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家里人想樹葬,這種葬法到底哪好了?首先,它既不會影響到土壤和水質,也不占用固定的土地資源,另外,它的價格相對正常墓地來說更為便宜。省錢近幾年沈陽等地區都在大力推廣鼓勵生態安葬形式,并且還能拿到相關購墓補貼,于是,市民慢慢開始接受了樹葬。這種
家里人想樹葬,這種葬法到底哪好了?
首先,它既不會影響到土壤和水質,也不占用固定的土地資源,另外,它的價格相對正常墓地來說更為便宜。
省錢
近幾年沈陽等地區都在大力推廣鼓勵生態安葬形式,并且還能拿到相關購墓補貼,于是,市民慢慢開始接受了樹葬。
這種新形式的殯葬方式,需要人們怎么做?聽上去似乎不符合老輩入土為安的想法。
歷史上,儒家學說的盛行和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孝道的流傳,讓漢人更加講究“入土為安”,也就是將逝者的遺體深埋于土里。
其實,樹葬也能讓老輩入土為安。
公墓與樹葬的主要區別是埋葬形式有所不同,樹葬相對來說更環保。
樹葬被人們分為兩種,其一是古代樹葬,再者是現代樹葬。
古代樹葬在我國西南的少數民族等地區更為常見。他們通常會把骨灰埋在土里,隨時間的推遲,骨灰也就慢慢消失了。
而現代樹葬,簡單來說就是,把骨灰放到一個特制的、可降解的骨灰壇里,然后將它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樹下。
或者說,是人們以認養綠地的辦法,去種植樹木,然后將親人的骨灰留在這里,以紀念樹或自然石為標記。
2013年2月28日的時候,我國就鼓勵生態安葬骨灰,并指出海葬、樹葬等或政府買單。
不過現階段來說,同意這么做的人相對還是較少。
樹葬取代火葬真的只會是時間上的問題嗎?火葬為何會被接受?
從遠古時期來看,那時候人們并不知道如何處理遺體。
有記載指出,起初的時候,人們會將祖先的遺體分解并食之。
直到有一天,人們意識到這樣做不妥,這種方式才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用草席包裹住遺體,然后將它放置在荒地上。
但漸漸地,他們又注意到,那些遺體最終會被動物吃了,或是被蚊蟲叮咬,看上去從慘不忍睹。于是,有人提出了“入土為安”,漢代的時候,人們普遍認為,肉體屬于大地,死后也應歸還給大地,以至于他們極力推崇“入土為安”,并倡導厚葬。
而火葬早期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時候,它并不招人喜歡,人們說那是一種極其兇殘的懲罰方式,到了東漢之后,由于佛教極力傳播,百姓想要獲得重生,就應該和佛陀一樣進行火葬。
你們知道嗎?許多得道高僧火化后,會留下一些舍利子。
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生前的飲食習慣和普通人有所不同,正因他們長期吃素,所以體內才會堆積碳酸鹽等物質。它們在火化之后,就會形成所謂的舍利子。
總的來說,火葬之所以能盛行主要是因為它能滿足貴族精神上的需求,比方說,他們希望能在來世繼續獲得富貴榮華;再者是,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火葬相比于土葬來說,更實惠。所以,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未來,樹葬真的有可能代替火葬嗎?
你認為樹葬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對,在于地面上沒有任何殯葬設施,樹葬意味著人們不再需要占地建墓,更重要的是,樹葬還能綠化山林。
它可根據面積,然后由人們自行決定種植其它花草樹木。
樹葬說起來其實是彝族的一種古老的葬俗。
傳說:諸葛亮還在世的時候,彝族先祖孟獲大將軍的妾去世了。
于是孟獲就讓屬下用帛緞裹尸,將她葬在青松樹丫上。
人們圍在樹下唱歌、跳舞,以此悼念孟獲大將軍那位美麗的妾。
在樹葬之后,人們發現,死者的骨頭會從樹上掉下來,人們只好把那些骨頭裝起來,或是放在樹洞里。
在我國東北地區的鄂溫克族,他們對將死者的尸體或是放置了尸體的棺木,送入深山或是放在野外的幾棵樹作樁搭成的平臺上,之后讓尸體自然腐爛。
他們認為這樣讓死者風吹雨打、日月照射后,他們可以化為天上的星辰,從而為后人帶來希望和光明。
張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