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18年06月20日,中貿圣佳,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斫木——明清家具專場中,一件黃花梨荷葉形筆筒,估價RMB100萬元-120萬元,最終成交RMB299萬元。299萬,看到這個數字,絕大多數玩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另類的黃花梨
2018年06月20日,中貿圣佳,201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斫木——明清家具專場中,一件黃花梨荷葉形筆筒,估價RMB 100萬元-120萬元,最終成交 RMB 299萬元。
299萬,看到這個數字,絕大多數玩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另類的黃花梨玩意兒怎么會如此吸金。
究竟好在哪?
見過荷葉形黃花梨大筆筒的人都印象深刻,巨大的器型、自然形成的荷葉邊兒過目難忘,玩友們談起時也都交口稱贊,一致同意這是一件難得的傳世精品。
然而當問到是否真覺得它造型優美時,多數人會說“還行吧,天然的東西能長成這樣就不錯了”。客觀來講,從某個特定的視角,筆筒外翻的輪廓的確有些像彎卷的荷葉,可以稱之為形似,但還未達到神似的程度。
換個角度,有人用移步換景來盛贊其全方位的美感,但在實際觀察中,多數情況下卷邊更像蔫塌了的菜葉子。
真正成就這件作品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它可圈可點的“形似”背后,獨一無二的稀缺性。
現在,無論從這么大的黃花梨材料來源,還是碰上與花葉如此相像的可能性,再加上數百年的流傳歷史,荷葉形黃花梨大筆筒具有毋庸置疑的不可復制性,從各方面來說都算得上真正意義的孤品。
既然做到了理直氣壯的人無我有,一些小小瑕疵也就可以忽略不計。
這件倍受推崇的特殊筆筒,實際上是“漏洞百出”:凡是表面深褐色的地方,都是樹根原有的空洞,后來被人工填補。面對一連串雞蛋大小的漏補,沒有人過多地在意,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瑕不掩瑜”吧。
出道已十余年
此黃花梨筆筒出現在人們的視眼中,最早是在2010年,可以說是已經出道十余載。
2010年11月21日,中國嘉德2010秋季拍賣會, 簡約雋永---明式黃花梨家具精品專場,此件明早期 黃花梨大筆筒,拍賣成交156.8萬元。
要知道2010年的北京,這個價格可以在不錯的地段或好學區換套房子。
而2018年中貿圣佳的拍賣會上,大筆筒再次出現,還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黃花梨荷葉形筆海,再次引起關注。
知道了這么長時間,還真沒聽說過有類似的東西,筆筒也好、筆海也罷,時隔八年后如何表現讓人充滿期待。
一般來說,這樣的另類孤品起伏較大,遇到欣賞它的人,會被一路追高,難以預料;反之則往往維持在原先的水平,漲跌不大。
和上次一樣出人意料,299萬轉手易主,比八年前幾乎翻了一倍,顯示出黃花梨收藏大勢仍被看好之外,從保值、增值的角度,稀缺的孤品依然是資金追逐的主要方向之一。
另外,荷葉形筆海如標桿般起到示范性作用,將帶動黃花梨個性收藏的發展,畢竟有藝術性的隨型制品本身就是孤品。
又是一件名家藏品
此款黃花梨筆筒最早出自于黃定中所著《留余齋藏明清家具》第286頁,版圖70號,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9月。
筆筒是書房必備之物,最能體現文人心態。
木制筆筒的造型千變萬化,以圓形最為多見,其次為方形、倭角方形、葵花形、菱花形等,亦有一類筆筒為隨形的天然木式筆筒,然如此件樣式者,目前尚未見第二例。
其形為取黃花梨大料一段,依據其自然形態雕琢打磨,恍若一片卷曲波折的荷葉,以大漆補制木結子處,邊緣又雕琢為細致的碗口線,追求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黃花梨形成干黃色皮殼,紋如山水,干潔美麗。
筆筒附有原裝底座,隨形而制,大打洼撇出,獨具匠心的是腿足雕為雙螭龍捧壽形。底座的設計甚好,與筆筒整體造型呼應,其筒身雖不設一紋,但邊緣曲折變化較為繁復,故螭龍紋裝飾,能與之形成呼應關心,頗為恰當。
大型筆筒,是用來用放置卷軸等雜物,一般都呼為筆海。。
這只大型筆筒亦可稱為卷筒,取材黃花梨樹的根部,反置成筒,唇口卷沿,上敞下斂,配透雕螭龍紋底座。
此筆筒意趣高古,造型夸張,熱烈奔放,動感十足,每個不同的角度觀賞都有不同的藝術效果,可謂步移景換,氣象萬千。
此筆筒為存世孤例。
這是一件具有無限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玩意
腦洞大開是近幾年流行起來的網絡詞語,由腦補衍生發展為文學、藝術和現實生活中無限想象力、創造力的代名詞。
然而這個二十一世紀新晉詞匯,用在幾百年前的傳統民間杰作上,有時卻格外合適。
奇形怪狀的樣子讓人很難一下子猜出這是什么東西,但能看出它仿形荷葉邊兒的設計。
如果在現場,真切地感受到其41厘米的上下尺寸,再參照圈椅47或48厘米左右的座高,會更難想象這是個什么玩意兒。
觀看說明,原來這是一只筆筒。古人就是有創意,挖到一段黃花梨樹根,清除附著的污物及腐朽的外皮,得到一塊中空且根部向外散開的樹兜。
面對這塊不成材的珍貴木頭端詳良久,天生我材必有用,于是將它倒轉過來,沿著四分五裂的杈口修出荷葉邊兒狀輪廓,一件有特色的作品已然大形初具。
良好的底子加上人工雕琢,宛若荷葉彎卷而成的容器渾然天成,恰好適逢文人創意盛行的明清時期,那就打造成筆筒吧,可如此巨型聞所未聞,那就叫超大號筆筒吧。
隨后以大漆填補四壁天生的漏洞,再以拼板做底,隨型制作的原生態筆筒就這么誕生了。
深諳樸素制作更需精心修飾的道理,古代匠師沿荷葉邊起線,又修成外翻的碗口形,其效果大好;再配以精雕細琢的雙螭捧壽隨型底座,花素搭配相得益彰,還消除了葉邊翻卷帶來的頭重腳輕之感。至此,一件意趣高古的傳世孤品大功告成。
金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