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63年的一個靜謐的下午,山東煙臺西松崗村的村民們正像往常一樣從事種田耕地等生產活動。一行行色匆匆的人進入了村民們的視野,這行人向村民們打聽了村里一位姓楊的老農,一番交流后,大家得知原來這行人竟是從省里來的文物專家,出于好奇,村民們紛紛跟
1963年的一個靜謐的下午,山東煙臺西松崗村的村民們正像往常一樣從事種田耕地等生產活動。
一行行色匆匆的人進入了村民們的視野,這行人向村民們打聽了村里一位姓楊的老農,一番交流后,大家得知原來這行人竟是從省里來的文物專家,出于好奇,村民們紛紛跟著他們去了老農家里。
此時,楊姓老農正搬起擺放在桌子上的兩捆柴火展示給文物專家看,出乎意料的是,這兩捆看似平平無奇的柴火竟引起了文物專家的高度關注。
經過鑒定以及協商,專家們花費1800元帶走了這兩捆柴火。
很快,楊姓老農家里兩捆柴火賣出1800元高價的消息在村里不脛而走,大家紛紛投去羨慕的眼光。
按照當時的物價來看,1800元屬實是一筆不菲的財富了。因為在60年代初的時候,千元戶還是很少見的,1000元足夠在鄉下置辦起三間嶄新的大瓦房。
這件事引起了大家探究的興趣,隨處可見的柴火為何如此值錢?難道這些柴火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嗎?
偶然的際遇,結局險些令人嗟嘆
其實,早在膠東保衛戰之前,地方豪紳地主還掌控著地方,而位于山東煙臺的龍口,就有這樣一個商賈巨富家族,家族的掌門人人稱“丁百萬”。
膠東半島上流傳著一句民謠“黃縣房、棲霞娘、蓬萊凈出好姑娘”,其中的“黃縣房”指的就是丁氏家族的房子。丁氏家族是一個名不虛傳的仕宦世家。
據記載,從乾隆年間起,丁氏歷代就十分重視讀書教育,丁氏家族先后共27人考中舉人進士,家族為官者更是不知凡幾,鼎盛時期五品以上官員就有140余數之眾。
他們以學入仕、以仕保商,不僅入仕做官,更是借助家族勢力將錢莊當鋪開遍東部11個省份。相傳家族資產折合白銀上千萬兩,比清政府兩年的財務收入還多,故家族長盛不衰。
清政府倒臺后,丁氏家族靠著這些遍布東部地區的當鋪和錢莊開展了一系列買賣地契、發放高利貸、搜刮民脂民膏等不正當的生意,在膠東地區成為一個毒瘤般的存在。
當時在街上常常能看到丁百萬家族雇傭的打手招搖過市、耀武揚威、,膠東地區百姓因此一度怨聲載道,惶惶不可終日。
直到1947年,由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戰場上連戰連勝,迅速掌控了山東地區的主動權。
此時,解放軍在華東地區的根據地也逐漸擴大。而膠東地區在抗日戰爭時期就被時任膠東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攻克并解放,成為我軍率先掌控的革命根據地。
因此,1947年膠東保衛戰后,膠東成為了第一個大規模實施土地改革的地區,在我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打土豪分田地,受壓迫的日子就此結束。
所謂善惡到頭皆有報。得知解放軍來勢洶洶,一直尾大不掉的豪強家族“丁百萬”惶恐不安,為了免遭清算,便倉惶之間帶家眷逃跑了。
由于太過倉促,他們在逃跑時來不及處置家里的房屋、古董等,致使這些資產都被留在了丁家老宅的數千間房屋里。
此時,家里的仆人,雇傭的長工短工等才發現主人家跑路了,但卻沒有結付他們的工錢。于是,他們商量后決定將丁氏家族遺留的金銀細軟和古董均分,將其拿到當鋪換取錢財沖抵工錢。
在長工中,有一位姓楊的農民,他平日為人十分老實,從不與人爭長短,自覺做不出瓜分主人家財產的事情,便不愿同其他人一樣拿走那些金銀細軟。
最終,他一件東西都沒有拿,就這樣兩手空空地回到了家里。到家后,家中的妻子聽說“丁百萬”逃跑了,而為他做工的農民紛紛從丁家拿走了各式金銀財寶、古董細軟沖抵工錢,便急忙問丈夫拿了些什么?
可看到丈夫兩手空空,妻子一時間氣不打一處來。不禁開始埋怨起丈夫來。
在她看來,丁百萬一直以來都橫行鄉里,如今解放軍來了,終于可以挺直腰板當家作主了,為什么要對這些壓迫者講道義?
所以她認為被打倒的地主家里的財產就應該分給老百姓,何必為了所謂的道義而做了苦力卻得不到應有的報酬呢?況且,就算你不拿,其他人也會將丁家洗劫一空的。
迫于壓力,楊姓長工不得已又回到了丁家祖宅,希望找到可以抵扣自己工錢的東西。
誰料值錢的東西早已經被瓜分殆盡,丁家宅子里此時兵荒馬亂,一派衰敗之相。
他在屋子里搜尋了很久,最后只在角落里發現了2卷卷起來的書畫卷軸。雖然上面滿是泥濘臟污,可他也只好拿著這兩卷卷軸回家交差。
長工的妻子看到丈夫只拿了兩卷沒有用的卷軸回來,不由十分生氣,埋怨丈夫錯失良機,不僅工錢沒拿到,而且做長工以來白出了那么多力氣。
氣憤之下,她對楊姓長工說:“這什么書畫勞什子的也沒甚大用,我看還不如家里鍋碗瓢盆值錢,權當柴火燒了吧,也好生火燒飯。”
長工聞言只得將這2幅卷軸扔進了灶洞,可沒想到這卷軸是精心裝裱過的,不易點燃,甚至連柴火都不如。長工一氣之下索性隨手將它們扔進了雜物間,也好眼不見心不煩。
而之后十來年過去了,這兩幅卷軸一直靜靜地被放置在雜物間,甚至連主人自己都已經忘記了它的存在。那么,這些畫卷究竟是什么?
忽然的轉折,“柴火”變文物
1963年,山東省煙臺市文物博物館在全省范圍內收集古董、藏書、字畫等老物件,用來豐富博物館并擴大規模。
收購老物件的消息很快不脛而走,而這天,文物專家李經章先生來到黃縣,找到一位曾經在國民黨做過軍官的人,收購到了很多書畫卷軸作品,這個消息更是證實了傳言非虛,目睹了這一幕的村民們這才回過神來,紛紛回家尋找老物件。
而當年在丁百萬大地主家做長工的老楊這才恍惚間想起,自己在1947年,丁百萬倒臺攜款逃跑后,好像從地主家里拿了兩卷這樣的卷軸回家。
懷著激動的心情,老楊上前和文物專家進行交流,說到自己家里似乎也有像這樣的書畫卷軸,但是由于自己不懂鑒賞這些古董,甚至險些將它們當成柴火燒掉,現在只放在家里的雜物間,希望專家們去看看,這卷軸是不是你們所需要的?
博物館的文物專家看到老楊一副農民打扮,不由在心里嘖嘖稱奇,既好奇這老農口中的“柴火”的來歷,又懷著對文物的珍視心情。
就這樣,李經章同志帶領幾位博物館工作人員隨老楊去了他家里。經過一番鑒定,結果不出所料,這兩卷書畫卷軸皆為真跡,并且還有非常大的收藏價值。
更令人驚奇的是,當文物專家把卷軸打開的那一刻,所有人不禁連連贊嘆。
原來,卷軸內各有幾幅保存完好的書畫真跡,加起來竟有幾十幅之多,專家們小心翼翼地將里面的書畫取出來,經過初步的鑒定與討論,確定了這2卷中所藏的書畫皆為真跡,而且其中的大部分可以說得上是精品。
這一意料之外的收獲令文物博物館的專家們欣喜不已,為了將它們帶回博物館更好地保護起來,文物專家李經章先生對老楊說:這些書畫是非常珍貴的文物,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為了讓它們得到更好的保護,最好的辦法是上交國家,但是國家不會虧待你,等到申請到相關的經費后,我們博物館會將你這幾幅字畫買下來,支付你應得的報酬。
老楊當即表示,組織有需要就盡管拿去,這些書畫在我家里放著也不過是讓它慢慢發霉,無人問津,發揮不了它的真實價值,如果這些書畫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讓更多熱愛書畫的人看到,何嘗不是一件樂事,報酬什么的不重要。李經章先生說,你放心我們不會虧待老百姓,不白拿老百姓的一針一線,這是組織紀律,必須嚴格遵守。
對待覺悟高的同志更應該嚴格按照組織規定辦事,專家們回去后決定迅速成立專項小組,對這些書畫進行更深一步的鑒定,并評估價值,上報上級機關,批準研究經費。
不久后,1800元的經費批準下來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如期將這筆錢交到了老楊的手里。
“柴火”變文物的來龍去脈就到這里結束了,然而大家對后續的發展仍然有很濃厚的興趣,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這段藏在文物背后的歷史。書畫出自誰人之手?又有多大的價值呢?
瞠目結舌的結局,世之無二的珍寶
博物館工作人員將兩卷卷軸中的書畫清理出來,并重新進行裝裱,一番整理過后,發現這卷軸里一共有70幅古代字畫真跡,其中的52幅都有著非常大的價值。
為了更好地鑒定這些書畫,博物館還專門找來了我國著名的文物鑒賞方面的專家張伯駒先生,事實證明博物館的做法十分英明。
張伯駒先生對其中的一張《古佛圖》連連贊嘆,原來這幅畫正是他苦苦尋找很多年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先生的真跡。
以為流落到了海外,一直覺得是件極大的憾事,沒想到它竟然被博物館的同志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張伯駒先生對此欣喜不已,得知文物沒有流落海外,現在好好地被放置在在博物館,實屬萬幸。
此畫是金農先生人物畫中的代表作,縱250.8cm,橫70cm,圖中佛陀青螺發,肉髻,眉心有白毫,全身著紅色通肩大衣,右肩袒露,雙手遮于衣袖下,以“游絲描”繪佛面及手臂,以“蘭葉描”繪大衣曳地,線條起伏輾轉流暢,體現了升騰動蕩的神奇意境。
那么,張伯駒先生口中的金農先生是何許人也?這幅畫作又為何會被視之為珍寶?
金農先生是清朝“揚州八怪”之首,清代著名書畫家,人生歷經康、雍、乾三朝,故自封“三朝老民”,終身布衣,喜好游歷,人生坎坷,年少時工于詩文書法,獨創“漆書”的書法風格。
直到五十三歲后才開始學作工筆畫,他的畫造型奇古夸張,善用淡墨勾勒描摹,畫作留白適中,形象鮮明突出,奇絕脫俗,見之者無不對其畫作的意境稱贊不已,在當時就有著較高的聲譽。
金農先生交友廣泛,當時寓居在揚州的鄭板橋先生亦是他的好友,鄭板橋曾說過“杭州只有金農好”,由此可見其兩人的友誼深厚。
他主導開創的“游絲描”和“金錯刀”等畫法,獨樹一幟,堪稱一絕,而這幅在老鄉家里收來的《古佛圖》正很好的表現出了金農先生的繪畫風格以及意境,更令人稱奇的是,畫作中還有著金農先生的題字,這字正是金農先生獨創的“漆字”。
奇特的筆法結合奇妙的繪畫手法將這幅畫的意境提高到了全新的境界,書畫一體,相得益彰,所以這幅畫有著極高的價值卻是所言非虛。難怪張伯駒先生對此畫贊嘆連連。
2016年,嘉德國際拍賣行展出的金農先生《冬心花果冊》,以4843萬元的價格成交,成為了現今為止金農先生畫作的最高拍賣紀錄。由此可見金農先生的畫作依舊價值不菲,對于現代的收藏愛好者來說,仍然有著極高的收藏價值。
文物最好的歸宿
現今藏于山東省煙臺市博物館的清代金農先生的《古佛圖》,是煙臺市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已被國家文物委員會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未經國家批準,不得私自出境展覽。
《古佛圖》現今靜靜矗立在博物館內,不再輾轉流落,避免了遠漂海外,不管是對文物本身還是對書畫收藏家、愛好者來說都是件極大的幸事。
這一幸事得益于老楊的不貪心不圖利,得益于文物專家的嚴謹的工作態度,得益于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理解。
國寶失而復得的過程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不僅能克服諸多困難困苦,而且能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薪火相傳。
參考資料:
[1]周霞.金農?古佛圖軸[J].讀書文摘(中),2018,000(006):P9-9
[2]金農繪,王之海.金農?揚州畫派書畫全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3]曲春杰.膠東革命武裝斗爭及其歷史貢獻[J].黨史博采(理論版),2015,025(012):P6-7
丁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