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些到底是個什么稀罕物?能這么值錢?”內蒙古的一位老漢面對著眼前的七根發著淡淡的金色的鐵棍,不由得在心里想到。在今天下午,當他拿著這七根鐵棍去往當地的典當行時,里面的掌柜告訴他,這幾個鐵棍如果在他這里典當,可以當個幾百塊錢。可要是拿去融了
“這些到底是個什么稀罕物?能這么值錢?”
內蒙古的一位老漢面對著眼前的七根發著淡淡的金色的鐵棍,不由得在心里想到。
在今天下午,當他拿著這七根鐵棍去往當地的典當行時,里面的掌柜告訴他,這幾個鐵棍如果在他這里典當,可以當個幾百塊錢。可要是拿去融了,將里面的黃金挑選出來,甚至可以當到1萬多塊錢。
掌柜的一番話語,讓老人頓時有些吃驚。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這么一個靠撿破爛為生的拾荒老頭,竟然有一天能夠一夜暴富,成為一個“萬元戶”。
圖片來自網絡
要知道,當時可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所以在當時那個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年代,成為一個“萬元戶”已經是十分令人羨慕的了。畢竟當時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也才幾十塊錢。
在聽了掌柜的建議之后,老人立馬跑到附近的冶煉廠,將這七根棍子放進有著數千度高溫的熔爐里,將其融成了一盆鐵水。隨后又將里面的黃金給挑了出來,弄干成金塊以后,拿去當了18000塊錢,就此發了一筆橫財,成為了村里唯一的“萬元戶”。
可讓老漢沒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來自北京的文化局找上了門。而工作人員的話語,更是讓老人大吃一驚。
原來那七根金屬棍子竟是大有來頭!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拾荒老人偶然撿到“寶藏”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今年的人均GDP更是突破了12000美元的大關,可以說是正式步入到了現代化強國的行列。
可是,雖然現在的國民生活水平已經與幾十年前大不相同,卻仍然還有一部分人的生活沒有得到完全的改善,在大街上到處流浪的人偶爾還是可以見到一些。
如果說那些在街邊駐唱的人是為了愛好,而因為生病在路邊乞討的人是被命運所折磨的話。那些到處撿東西的“拾荒者”卻僅僅只是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罷了。
在眾人的眼里,拾荒者干得是這個社會上最低級的工作,而靠著撿破爛所帶來的那點收入大多數人也都看不上。
不過在幾十年前,卻曾經流行過一場“拾荒熱”。經常出現有人因為拾荒而發家致富的事情。
在七十年代的內蒙古就發生了這么一起讓人驚嘆的“拾荒奇跡”。
眾所周知,內蒙古算得上是我國占地面積數得著的大省,但是由于大部分是草原,城市相對來說反而較少,所以也造成了整個內蒙古都是一片地廣人稀的景象。
而這位拾荒老人所生活的郊區則更是人煙稀少,方圓幾十公里也只有區區幾千人罷了。
身處于這么一個荒無人煙的地區,老人平時根本撿不了多少東西。平日里只能憑借著運氣去附近的垃圾場里看看今天能不能淘到一些塑料品或者是廢棄木材,而如果能在飛滿蒼蠅的垃圾堆中找到一些金融制品那就再好不過了。
今天下午,老人吃過午飯后像往常一樣來到了離他最近的一處垃圾場。
面對著垃圾堆,老人拿起手中的木棍熟練地翻找了起來。連著找了十幾分鐘,老人也沒能從這片垃圾堆中找到什么新鮮玩意。只是拿了幾個早已爛得不像樣的鐵罐子,就準備離開了。
可剛一回頭,卻發現在不遠處的一個犄角旮旯里,發現了一個亮晶晶的東西。于是老人帶著好奇心連忙走上前去查看那是什么東西。
到了面前定睛一看,原來是幾根金屬制的棒子。老人仔細數了數,這里面足足有七根金屬大棒。
“這是誰不要了扔在這里的?這下我可發財了!”看著這七根棒子老人很是激動,在當時那個年代,金屬制的廢品還是比較值錢的,如果是鐵質的廢品甚至可以賣到1塊錢一斤。
要知道,但是購買普通的物品都是按“分”計數的,一塊錢可以相當于現在的一百塊了。所以老人家撿到的這七根金屬棒很有可能抵得上他辛辛苦苦一個月的收入。
于是他連忙騎著三輪車,將金屬棒拿到城里面的典當行里,讓老板幫他估價。可讓老人家沒想到的是,送到典當行以后,發現里面竟然有黃金的成分,在將其融化以后,將里面的黃金取出,甚至可以賣到10000多。于是七根棒子一下子讓老人家從一名穿著破爛的“拾荒者”變成了衣著光鮮的“萬元戶”。
老人家拿到錢以后,回到了老家,修建了新房子,換了一套新家具,還給兒子娶了媳婦,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大戶人家”。
可老人家還沒從發家致富的驚喜中緩過神來,就被從北京前來的文化局工作人員給找上門了。
垃圾站“廢品”竟是國家文物
在工作人員的口中,老人才得知,他所撿的那幾根金屬棒子竟然是價值連城的文物。在文化局的分析之下價值竟然高達三個億!
這讓老人家大為震撼。別說自己從來沒有見過三個億的錢,就連億以上的數字,他這種普通老百姓平常也是很難接觸到的。
“難不成自己是撿到了孫大圣的金箍棒?”老人家不明就里,他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樣的寶物才能有這么高的價值。
原來,老人家所撿的七根金屬棒竟然是兩千年前盤踞在這片草原上的匈奴所鍛造的金器。
而之所以這幾件金器能夠有這么高的價值,一是因為年代相隔久遠, 二是因為這些文物有利于國家對早已遁入沙漠中消失不見的匈奴進行研究。
可沒想到,這幾件有著重大意義的文物就這么付之一炬了。當得知這一消息時,整個文化局的人都感到十分痛心疾首。
不過老人家并沒有因此得到什么懲罰,因為當時對文物的保護機制并不完善,缺少這方面的法律依據。還有就是,老人家當時并不知道這些是文物,而且也是偶然間發現的,所以不存在主觀故意損壞或售賣國家文物的罪名。
可是遠在文化局到底是怎么知道這個事情的呢?
正如上文所言,當時對于文物的保護并不如現在這么周全,所以經常發生私下偷偷售賣國家文物的事情。之前在內蒙古,也發生過倒賣匈奴文物的情況。
而在1972年,更是發生過一起群眾哄搶匈奴墓葬的案件。當時北京文化局就告訴內蒙古的相關工作人員,如果以后再發生此類事件一定要及時向他們聯系,以最快的速度派遣專家前去對文物進行維護。
于是,當老人的事跡流傳到當地政府耳中時,相關的工作人員立刻上報給了遠在北京的文化局。可是這個時候卻仍然是已經來不及了。
那么,為什么內蒙古地區會經常出土匈奴的文物呢?這還要從兩千多年前開始說起。
說起匈奴這個游牧民族,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他們曾經留下過一段很長的腳印。
在先秦時期,在北方的草原上,匈奴就憑借著好戰的性格和強大的實力一步一步地蠶食了周邊的一些小部落,逐漸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勢力,最終成為了整片草原上的霸主。
在草原上失去對手之后,匈奴又將目光放在了南方肥沃的土地上。于是經常發兵南下,入侵華夏民族的疆土,給周邊的百姓帶來過很大的傷害和災難。
秦朝時期,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后,為了穩固秦朝的江山,抵御北方匈奴的進攻,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流傳千年的長城。
可即便如此也沒有完全解決匈奴之禍。一直到漢武帝時期,這一問題才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
當時的“大漢雙壁”——衛青與霍去病,連年征戰,一直將匈奴打到了漠北地帶。
后來,在漢朝的猛烈攻勢下,匈奴終于是支撐不住,分裂開來。位于南部的南匈奴向漢朝投降,而不愿意投降的北匈奴則向著更北的地帶逃了過去,從此再也無法對華夏民族造成威脅了。
而到了唐朝以后,匈奴更是徹底地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里,不見了蹤影。
后來有人說,匈奴是跑到了歐洲,是東歐人的祖先。但是這一說法到現在也沒有辦法去證實。
因為當時匈奴一直盤踞在蒙古草原地區,所以他們也在此地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和墓葬。
雖然匈奴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生產水平在當時也還處于奴隸社會的階段。但是匈奴的冶煉技術卻是十分不錯,尤其是他們煉鐵技術甚至一度可以與漢朝相提并論。
所以在匈奴的墓葬中,經常可以發現一些打造得非常精美的鐵器和金器。
文物保護任重道遠
放眼整個世界,在任何國家,文物遺失的案件都屢見不鮮。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擁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國家,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的歷史傳承里,許多對文明有著重大意義的文物都遺失在了歲月的長河之中。
比如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王羲之的蘭亭序還有敦煌莫高窟上面的壁畫。
這些匯聚著古人奧妙的智慧所誕生的藝術品,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華夏歷史的精粹,只可惜由于種種的原因而湮沒在人世間了。
文物是人類群體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跡,文物也是記載著文明演變的載體,它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反映這個文明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形態和人文變遷,對我們去研究整個文明的由來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文物保護一直是讓政府和人民十分頭疼的問題。在這幾十年里,因為要竊取寶藏而進行的盜墓案件時有發生。哪怕是相關的法律已經趨于完善的今天,依然還存在著文物被盜而流失國外的事件。
遙想當初,為了追回被英法聯軍搶奪的圓明園十二獸首,中央政府和民間的愛國人士們,不知道耗費了多少的精力,才在幾十年里追回了其中的8個,而剩下的4個仍然流傳在國外難以討回。
這些文物并不屬于某個人,也不屬于政府,而是屬于全中國的人民。
如果僅僅是為了一些金錢的利益,而將自己國家的文物出賣給了他人,那么身為中國人的尊嚴也將蕩然無存。
一個不尊重自己文明的人也終將會被他人所看不起。
而對于每一個奉公守法的中國人來講,保護文物是我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如果在發現文物的跡象一定要上報給有關部門,堅決不能自己私藏,否則所面臨的除了法律的懲罰之外,還要受到萬千國人的指責。
馬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