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眾所周知,「運費」是卡車司機屈身于貨運行業中賴以生存的根本,他們對于價格的變化也尤為敏感??捎捎诒姸嘣?,現如今養車成本不斷增加的同時,個別領域的運價已降至冰點水平,這也導致不少卡友直呼“干脆把發動機摘了下車推著走,既環保又省錢。”柴油進入
眾所周知,「運費」是卡車司機屈身于貨運行業中賴以生存的根本,他們對于價格的變化也尤為敏感??捎捎诒姸嘣?,現如今養車成本不斷增加的同時,個別領域的運價已降至冰點水平,這也導致不少卡友直呼“干脆把發動機摘了下車推著走,既環保又省錢?!?/p>
柴油進入8元時代,養車成本進一步增加
據家哥了解,進入2022年,國內成品油價格經過五輪調整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以0號柴油為例,目前國內主要城市的零售價分別為北京8.39元/升、上海8.32元/升、廣東8.34元/升、內蒙古8.2元/升,其余各省市價格也均在8元以上。
也許這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沒啥感覺,畢竟自家50L容積的小汽車加滿一箱油也可能才貴10塊錢,但對于物流行業來說,最直接的影響便是養車成本的進一步增加,可不是“10塊錢”能相提并論的。
給大家簡單算一筆賬:假設一輛6軸牽引車+掛車,零擔散貨全國飛的工況,平均一年行駛20萬公里,駕駛員技術也算優秀,綜合油耗就按30L/百公里計算,再結合上最近三年0號柴油的價格,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隨著油價的上漲,卡友們需要面臨的情況是每年要多花10萬元用于加油,這還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情況,如果算上車輛的折舊成本、路橋成本等費用,開銷則會進一步增加。
早前國六還沒全面實施的時候,部分開老車的卡友還能通過加小油擠出一點利潤。反觀現在產品、政策雙雙升級,老辦法不再適用新環境,若一意孤行加小油養車的話,輕則服務站不接保,重則新車報廢,這對養車人來說都不是好結果。
多家企業、協會建議上調運費
油價連續上調,運費卻絲毫不見起色,卡友花出去的比賺回來的還要多。
也許是這樣的悲壯感動了資本,又或許是一部分司機堅持不拉低價貨的舉動起到了一丁點作用,3月以來,多家物流協會發布通知,建議下屬會員企業、公司上調運價,以達到促進貨運行業健康發展的目的。
不可否認,上級企業這么做的出發點是好的,有著一定積極作用,卡車玩家也在此呼吁:期待國內各省市的相關部門、協會和組織能夠相繼發出此類倡議,共同推動后疫情時代下的運價回升,助力引導貨運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言歸正傳,雖然有了提價倡議,但更多卡友看過之后清楚的明白“這些協會也僅僅是書面建議而已,真正能起到的作用很小很小。”換言之,大部分人對于運價上漲的期望并沒有寄托于這幾張改了紅章的白紙。
其實卡友們有這種想法也不稀奇,現階段車多貨少的現狀并不是一天形成的,加之疫情、國際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公路貨物總量不斷縮減。
另一方面,國內運輸車輛雖以散戶為主,但隨著專車專用的運輸理念深入人心,車隊、物流企業也是運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在如此低迷的行情之下,不只有散戶難,各車隊、物流企業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另外,在這種情況之下,少部分身背貸款的卡友也會搶著拉低價貨,畢竟只要車子跑起來,運價高或低都比停車要劃算一點。
綜合來看,即使發布了“運費提價倡議”,但在現如今這個節骨眼上,誰敢率先提價,就意味著誰要先失去一部分市場份額,久而久之就能被取代。
換言之,運費的漲跌完全是由市場決定的,僅憑個別協會或組織的一紙通知,并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市場行情持續走低,原因是多方面的
那么,既然短時間內運價無法回升,隨著油價的提升,單趟的運營成本又在不斷增加,各位卡友有思考過運費如此低的原因都有哪些嗎?
對此,家哥也找了一位養車十年、現如今轉行當了卡車銷售的大哥一起探討了這個問題,他直言道,行情走低、運費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疫情和運力過剩是相輔相成的。
1.疫情影響,貨運需求下降
毫無疑問,新冠疫情的爆發降低了全社會的運作速度,受此影響下的物流行業也發生劇變,貨運需求大幅下降、運輸道路不通暢、車輛與自身防疫要求提升等諸多因素,都在無形中增加卡友的運輸成本。
但身處后疫情時代的我們很清楚,物流運轉是生活物資、生產原材料得以流通的硬需求,即使受病情影響應該也是一時的,當整個運輸行業適應了新的節奏,運輸成本也會相應的下降,所以疫情并不是導致運價低迷的主要原因。
2.運力過剩,迫不得已拉低價貨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貨運行業的門檻相對較低,加之近幾年金融機構的介入,買車變得更加簡單。當他們抱著一腔熱血購車入行后才發現,跟自己有相同想法的人數不勝數,他們所面臨的是不斷增加的運力以及不斷減少的運輸需求。
另一方面,現階段大部分入行的人都是零首付購車,還貸的壓力使得他們愿意接受低于市場水平的單子,久而久之貨主也更傾向于這類低價車,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有的司機會抱怨這些同行不團結,但實際上在壓力和利益的誘惑下,誰又能保證自己一定不會接低價貨呢?
3.環保政策要求,生產成本轉嫁給貨車司機
除了大環境以及司機本身的主觀行為,作為貨主的企業方來說,國家發布的某些環保條例也會增加自身的生產成本。
比如某些建筑工地,環保部門會要求其對場地內駛出的泥頭車進行降塵除泥處理,否則將不予批復開工請求。這樣的例子在鋼廠、化工廠等企業也有類似的操作,而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環保出力。
試問如果你是負責人的話,特別是那種不太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這些環保設備的采購費用也不算低,你們會不會做出將其成本轉嫁給下屬的運輸隊伍,從而壓縮運費的決定呢?
堅守底線方能迎來春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運價的每一次下探都是在壓榨卡友的生存空間,個體的聲音雖然不能左右市場的變化,但從運輸協會發布提價倡議來看,決策層對于底層運輸隊伍的窘況并不是視而不見的。
而我們則需要從自身做起,維護良好的貨運環境,針對不同的車型以及貨物,大家都能精誠團結的遵守一個默認的運價底線,對明顯低于市場標準價格的單子說不,那么運價整體上漲也就指日可待。(文/李海強)
李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