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廣西地處中國地勢第二階梯中的云貴高原東南邊緣,是中國唯一臨海的少數民族自治區、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區。先秦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分屬西甌、駱越。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屬于桂林郡和象郡
廣西地處中國地勢第二階梯中的云貴高原東南邊緣,是中國唯一臨海的少數民族自治區、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區。先秦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分屬西甌、駱越。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屬于桂林郡和象郡,所以廣西稱“桂”由此而來。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坐落于南寧市民族廣場東側,是國內最早開創 “館苑結合”、“動靜相輔”模式的博物館,是全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含古籍)7萬多件(套)。以下就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藏的12件珍寶進行盤點。
1. 商獸面紋提梁銅卣
此卣通高40厘米,卣身及蓋四面有棱背,提梁置于正背面脊上。蓋面、腹部飾以浮雕式的獸面紋,眉、目凸起。蓋面上兩獸面紋向左右,腹部兩獸面紋向前后,互不相望。蓋緣、頸、圈足均飾夔紋,蓋鈕飾六只蟬紋。提梁飾夔紋和蟬紋,兩端作牛頭形。此器為中原器物,至于為何出現在甌駱地區,有專家猜測,其可能是通過賞賜、購買或交換而來,也有可能是戰利品。1974年出土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縣馬頭鄉全蘇免嶺,現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此卣造型精美,保存完好,蓋內有標志著做器奴隸主族徽的銘文,為典型的中原器物,為研究商代中原與甌駱地區的交流提供了實物資料。
2. 西漢翔鷺紋銅鼓
銅鼓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瑰寶,可分為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等8個類型。壯族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銅鼓的民族之一,廣西是古代銅鼓出土最為密集的地區。這件翔鷺紋銅鼓高36.8厘米,面徑56.4厘米,足徑67.5厘米,重30.75公斤,鼓面中心為太陽紋,十二芒,芒外七暈圈,主暈為銜魚翔鷺紋,其余飾櫛紋、勾連雷紋和鋸齒紋。鼓身九暈圈,飾鋸齒紋、圓圈紋、羽人劃船紋和羽人舞蹈紋。鼓胸為六組羽人劃船紋,每船六人,其中三船的劃船者皆戴羽冠,另三船各有一裸體人,船頭下方有銜魚站立的鷺鷥或花身水鳥,水中有游魚。鼓腰飾八組羽人舞蹈紋,每組二至三人,頭戴羽飾,下身系展開的羽裙,兩臂外展,雙腿叉開作舞蹈狀。舞上空有銜魚的翔鷺。足部一側臥刻篆文“百廿斤”。1976年出土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今貴港市)羅泊灣1號墓,現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此銅鼓保存完好,紋飾清晰,圖案精美,所刻圖案紋式內容豐富、活潑生動,整器品相完好、鑄造精良,集冶煉、鑄造、繪畫、雕塑、音樂、舞蹈于一身,是南方古代民族特有的綜合藝術精品,在國內實屬罕見,彌足珍貴,是石寨山型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國寶級文物。
3. 西漢人面紋羊角鈕銅鐘
羊角鈕鐘流行于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是一種極富地方特色的青銅打擊樂器,呈半截橄欖形,上小下大,鉦部上端透穿長方形孔,頂端有兩個外撇羊角狀鈕。這件人面紋羊角鈕銅鐘通高19厘米,正面鑄有人面紋,人面的眼、鼻、口都隱約可見,呈現出不落俗套的民族風格,裝飾人面紋的器物,多是祭祀用品。與銅鼓一樣,羊角鈕鐘作為古越人使用的重要的打擊樂器,其在戰國至漢代甌駱文化遺跡——左江崖壁畫中有描繪:在首領的帶領下,伴隨著敲擊羊角鈕鐘、銅鼓等發出的節奏和音律,祭祀人群翩翩起舞。1976年出土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今貴港市)羅泊灣1號墓,現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此鐘音高、律制與同墓共出的“布”字銘鈕銅鐘、銅鑼、銅鼓完全相同,可與這些樂器合奏本地特有的音樂旋律,同時還被賦予作為權力和財富象征的社會功能。這種古老且極富地方特色的銅鐘,對研究我國南方古代音樂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4. 西漢羽紋銅鳳燈
此燈通高33厘米,長42厘米,寬15厘米,呈鳳鳥形,顧首回望,雙足分立,尾羽下垂及地。足與尾形成鼎立之勢以支撐燈身。頭、冠、頸、翅、尾、足各部位輪廓清晰,比例勻稱。通體細刻羽毛,精致美觀。鳳鳥背部有一圓孔,用以放置長柄燈盞。鳳鳥口內銜喇叭形燈罩,垂直對準燈盞蠟錐柱上方。鳳鳥頸部由兩段套管銜接,可以自由轉動和拆卸,便于調節燈光和沖洗體內煙塵。燈罩與頸部及腹腔相通,腹腔中空,可以貯水。當燈盞中的蠟燭點燃時,煙灰經燈罩納入頸管,再由頸管導入腹腔,最后溶入水中。1971年出土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望牛嶺1號墓,現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此燈造型獨特,靈巧優美、活潑可愛,工藝先進,紋飾采用嶺南地區的一種新興鏨刻花紋工藝,構思巧妙,將環保思想應用于燈具的設計制作中,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觀賞性,顯示了2000年前我國工匠們的精湛手藝和高度智慧,是西漢古代青銅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5. 西漢漆繪提梁銅筒
提筒是典型的南越器物,主要發現于兩廣地區,有銅質和陶質兩種,為盛酒器皿。這件漆繪提梁銅筒高41.8厘米,由器身和器蓋兩部分組成。蓋頂有環鈕,器身上部有一對鋪首銜環耳,上系活動提梁。整件器物仿竹節形,頗似今天廣西壯族、苗族、瑤族人民外出勞動時隨身攜帶的竹筒。筒身上滿繪的漆畫,畫面中有人物、禽獸、花木、山嶺和云氣等。內容以上下不同層次展開,每段均自成一個完整的畫面。所畫內容,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巫師的恭敬肅穆、貓頭鷹的默靜陰森,鼠的敏捷活躍、鳳的清高富態,怪獸的兇猛凌厲,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1971年出土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望牛嶺1號墓,現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此筒漆繪畫造型生動,線條流暢,給人以惟妙惟肖之感,人物的造型、服飾可在戰國楚人繪畫中找到源頭,說明南越國的銅器花紋,呈現出一種漢、越、楚諸文化并存的風貌,是一件難得的漆畫藝術珍品,是研究當時有關情況的重要實證。
6. 西漢“阮”銘金餅
黃金在西漢時期使用較多,不僅用于帝王給臣民的賞賜,還用于對外貿易貨幣支付。西漢法定黃金鑄幣形式主要有金餅、馬蹄金、麟趾金及金五銖等。這枚金餅圓形,正面凹陷,內刻一“阮”字,在“阮”字上方又細刻“位”字,背面隆起、粗糙,重量為244.9克。1971年出土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望牛嶺1號墓,現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西漢金餅均作不規則圓餅狀,形體有大小之別,大形金餅重約250克,相當于當時的一斤,小形金餅輕小,其重約為大形金餅的十六分之一,即代表當時的一兩,是最早出現的圓形黃金貨幣,此金餅為大形金餅,且刻有文字,十分罕見。
7. 西漢弦紋玻璃杯
玻璃作為最早的人造材料之一,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隨著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玻璃制品作為中外交流的載體,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這件弦紋玻璃杯高5.5厘米、口徑7.3厘米、底徑4厘米,腹部裝飾了三道弦紋,經軋膜成型、精細拋光后,呈半透明的淺藍色。廣西合浦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擁有諸多西來的商品。專家推論,這很可能是漢代合浦人學會了燒制玻璃的技術,并利用當地的材料,延續傳統器形,燒制出不同于西方的國產玻璃制品,并開始投放中外市場。出土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文昌塔70號漢墓,現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此杯屬于鉀硅酸鹽玻璃系統,是印度、東南亞以及我國華南和西南等地特有的一種玻璃系統,而杯身凸弦紋紋飾在我國先秦和兩廣出土的漢代器物上常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
8. 東漢大銅馬
這匹大銅馬高達117厘米,是一匹拉車的雄馬,全身分為頭、耳、身軀、四肢、尾等九段裝配而成,用子母口銜接,鉚釘固定。馬的肌肉豐滿,四肢剛健,昂著頭、豎著耳、張嘴掀鼻,右前腿抬起,作奔馳嘶鳴狀。這匹大銅馬的姿勢威風凜凜,霸氣十足。與銅馬一起出土的還有一件高鼻、深目、頜下有須的“胡人”馭手銅俑。墓中同時出土的還有銅弩機、鐵戟和環首銅削等先進的兵器。貴縣在漢代屬布山縣,為郁林郡所在,是廣西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墓主人的身份,無疑是當時統治階級的一員。1980年出土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今貴港市)風流嶺31號墓,現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此馬造型、體態勻稱,比例恰當,逼真傳神,是一尊很高水平的、寫實風格的藝術品,是當時嶺南青銅鑄造工藝的代表作,也是目前嶺南地區發現的體型最大、年代最早的青銅馬,被稱為“嶺南第一馬”,國寶級文物。
9. 三國黃龍元年重列式神獸紋銅鏡
此鏡直徑10.9厘米,緣厚0.4厘米,圓形,扁圓鈕、圓鈕座。座外一周三十個外向連弧紋,近緣處一雙弦凸圈分內外兩區。內區主紋自上而下分為五段,階段線明確。第一段為神人,兩側有朱雀和龍;第二段四個神人;第三段鈕兩側為東王公和西王母;二、三段兩側有青龍和白虎;第四段一神四獸;第五段一神,左右兩側為朱雀玄武。外區銘文由右旋的三十七個篆書反體字組成:“黃龍元年太歲在丁酉七月壬子(朔)十三日甲子(師)陳(世)□(造)作三(涷)明鏡其有(服)者令人富貴”。緣上飾交錯連續的小矩形幾何紋。三國時期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有黃龍、建興、五鳳、太平、水安、甘露、鳳凰等孫吳年號。1966年出土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今貴港市)高中水利工地,現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此銅鏡有“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紀年,時代確切,對研究此時期的宗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
10. 元樞府款模印纏枝蓮紋盤
元代景德鎮創燒了一種卵白釉(如鴨蛋青色)瓷,有的作品上暗印有“樞府”字樣,故而被稱為“樞府釉”瓷,當是皇家樞密院的定燒器。該盤直口,弧腹,平底,圈足。胎質潔白細膩,施卵白釉,釉汁勻凈厚潤。器內壁為陽文纏枝蓮,纏枝波谷間印有“樞”、“府”兩字。底心為陽文卷枝蓮。傳世品,現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此盤施卵白釉,釉汁勻凈厚潤,紋飾精美,繁而不亂,為傳世元代樞府瓷佳作。
11.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菱口盤
此盤高6.1厘米,口徑33.5厘米,底徑22厘米,菱口,折沿,淺壁瓜棱腹,廣底,圈足。青花繪畫紋飾,折沿面飾卷枝蓮紋邊飾,內外壁盤分別繪畫卷枝蓮花紋和折枝花卉紋,底心作卷枝花卉紋。該瓷盤屬于中國青花瓷發展史上極盛時期的官窯產品,一是采用了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青花料——蘇泥渤青料,點染出的青花易暈散,呈現出了中國畫的韻味;二是瓷器手感極其柔滑,觸摸上去就如嬰兒肌膚般細嫩;三是做成花瓣形的盤沿,盤子里外都點綴了各式的花朵,顏色深沉的部分往胎骨里面凹,這是國產料沒有的一種特點,只有官窯才能燒制出如此效果。傳世品,現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此盤胎質細白致密,釉色肥厚青白,青花用料“蘇麻離青”,呈色濃艷,為罕見的宣德青花精品,也是本館傳世瓷器中最為名貴的藏品之一。
12.清康熙豇豆紅釉暗刻團螭紋太白尊
太白尊亦稱太白壇,因摹仿詩人李太白的酒壇,故名,又因其形似圈雞用的罩而有“雞罩尊”之稱,為康熙時期官窯典型器物之一,造型多為小口侈,短頸,溜肩,腹部漸闊呈半球形,淺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齊,腹部為淺刻團螭圖案。該尊高8.50厘米、口徑3.50厘米、底徑12.50厘米,小口微侈,短頸溜肩,腹壁漸張,呈半球形,淺圈足。器內壁和底部施青白釉,外壁施豇豆紅釉。腹部有三組暗刻團螭紋。底落青花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豎行無邊欄款。豇豆紅因色調淡雅,呈不均勻的粉紅色、猶如紅豇豆一般而得名,它在康熙時期較為名貴,因其用銅做著色劑,而銅在窯溫里的化學反應比較活躍,要想燒得很勻凈,難度非常很大,所以傳世數量也極其少有。傳世品,現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豇豆紅釉是康熙所創具有優美柔和色調,且其燒造技術很難掌握,成功率及低,因此康熙豇豆紅器傳世品稀少,此器極其珍貴。
金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