也沒有壓壞過里面的物品。
至于密碼鎖的安全性,并沒有太多考慮。出差四年,經常只拉拉鏈不上鎖,或者上鎖也不打亂密碼,從沒有碰到過小偷。也不是存在什么僥幸心理,而是覺得如果真的被小偷盯上了,上鎖也無濟于事;再者就是,最壞結果無非是整個行李箱丟失,也沒有多大的經濟損失,可以承受住。
好用的物品值得一直回購。之前用壞過一個,中間換過其它品牌且價格更高的行李箱,還是沒有這個用得順手,之后又換回使用這款。
-4- 小物收納
背包和行李箱就像海王,想給所有物品一個溫暖的家。但有些物品比較嬌氣,想要專屬的家。
零錢包
網易嚴選的零錢包,全稱是 「牛皮雅致零錢包」,入手價 79 元。說是零錢包,其實裝的都是各種卡片,如身份證、銀行卡、飯卡,也有不知何處來的硬幣。
手感好,也耐用。2018 年 2 月份購買,用到現在,有 3 年多了,沒有任何質量問題。這款目前已經下架了。
今年腦子抽筋,花了一百多買了個 jeep 的卡包,手感太差,邊緣和四個角特別咯手,第二天就退貨。
洗漱包
90 分輕戶外旅行洗漱包,2018 年通過小米有品購入,入手價 39 元;目前已下架。
包包本身沒什么好說的,防水面料,大容量,簡單分倉。
包包里面裝的物品,更值得細說。電動牙刷、牙膏、洗面奶、水、乳液、牙線、棉簽、指甲剪、鼻毛剪、漱口水……經過四年出差的不斷迭代,基本實現了每個單品小樣化。牙膏是通過淘寶,購買的黑人牙膏旅行裝小樣,9.8 元3支,每支 18 g,夠半年出差使用。潔面啫喱也是通過淘寶,購買的是科顏氏的小樣,90 元 5 支,每支 30 ml ,應該夠一年出差使用。
-5- 其它小物件
購買一些貴重物品時候,往往會伴隨精美的包裝,有時候這些包裝可以拆下來二次利用。
比如,之前購買的某護膚品,小樣用的是抽繩絲綢小袋裝的,抽繩的袋子本就很適合收納物品;剛好這個很適合收納出差時需要用上的數據線和充電頭。
還有就是,一些產品購買時,自帶收納,方便出差攜帶,比如干鞋器。干鞋器實在好用,出差天天穿同一雙鞋,難免會碰到下雨天;即使不下雨,因為出汗,里面也會潮潮的。有了干鞋器,每天早上都能穿上干燥舒適的鞋。
另外,強烈推薦一次性垃圾袋,出差時的收納神器!可以用來收納鞋,收納臟衣物,回到家后,還能用在垃圾桶上發揮最后的余熱;完全沒有必要為鞋和臟衣物單獨購買收納袋。除了收納物品,還可以應急時當做繩子綁東西。
-6- 電子數據的整理
出差時,需要管理的電子數據主要是行程信息、住宿信息、工作數據。用到的 App 主要是「 滴答清單 」「 堅果云 」「 Notion 」,硬件則是 Mac、iPad、iPhone。
行程信息指的是,通過攜程購票后,攜程會生成一頁出行展示頁面,直觀地展示出所有的行程信息。而其中「 添加到日歷 」的小功能,可一鍵將行程信息錄入到滴答清單。
工作數據主要是一些 World 文檔,以及一些掃描的案卷 PDF 文檔;通過堅果云,可以方便我在不同設備之間即時同步資料。另外,堅果云的 WebDAV 功能 + Scanner Pro,也便于掃描文檔的存入。最終,所有的電子數據都通過堅果云同步到 Mac 中,方便出差期間,隨時調取使用。
Notion 則替代了之前的印象筆記,主要用來知識架構的搭建。數據庫很強大,可以延伸各種玩法。比如,我用它來記錄每年的出差情況,方便年終時回顧。
-7- 選擇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雖然出差物品選擇的原則是,數量少、體積小;但如果涉及健康,則有不同的答案。
比如,喝水這件事。我買過很多水杯,泡茶杯、保冷杯、運動杯…… 然而,都沒能讓我保持喝水的習慣。往往總是,在想喝水的時候,杯子里沒有水;臨時燒水,又太燙。
直到某次出差,不需要怎么外出,大部分時間待在酒店房間里;手機下載「 喝水時間 」,App 根據我的體重以及鍛煉強度,建議每天的喝水量是 2630 ml。于是開始嘗試一天補充足夠的水分,房間里有兩瓶 550 ml 的礦泉水,喝完了可以繼續加。意味著我在沒有喝其它飲品的情況下,至少要喝 4 瓶水。
我開始大口大口地喝水,我發現,喝礦泉水很輕松就完成了目標,主要原因在于,礦泉水開蓋即飲,無需任何等待。
用礦泉水替代水杯,并不是因為礦泉水攜帶更便捷,而是因為礦泉水讓我養成了喝水的習慣。雖然礦泉水的成本更高,但是健康比金錢更重要。
同理,一次性的蒸汽眼罩比石墨烯的眼罩,更簡單易用,可以增加使用頻率。
另外,收納物品的同時,也要平衡物品存取的難易程度,切忌過度收納;做到「 伸手可取 」最佳。
-8- 因收納而感悟
我并不喜歡收納,只是喜歡干凈整潔的環境而已。那很簡單,家里空無一物就行。可偏偏自己又是個俗人,貪于享樂,需要物欲填補空虛的內心。空無一物是不可能,只能靠定期整理收納,來維持人、物、環境之間的平衡。
當生活、工作壓力大的時候,也會通過整理、收納的方式去緩解;當自己所處的環境被整理的井井有條時,感覺生活又重新被掌控。
收納對我而言是通往極簡生活的一部分,這個過程總伴隨著新陳交替。
物件如此、人亦然,「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之前曾珍視的人或物,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褪色,「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