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18.1.4這年頭互聯網金融地雷陣陣,股市還是牛熊莫測,房市即將迎來房產稅,各位看官如何保管好自己的荷包呢?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證券、基金、保險、期貨、信托、金融消費(小額信貸)等分支,這些機構都可以公開(發行公募產品)或者對特定客戶(發
2018.1.4
這年頭互聯網金融地雷陣陣,股市還是牛熊莫測,房市即將迎來房產稅,各位看官如何保管好自己的荷包呢?
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證券、基金、保險、期貨、信托、金融消費(小額信貸)等分支,這些機構都可以公開(發行公募產品)或者對特定客戶(發行私募產品)提供理財服務。
吃瓜群眾一般接觸到的就是銀行、證券(投資股票)、基金(投資基金)、保險(理財型保險),信托由于產品大都為為保本的結構性產品,投資門檻也較高。
那么在這幾類金融機構中,最受老百姓信賴的自然是銀行了,因為國內的銀行都有國家或者國資背書,從目前來看基本看不到倒閉的可能。于是,近幾年銀行也利用老百姓樸素的信任感,做起了“騙人”的勾當,經常聽到隔壁李大媽去銀行買理財怎么就買成了保險,退休張大爺去銀行存款結果被大堂經理把錢挪去他用。
那么問題來了,銀行的理財產品該怎么購買,需要避開什么樣的地雷??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前,需要在銀行柜臺做理財風險評估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的規定,客戶第一次購買理財產品時,必須親臨銀行柜臺進行理財風險評估,也就是所謂的“面簽”,這步驟是節省不掉的,會通過幾個問題來大致確定您的風險承擔等級。按規定,銀行還需對客戶進行定期測評,動態調整客戶的風險等級,當然了之后的定期測評通過網銀或者手機銀行就可以自己完成。下圖為風險等級示例。
所以,沒有經過理財風險評估就可以購買的高現金價值產品(>5萬的產品),一定不是銀行發行的產品!
現在各大銀行也開展了直銷銀行業務,什么是直銷銀行,打個比方您不是A銀行的客戶,但是可以用您持有的B銀行的銀行卡在A銀行推出的直銷銀行(網絡端或者手機端)上進行注冊,進而享受B銀行直銷銀行提供的相關產品或者服務。
很多直銷銀行都是以銷售理財產品為主,但普遍理財風險評估不規范,很多直銷銀行的風險測評僅僅通過手機端即可完成,有個別甚至是在理財產品認購成功后才提示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當然了比如民生銀行的直銷銀行就比較規范,首次購買前仍需要您去任意一家民生銀行的網點完成風險測評;另外,由于風險把握的不到位,部分銀行的理財產品甚至推出了P2P等風險較高的產品,這也需要各位看官擦亮眼睛。很多銀行把直銷銀行試做傳統銀行的互聯網創新,所以相對風險比銀行傳統產品要高一些,但總體來說,還是值得信賴的。但由于直銷銀行全部依賴手機或者網銀操作,還是建議中老年客戶避開選擇此類產品。
若要購買直銷銀行的理財產品,一定要認真看清產品說明書,建議居家型中老年客戶避開直銷銀行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存在認購起點限制
根據人行和銀監會的規定,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要有認購起點金額和遞增金額,起點金額是指購買普通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大于等于5萬,至于遞增金額,普遍設置為1000或者10000,也就是說您可以購買51000,110000等,但不能購買40000或者53122等金額。
但是很多銀行現在也推出類似余額寶的活期理財產品,比如招商銀行推出的朝朝盈等,幾塊錢就可以買,這是怎么回事。盡管這也是理財產品,但不是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這種活期理財的發行方其實都是基金公司,是銀行和基金公司合作的貨幣基金而已。
理財產品有認購起點和遞增金額,對于沒有認購起點或者起點金額低于5萬的產品一定要了解清楚發行方。
銀行理財產品在柜臺購需要雙錄,而且購買產品必須能在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能查詢
銀監會這個新規其實挺好的,現在在銀行柜臺購買理財產品,理財經理必須要同步進行雙錄,什么是雙錄,就是錄音錄像,現在理財柜臺旁邊都會有個攝像頭,而且理財經理還需要給您明確介紹產品的風險等級等信息。
規定還要求若在手機銀行網銀等渠道購買,需要進行錄屏,這個還暫時未強制要求。
重點來了,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能在其網站、網銀和手機銀行上查詢到產品細則和產品編號,也就是說假如今天張大媽在銀行柜臺購買了5w的產品編號為A1000023的步步生金理財系列產品,那么張大媽的女兒應該可以在該銀行網站上可以查到同樣產品編號的理財信息,包括了理財產品說明,產品結構,起息日,對付日等信息。
在銀行網站查不到的產品一定不是銀行發行的
要搞清楚購買的理財產品的類型
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簡單來說就是分為保本型和不保本型,就字面意思了,不保本型的理財產品理想收益可觀,但虧損時也會虧掉本金。保本型產品預期收益率相對不保本型來說要低一截,但是風險低,適合居家型中老年客戶購買。不少客戶會覺得買理財很麻煩,普遍來說保本型的產品時間不超過一年,不如直接存個5年定期來的省事。其實大錯特錯,理財產品普遍可以滾序操作,也就是一期一期接著買,很多銀行手機或者網銀可以設置自動滾存,到期了自動認購,挺省事。而且瞅準購買節點,比如年底或者6月底,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甚至高過一些互聯網產品,比如2017年12月保本型的很多產品收益率都已經達到5%,高過余額寶,更勝定期利息。
對于非保本型產品,其實按風險等級也分幾種,也有針對大客戶的私人銀行的信托產品,一般都是風險等級較高的結構性產品,比如招行最近不能兌付的一款產品,起點1000萬,年化收益在11%-12%,結果不能按時兌付,本金都不能保證。目前來看,風險等級較低的非保本型產品還是相當穩妥的,盡管人行要求銀行不能宣傳預期收益率,但目前來看,風險等級低的產品預期收益率均能達到,也就是說現階段剛性兌付。但隨著人行要打破剛兌的習慣,以后非保本的風險較低的產品說不定也真會不保本了。
購買的理財產品一定要風險等級匹配,目前剛性兌付的產品,以后未必
選好時點,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會高過一些互聯網產品、國債
銀行是個群眾信賴的渠道,可惜其他金融機構也把銀行當作信賴的銷售渠道
所以,保險公司、券商、信托都經常把銀行大堂當作重要的銷售渠道,銀行也為了賺傭金,經常代銷一些銀保、銀信產品。很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去了銀行大堂,經常看到貼出來的理財推薦有說明恒X人壽年年高,平X保險月月安等產品,這就是前幾年鬧的沸沸揚揚的存款變保單,前幾年傭金高很多銀行大堂經理為了賺傭金,對老年客戶狂下毒手,這幾年經過銀監會和保監會的整治,銀保產品規范了很多,而且保險產品在30日內是可退的,但也要注意,退的是保單的是現金價值(這也是個地雷,不過待講到保險的時候再講)。
最近銀行代銷信托公司的產品也不少,同樣是傭金高,但是產品風險也高,很多客戶經理并沒有將風險完全告知,很多信托產品都是結構性產品,加杠桿,不保本,經常會把本金都蝕掉。
另外近幾年還出現過銀行內部人員窩案的情況,大堂經理和理財經理、柜員聯手作案,蓋的是銀行章,但錢沒有入到銀行,被挪到其他項目或者干脆揮霍。
不要全權交給客戶經理或者大堂經理操作
確認產品的發行方
登陸網銀或者手機銀行查看自己的理財資產
基本就是以上這幾點了 希望大家能買到稱心的理財產品
錢包鼓鼓的
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