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18年底,輝瑞宣布:將從2019年1月15日起上調41種藥物的價格,3種藥品上漲3%,1種上漲9%,其他37種增幅均在5%左右。約占其總投資組合的10%。隨后,艾爾健、百時美施貴寶、禮來、百健跟進,均在2019年1月1日宣布提高一系列藥
2018年底,輝瑞宣布:
將從2019年1月15日起上調41種藥物的價格,3種藥品上漲3%,1種上漲9%,其他37種增幅均在5%左右。約占其總投資組合的10%。
隨后,艾爾健、百時美施貴寶、禮來、百健跟進,均在2019年1月1日宣布提高一系列藥品的價格。
然后,1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Twitter上開懟:“制藥企業沒有履行定價承諾,對消費者、對國家都不公平!”
一邊是藥企的“零收益”聲明,表示漲價趕不上通貨膨脹;另一邊藥企依賴漲價獲得營收增長;美國政府及FDA對于藥價上漲展開各種抵制。博弈大戲在新年開演!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原研藥企在全球占有重要市場,一旦提價,不只是美國,其他國家市場上同種藥物也必將面臨巨大漲價壓力。
2019年關鍵詞:藥企漲價
除了輝瑞宣布上調41種藥物的價格外
不久,默沙東宣布提高五種藥物的批發收購成本,包括其最暢銷的癌癥免疫治療藥物Keytruda和HPV 9價疫苗 Gardasil 。
現在,隨著2019年初的到來,艾爾建、百健、BMS、禮來、GKS等30多家藥企也紛紛效仿。
與其他藥企相比,
除了艾爾建這樣的原研藥企外,部分仿制藥企也同樣上調了藥價。在調價幅度較大的仿制藥企中,Hikma Pharmaceuticals將其止痛藥嗎啡的價格上調了10%,麻醉劑克他命漲了20%,血壓藥物依那普利拉則上調了30%。
“這些都是小幅漲價,這讓我們能夠繼續經營可持續發展的業務,為醫院、醫生和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藥物服務”,Hikma Pharmaceuticals的發言人 Steve Weiss表示,這三種藥物的價格漲幅每小瓶不到1美元,每小瓶嗎啡的價格僅上漲了20美分,且Hikma還降低了一些藥物的價格。
漲價背后:各執一詞的真相
藥企:委屈!漲價后還是零凈收益
艾爾建作為這場漲價的激進者,一共提升了51種藥物的價格,其中
然而,艾爾建在其聲明中表示:“艾爾建預計不會從漲價中獲得任何凈收益,因為支付給PBMs(處方福利管理)、保險公司、政府項目越來越高的折扣,完全抵消了漲價所帶來的收益。” 艾爾建表示其投資組合中所有藥品的平均價格漲幅約為3.8%。
這種“委屈”在藥企中很常見。許多藥企都強調,即便提升了藥物價格,凈收益增長緩慢甚至下降。
這主要與美國藥品的定價機制有關。在美國,藥品定價時,藥企首先會設定一個較高的定價,然后再與中間商(如PBMs)協商藥品售賣的折扣和折價,以獲得其產品的優惠保險。
百健的發言人也表示:“我們將與PBMs和支付者密切合作,以幫助將漲價對患者的影響降到最低。在百健的多發性硬化癥的投資組合中,年凈收益漲幅低于2%,比通脹率還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美國通脹率為2.2%)。”
藥企在依賴價格上漲獲得增長?
Leerink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2017年間,美國45種頂級產品的營收增長了28%,約合230億美元。其中超過140億美元的新增來自于價格上漲,即美國45種頂級藥物營收的增長約有60%來自價格上漲。
對于許多老牌暢銷藥來說,近年來價格上漲一直是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例如,
提高藥品價格一直是藥企的核心戰略,藥企依賴價格上漲來推動增長。盡管受到激烈的批評,但制藥公司仍堅持漲價,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顯出大型制藥企業對于通過漲價來實現增長的依賴。
同時,這也表明,對于許多大型制藥企業和生物技術企業來說,增長已經成為一個關鍵問題。未來幾年,許多企業還將面臨與其頂級藥物的仿制藥進行競爭。一旦將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收益從營收中剔除,就會揭示出一些公司的處境是多么危險。
政策抑制藥價上漲
盡管1月份提價已成為制藥行業的常態,但今年已成為一場考驗,未來,立法機構以及特朗普政府是否會通過干預推遲這一波的藥物漲價,還是個未知數。有跡象表明,政府的壓力可能會改變大型制藥公司漲價的算盤。
例如,2018年7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指責輝瑞,導致這家制藥巨頭罕見地撤出市場,扭轉了7月初輝瑞對數十種藥品提價的局面。隨后,包括拜耳、諾華、阿斯利康、安進在內的6家以上的大型制藥公司已承諾在2018年剩余時間內不漲價。雖然這個有效期僅限半年的承諾看起來并不那么令人欣慰。
根據一份投行發布的報告:從去年12月1日到今年1月1日,制藥商的提價幅度總體上低于去年同期。
FDA也在試圖對抗不斷上漲的藥價——通過增加創新藥對應仿制藥的數量。專家們一直預測生物仿制藥將在未來幾十年里,為美國節省數百億美元的醫療開支。
在FDA局長 Scott Gottlieb的領導下,FDA繼續加大對仿制藥和生物仿制藥的批準力度,同時推進監管靈活性的邊界。雖然這是一種間接的影響,但更快地批準低成本競爭對手可以成為降低價格的強大力量。例如,FDA的研究發現,一種品牌藥物的第二種仿制藥獲得批準后,平均價格下降了近一半。
成本與盈利之間的平衡
制藥行業研發回報率逐漸趨于歸零!
制藥公司的商業模式從根本上來講,是通過有效的創新,為患者提供更多利益而創造價值。穩定的研發效率和正數的投資回報率形成可持續的增長,由此制藥公司能夠將營收重新投入到研發中,形成正向循環。
然而,根據德勤的一份報告顯示,制藥行業的研發回報率近年來卻在持續下滑:從2010年的10.1%下降到2016年的3.7%,并預計在僅僅2到3年后(約2020年)就將趨于歸零。
這是一種相當危險的信號。畢竟商業的本質在于盈利,一旦制藥企業的投資回報率趨于零,那么制藥企業是否會放棄進行更多的研發和創新?我們是否會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呢?
但換個角度來說,如果藥價過高,患者無力支付,那么再多的創新其實也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制藥企業必須在成本和盈利之間尋找一個均衡點。
追蹤數據顯示,從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藥企累計對108種藥品進行提價;而去年同期為197種。這108種藥物增幅的中位數為6%,低于前一年的8.1%。分析師認為,“不少公司采取了觀望態度,因此,預計在未來幾周還有有更多的藥物價格上漲。”
除了輝瑞將在今天(1月15日)提高美國市場41種藥品價格外,諾華也計劃在1月提高超過30種藥品價格,上漲幅度在4.5%-9.9%之間,包括多發性硬化癥藥物Gilenya、銀屑病藥物Cosentyx,以及白血病藥物Tasigna等。約占美國市場產品的14%,平均增幅為4.7%。
根據監測數據,截至1月1日,新基、安進、吉利德的主要藥物尚未出現任何漲價。而他們接下來會怎么做呢?
馬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