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說起蝎子,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有毒且危險的節肢動物。然而在民間,蝎子向來都是名貴的中藥材,是地地道道的“搶手貨”。尤其是近年來,用蝎子做成的特色小吃開始在廣東等地的消費市場流行,風靡夜市街,熱度居高不下。用蝎子做成的小吃這種特殊的飲食癖好
說起蝎子,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有毒且危險的節肢動物。然而在民間,蝎子向來都是名貴的中藥材,是地地道道的“搶手貨”。尤其是近年來,用蝎子做成的特色小吃開始在廣東等地的消費市場流行,風靡夜市街,熱度居高不下。
用蝎子做成的小吃
這種特殊的飲食癖好給野生蝎子帶來了致命危機。由于人工養殖蝎子難度很大,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更容易獲得的野生蝎子自然也就成了“眾矢之的”,濫捕蝎子的現象在各地都很普遍。從產量上來看,野生蝎子分布最多的地區是河南和山東兩省,但是要論濫捕的程度,更嚴重的還是要數寧夏賀蘭山一帶。
自然情況下,蝎子面臨著哪些威脅?
在中國,蝎子的野生資源還算豐富,常見的蝎子有15種,比如東亞鉗蝎、十條腿蝎、藏蝎、沁全蝎、山蝎等等。不同種類的蝎子,成年規格有所不同,一般在4~6公分左右,櫛狀器的數目少則5~8枚,多則16~25枚,形態各異。
野外的蝎子大多棲息在向陽、干燥且背風的地方,善于修建巢穴,是個“建筑高手”。在白天,蝎子就隱匿在洞穴中,到了晚上才外出覓食。經觀察發現,蝎子基本不吃死去的蟲子,蝗蟲、土鱉蟲等行動敏捷的昆蟲更能激發起蝎子的捕獵欲望。
順便說一句,蝎子所捕食的昆蟲大多都是害蟲,一年的捕蟲量能達到10000只,是一種農業益蟲。現在一般認為,野生蝎子對于預防蝗災、維持林地和農田的生態健康大有裨益,生態價值很高。
蝎子和蛇類、青蛙一樣都屬于變溫動物,在進行交配、產仔、休眠越冬時均會受到溫度的顯著影響。研究表明,蝎子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8~38℃,隨著溫度降低,其捕食活動就會減少,7℃以下即停止進食,零下5℃就可能會被凍死。
除了溫度這一環境因素之外,野生蝎子還面臨著來自很多天敵的威脅,常見的天敵有螞蟻、老鼠、黃鼠狼、壁虎、野鳥、蛙類、蜘蛛、蛇類等等。
以老鼠為例。老鼠在闖入蝎窩后,會先咬住蝎子的背部并吃掉全部內臟,其余部分則扔掉。一只老鼠一次就能吃掉20只左右的蝎子,食性貪婪,危害甚大。對養蝎戶而言,老鼠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敵害生物,對養殖生產造成了很大損失。
賀蘭山蝎子的危機
在眾多的威脅因素中,對野生蝎子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長期無節制的濫捕。
市場調查顯示,全球每年至少有5000噸的蝎子需求量,然而目前的養殖產量卻只有400噸左右,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國內的人工養蝎雖然已發展了40多年,但其產量遠遠無法抹平缺口。因此,很多農民在利益驅使下組成了“抓蝎大軍”,對野生蝎子大肆捕捉,導致局部地區的蝎子急劇減少。
在2003年,寧夏賀蘭山地區蝎子的市場售價為120元/公斤,隨著野生蝎子越來越少,2009年的收購價逐漸漲到316元/公斤。近幾年,蝎子的價格進一步升高到了500元/公斤,而藥用干蝎子的價格就更高了,在800~1000元/公斤左右。
寧夏月牙湖、紅寺堡、靈武等地的農民都有捕捉野生蝎子的習慣,尤其是在夜間,各地鄉鎮的居民聚齊起來組成抓蝎隊,少則上百人,多則上千人,規模之大,難以想象。尤其是在月牙湖鄉,每天抓蝎子的人就有2000多人,經過一夜奮戰總收入能達到20多萬元,抓蝎規模在整個興慶區是最大的。
很多居民都有多年的抓蝎經驗,每次會準備好專用的工具,比如小型水桶、紫外線照射燈、鑷子、塑料瓶等等。運氣好的話,一個晚上輕松就能捕捉上百只,在清晨轉手就賣給收購商,最終流向廣東、海南等地的消費場所。
永寧縣閩寧鎮的居民反映,從賀蘭至銀川一帶,山坡上的野生蝎子基本上全被抓光了,現在很多人把搜索范圍擴大到了平羅縣一帶。賀蘭山林業局的工作人員也表示,農民們所抓的蝎子規格有大有小,小的只有1公分左右,濫捕的現象非常嚴重。
上千人抓蝎子,為什么沒人“管”?
寧夏地區抓蝎子的現象可以追溯到2004年,當時國內蝎子的市場初現雛形,抓蝎子的人比較少。從2005年開始,抓蝎人數開始上升,2006年當地政府就明確限制了抓蝎行為,但效果微乎其微。
有人可能會問了,為什么不直接發布禁捕令呢?從源頭杜絕捕蝎,豈不是更加有效?
很可惜,徹底禁捕的難度很大。野生蝎子在我國并沒有被列入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名單,也不屬于任何一級的保護物種。賀蘭山自然保護區雖然長期存在濫捕蝎子的現象,但執法人員卻陷入了無法可依的困境,這一點是最大的阻力。
當地的森林公安已經向相關部門提交了倡議,建議把賀蘭山蝎子列為自治區級的保護動物,但是這一建議始終沒有激起水花。
另外,很多捕蝎人家庭經濟條件有限,絕大部分都是普通農戶,特殊困難群體也有不少,施以罰款處罰并不現實。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批評教育或者口頭警告,最嚴厲的也只不過是沒收工具,但這種處罰力度顯然不夠,根本無法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賀蘭山蝎子會滅絕嗎?
賀蘭山蝎子可能會局部滅絕,這并非聳人聽聞。
事實上,類似的事件早已發生。在寧夏地區,摟發菜的行為曾猖獗一時,有些農民甚至遠赴新疆、內蒙古去摟發菜,不僅對草地生態造成了巨大破壞,還導致多地的發菜近乎絕跡。現在,西北地區的野生發菜已經非常少見,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
賀蘭山蝎子也可能會陷入同樣的困境,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蝎子屬于卵胎生動物,本身繁殖能力較低,每次能產下5~10只仔蝎,只有少數種類能產下40~60只(比如沁全蝎)。在幼年期,蝎子會遭受各種天敵的捕食,而且要3年時間才能發育成熟,成活率很低。
第二,近年來,民間的抓蝎人數有增無減,濫捕現象遲遲得不到整治。局部地區的蝎子個頭越來越小,數量也急劇下降,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隨著抓蝎范圍越來越大,更多地區的蝎子也難逃一劫。
第三,隨著西北、華北地區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蝎子的棲息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開山墾荒,筑路采礦等人為活動也同樣威脅著蝎子的自然種群,導致野生資源日漸枯竭。
總之,蝎子是草地和森林生態系統中的橋梁物種,對維持生態平衡、防控蟲害具有重要作用。保護野生蝎子已經迫在眉睫,這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建言獻策!
對于野生蝎子的保護,您有什么好的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陳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