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董姓,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排行第29位,屬于大姓行列,人口約有726.1萬,那么董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是多少呢?百家姓董姓中國最古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行第127位,傳說舜帝時封以董草為圖騰的惠連部落的封地為董國,以封國為姓。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
董姓,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排行第29位,屬于大姓行列,人口約有726.1萬,那么董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是多少呢?
百家姓
董姓中國最古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行第127位,傳說舜帝時封以董草為圖騰的惠連部落的封地為董國,以封國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時出現(xiàn)的,據(jù)西漢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春秋時,周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到晉國,與籍氏一起主管晉之典籍,因其職責是“董督晉史”所以也稱為董氏。這一時期晉國的都城在絳(今山西翼城東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姓氏名望
名人綜述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董姓歷代名人235名,占名人總數(shù)0.5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位;董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shù)的0.54%,排在第六十四位,董姓的著名醫(y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家總數(shù)的0.43%,排在第五十二位。
先秦秦漢
董狐,被當時的孔子譽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現(xiàn)于史籍的董姓名人。董狐是春秋晉國太史,亦稱史狐。周太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據(jù)說今翼城縣東五十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為史官,不畏強權,堅持原則。在趙盾族弟趙穿弒晉靈公后,董狐以“趙盾弒其君”記載此事,留下“董狐直筆”的典故。董狐秉筆直書的事跡,實開我國史學直筆傳統(tǒng)的先河。
董安于(?——前496),又稱董閼于,生年不詳,春秋末晉國人,是晉卿趙鞅之心腹家臣,古晉陽城的始創(chuàng)者。守晉陽。范、中行之亂,以與謀為荀躒所譴,自殺。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東漢末年少帝、獻帝時權臣,涼州軍閥。董卓成長于涼州,好結交羌人。漢董卓粗猛有謀,力建戰(zhàn)功,出任并州刺史。參與鎮(zhèn)壓黃巾起義、涼州之亂,頗有功勛。后官至太師,封郿侯。董卓有武藝,力大無雙,擅長佩戴兩副箭囊,騎馬飛馳時左右射擊。
董仲舒,西漢哲學家,今文經(jīng)學大師。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tǒng)思想,影響長達兩千多年。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漢武帝尊重。董仲舒一生歷經(jīng)三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歲。死后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
董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漢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事多年,許多建議被諸葛亮采納,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內(nèi)干機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愛戴,與少數(shù)民族交往,‘務推誠心,南土愛而信之’。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諸葛亮對董和的高風亮節(jié)稱贊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國,則亮可少過矣”。
董賢,字圣卿,云陽(今陜西淳化)人,西漢大司馬。他22歲時就被哀帝寵幸,官至大司馬,操縱朝政,其家族在當朝顯赫一時。
董安國,西漢內(nèi)史,曾著農(nóng)書十八篇。
董宣,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東漢時以秉公執(zhí)法,廉潔奉公著稱于世,有“臥虎令”和“強項令”之稱。
魏晉南北朝
董景道,西晉經(jīng)學大師。
董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風亮節(jié),是時人所稱的蜀中四英之一(諸葛亮、董允、蔣琬、費祎)。
董奉,字君異,侯官(福建福州)人,三國時神醫(yī),與南陽張仲景、譙郡華佗齊名,并稱“建安三神醫(yī)”。為一代名醫(yī),治病不取利,使之種杏,久成杏林。為今醫(yī)界稱為杏林由來。董奉為避難而遠徙蒼梧者,恰逢交址太守士燮將死而愈之。
董琬,南北朝外交家。
董征,南北朝時頓丘(今河南清豐南)人,曾官至平東將軍。
董洛生,西魏人。《魏書。卷八十六?列傳孝感第七十四》:居父喪過禮,詔遣秘書中散溫紹伯奉璽書慰之,令自抑割以全孝道。又詔其宗親,使相喻獎,勿令有滅性之譏。 [14]
董景起,西魏人。《魏書。卷九十二?列傳列女第八十》、《北史。卷九十一?列傳第七十九。列女》:陳留董景起妻張氏。景起早亡,張時年十六,痛夫少喪,哀傷過禮。形容毀頓,永不沐浴,蔬食長齋。又無兒息,獨守貞操,期以闔棺。鄉(xiāng)曲高之,終見標異。 [14]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當涂)人,南朝蕭齊之義士。 [14]
董伯仁,生于西魏,歷經(jīng)北周、陳,隋朝初年尚在,汝南(今屬河南)人。多才藝,官至光祿寺大夫殿內(nèi)將軍。工畫佛像、人物、樓臺、車馬,與展子虔同時入隋,并稱“董展”。又雅號:“智囊”。今畫跡已無存于世。 [14]
董德妃,后周太祖董德妃:《舊五代史 周書 列傳一》:“史臣曰:周室后妃凡六人,而追冊者四,故中闈內(nèi)則,罕得而聞,惟董妃(董德妃)、符后(符皇后)之懿范,亦無愧于彤管矣”。 [14]
隋唐五代
董純:隋代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北)人,以功進位上開府、拜柱國、爵郡公。
董庭蘭:隴西(今屬甘肅)人,唐代琴家,以善彈《胡茄》而揚名。盛唐時著名的琴師。“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的《別董大》就是說的他。很多當時的詩人都曾盛贊過他。
董晉:唐朝宰相,唐中期名將,貞元十五年(799年),董晉去世,年七十六。獲贈太傅,謚號“恭惠”。
董源:(?—962)一作董元,字叔達,鐘陵人(今江西進賢),一說江南人。五代南唐畫家,南唐中宗時曾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
宋元
董解元:金朝時戲曲家。他根據(jù)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創(chuàng)作了《西廂記諸宮調》,為后來元曲作家王實甫創(chuàng)作《西廂記》準備了條件。
董俊(1186—1233)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屬河北藁城市)人,元朝蒙古大將。
明清
董槐:(?—1262)宋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進士。
董誥:(1740—1818)董邦達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將其改為二甲弟一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累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擢文華殿大學士(宰相)。
董小宛:著名才女,為秦淮八艷之一(董小宛、顧橫波、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柳如是、陳圓圓)。容貌俏麗,善書畫,通詩史,后來嫁給清代著名文學家冒襄為妾。
董邦達:(1696—1769)浙江富陽人,因政績卓著,累官至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又是著名畫家,以善畫山水而著稱,畫鳳蒼逸古厚,其繪畫藝術譽滿京華,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畫院,人稱清代畫中十哲之一。
董遵誨:(926—981)涿洲范陽人(今河北涿縣)。武藝絕人,能挽強命中。后漢時隨父宗本從契丹南奔投劉知遠。后周時從世宗攻北漢、后蜀、南唐,以功至驍武指揮使。宋初太祖重用,從慕容延釗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遠軍使,太宗時兼領靈州巡撿,在環(huán)州(斤即通遠軍,治今甘肅環(huán)縣)十四年,團結各族酋長,使各守封疆,無所攻擾。
董其昌:字思白、號玄宰,松江華亭人(今上海松江)。明萬歷十七年中進士,明代畫家。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存世作品有《巖居圖》《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等。畫作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頗能詩文,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等。
董份:字用均,號泌園,烏程人。生卒年不詳,約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前后在世。登嘉靖二十年(公元一五四一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份所為詩文,有《泌園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為其孫嗣茂所編。
董海川:(1797年—1882年),原名董明魁,生于清代嘉慶年間,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朱家務村人,武術家,一般被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傳播者。曾在清朝肅王府作拳師,傳說其在江南游歷時得到道家修煉的啟示,創(chuàng)立了八卦掌。民間傳說董海川對決太極楊露禪,楊露蟬不能勝。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漢族。甘肅固原(今屬寧夏)人。1862年(同治元年)陜甘回民起義時,率眾據(jù)甘肅安化(今甘肅慶陽)抗清,活動于隴東、陜北,聲勢頗大。
近代以來
· 政治界名人
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之一。是中共六大至十大的中央委員,七、八、九屆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縣人,中國工農(nóng)紅軍杰出將領之一、寧都起義領導人之一。
董其武:(1899-1989),山西省河津縣人。上將。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董壽平(1904-1997)當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原名揆,字諧柏,后改名壽平,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杜戍村人。早年畢業(yè)于天津南開大學和北京東方大學。曾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榮寶齋顧問,全國政協(xié)書畫室主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山西省文物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理事,中日友協(xié)理事,北京對外友協(xié)副會長,全國第五、六屆政協(xié)委員。
董 超(1915年-1990年9月5日),原名董仲禮,山東省泰安市新泰翟鎮(zhèn)鄉(xiāng)董家莊人,中國人民軍政大學副政委。
董永清(1911-1995),江西省吉水縣人。少將。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
董志常:(1915-1984),湖北省大悟縣人。少將。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4年4月7日因病逝世,終年69歲。
董啟強:(1918-2005),少將。四川省巴縣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董洪國:(1910-2001),安徽省金寨縣人。少將。1928年參加蘇維埃農(nóng)民自衛(wèi)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董家龍:(1912-1996),湖北省荊門縣人。少將。出生于革命烈士家庭,讀私塾3年。1930年參加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董存瑞:(1929-1948)河北省懷來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zhàn)軍第11縱隊32師96團2營6連6班班長。是舍身取義的典型代表,其英雄事跡主要為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董建華:男,漢族,1937年5月生,浙江舟山人,英國利物浦大學畢業(yè),大學學歷。1997年香港回歸后首任特別行政區(qū)的行政長官。現(xiàn)任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 商界
董浩云:(1912-1982) 浙江定海人。名兆榮。董氏航運集團創(chuàng)辦人,被譽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病逝于香港。著有《董氏航業(yè)叢書》四輯。
董明珠:女,江蘇南京人,1954年生,企業(yè)家。世界公仆領袖聯(lián)誼會經(jīng)濟領袖分會副會長、空調行業(yè)會長。相繼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經(jīng)營部部長、副總經(jīng)理、副董事長。并在2012年5月,被任命為格力集團董事長。
· 教育界
董石麟:男,1932年12月生,浙江大學教授,院士,浙江杭州人。
董申保:巖石學家。江蘇常州人。1917年 9月17日生于北京。194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地質系,1944年獲該校碩士學位。北京大學教授。
董韞美:計算機軟件專家,院士。云南昆明人。1956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數(shù)學系。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研究員。
董玉琛:女,(1926.6.11 -) 作物種質資源專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董協(xié)良:1954年生,著名性醫(yī)學家。
董建華:(1918—2001),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yī)內(nèi)科學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yī)院教授。
董海山:中國化工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32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北省灤縣。中共黨員。
· 演藝界
董卿:制片人、主持人。上海戲劇學院MFA藝術碩士。中央電視臺知名主持人。
董驃:香港著名馬評人、電視、電影演員。祖籍浙江寧波,1934年4月生于香港島渣甸山恰和馬房。電視劇《霍元甲》、《陳真》、《再向虎山行》等劇膾炙人口。
董兆致:2001年九運會后,任廣東隊女子花劍教練,2004年世界杯上海站男花個人冠軍。
董嘉耀: 主持人董嘉耀1997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系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專業(yè),曾在中央電視臺及廣東電視臺擔任新聞節(jié)目主持,也兼任專題新聞的采訪工作。現(xiàn)為鳳凰衛(wèi)視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鳳凰衛(wèi)視資訊臺副臺長,參與節(jié)目策劃統(tǒng)籌管理。
董方卓:足球明星
董勇:演員。曾參演國內(nèi)多部較有影響力影視作品。
董文華:出生于1962年,國家一級演員,她演唱的《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風采》《望星空》《長城長》《春天的故事》等歌曲風靡全國。
董浩,中央電視臺少兒部任主持人。
董藝: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董倩,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董潔,中國內(nèi)地女演員,2003年,其主演的民國愛情劇《金粉世家》取得央視年度收視冠軍,董潔個人也憑借該劇開始在影視領域嶄露頭角。
董璇,中國內(nèi)地女演員,2003年,因主演武俠劇《雪花女神龍》而步入演藝圈。
董維嘉,中國內(nèi)地女演員,2015年,董維嘉憑借《中國刑警803》中的“最美警花”周洋一角,獲得第17屆華鼎獎觀眾最喜愛影視明星獎。
董子健,中國內(nèi)地男演員,知名動作演員董志華和被稱為內(nèi)地第一經(jīng)紀人王京花的兒子,董子健出演過青春派、大江大河、筆仙3、少年班、山河故人、脫單告急、乘風破浪等影視劇。
董春輝,中國內(nèi)地男演員,2010年,憑借出演的古裝愛情魔幻題材劇《畫皮》而廣受關注。
其他人物補充:
董永:東漢時人,據(jù)歷代縣志及《大清一統(tǒng)志》所記,均載為樂安縣人;《搜神記》記載董永是千乘人。
另有傳說董永西漢時出生在東臺市西溪鎮(zhèn)的董家舍。少年喪母,與父親董公相依為命。稍長,下田勞動,贍養(yǎng)父親。因家貧經(jīng)常幫人做工謀生。農(nóng)活忙時,他常用小車推著多病的父親到田頭樹蔭下,邊做農(nóng)活邊照應董公。后來,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貧困,無錢安葬父親,于是就到西溪鎮(zhèn)上大財主曹長者家賣身為奴,得錢葬父。
董永孝賢被列入漢“二十四孝”之一,廣為傳頌。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董襲:三國時期吳國名將,記載于《三國志·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據(jù)《三國志·董襲傳》載“長八尺,武力過人”。
董庭蘭:董庭蘭(約695年—約765年),隴西(今甘肅省)人,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善吹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縣)古樂器篳篥和彈奏七弦琴。當時琴界盛行沈家聲和祝家聲,他向鳳州參軍陳懷古學得了這兩家的聲調,并把其技長的《胡笳》曲整理為琴譜。幾十年之后,姜宣演奏的琴曲《小胡笳》,被稱為:“哀笳慢指董家本”(元稹:《小胡笳引》)。這時董庭蘭的名聲和影響,已經(jīng)超過并取代了沈、祝兩家。
董平:董平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雙槍將,河東上黨郡人氏。他原是東平府兵馬都監(jiān),后被宋江用計生擒,遂歸順梁山。梁山大聚義時,一百零八將之一,排第十五位,上應天立星,擔任馬軍五虎將。因常打頭陣,又稱董一撞。征四寇時屢立戰(zhàn)功。征方臘時戰(zhàn)死于獨松關,追封忠武郎。一直撞董平
宋江三十六贊中贊董平:昔樊將軍,鴻門直撞。斗酒肉肩,其言甚壯。
董芳:董平之子,董芳乃是《水滸傳》中雙槍將董平之子。本是獅子山的山大王,曾經(jīng)大戰(zhàn)張國祥,岳飛大戰(zhàn)愛華山時,董芳阻攔金兀術逃兵,后成為岳飛手下一員大將。
董先:(?-公元115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從屬南宋時代岳飛軍,任踏白軍統(tǒng)制。身長九尺,面如鍋底,兩道黃眉直豎,頦下生一部血染紅須,頭戴鑌鐵盔,身穿烏油鎧,坐下的是一匹點子青鬃馬,手拿著一柄虎頭月牙鏟。
原在九宮山為盜,手下四名兄弟:陶進,賈俊,王信,王義,召集了五千多人馬,占住九宮山,打家劫舍。后以功除正任承宣使,先后任鄂州御前諸軍統(tǒng)制、侍衛(wèi)親軍步軍統(tǒng)制等職,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 )病逝。秦檜很賞識董先之才。
2011年挖掘出一塊墓碑,殘片上寫有“邑千八百戶食實封陸佰戶董公墓”、“荊湖南北襄陽府路制置司”、“大名府兵馬”、“收復襄鄧”等字樣。專家推測,墓主人應是宋代岳飛手下大將董先。
董來扶: 董來扶是第四野戰(zhàn)軍特種兵縱隊戰(zhàn)車團1連“102”號坦克駕駛員。裝甲兵部隊第一位“全國戰(zhàn)斗英雄”。在遼沈戰(zhàn)役和平津戰(zhàn)役中各立大功一次。他是我軍坦克部隊技術最熟練,立功最多的“功臣號”坦克駕駛員。出席了我國首次戰(zhàn)斗英雄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遼沈戰(zhàn)役勝利結束后,董來扶駕駛的坦克因戰(zhàn)功卓著被東北野戰(zhàn)軍特種兵部隊授予“功臣號”榮譽稱號。
· 各支始祖
董仲舒、董伯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其裔有一支于宋淳佑間遷鄞,再遷慈溪。傳至五十二世董伯莊,永樂間人贅鄞城西北隅芳嘉橋為始遷祖。是為四明儒林董氏始祖。
董元山、董伯清、董仲綱:西漢董仲舒七世孫董元山徙家溧陽;三十五世董伯清別居邑之前川;董伯清之子董仲綱入贅舊縣基本氏。是為江蘇溧陽舊縣董氏始祖。
董德卿、董 寧:唐朝時期衢州龍游立德鄉(xiāng)人,四世孫董舜祖,唐乾寧年間官嵊縣令,退隱邑之龜溪石壁,董舜祖之孫董寧,后梁乾化間再遷新昌雪溪。是為浙江紹興董氏始祖。
董賦:唐文宗執(zhí)政事情官御史中丞,世居龍游立德鄉(xiāng)。其子董桂,始徙奉化連溪。是為大董董氏始祖。
董成:原籍金陵。唐朝末期流落至滇,仕南詔為布燮,后裔先后轉徙劍川、景東、云龍、洱源、云縣等地。是為大理史城董氏始祖。
董元、董 達:原籍山東,唐咸通間遷居東陽安坑。董元九世孫董榮在北宋乾興中徙蕭山,二十四世董達,元至元間遷居浦陽東溪。是為浦陽董氏始祖。
董繼鳴、董宗良:南宋時遷金華鐵嶺頭。小宗始祖;董宗良,繼鳴十四世孫,明清之交后徙湖海塘下董宅。是為西睦董氏始祖。
董官一、董其昌、董傳策、董宜陽:元初居華亭竹岡。明董其昌、董傳策、董宜陽皆出此族。是為華亭董氏始祖。
董廷圭:明洪武初自石首遷居華容鼎壹鄉(xiāng)。是為華容董氏始祖。
董勝一:明代自江西遷湖北大冶宋皇堡。是為湖北大冶董氏始祖。
董佚名:明萬歷年間自鄞縣西十三橋遷鎮(zhèn)海鷂鶯灣。是為浙江鎮(zhèn)海鷂鶯灣董氏始祖。
遷徙傳播
據(jù)史料所載董姓的發(fā)源地在山東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東平原縣一帶三個地方。
秦漢時,董姓在今山西、甘肅、河北、河南較為集中。
另外,陜西,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浙江余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杞縣、信陽、靈寶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董姓族譜
后在不斷的繁衍過程中,甘肅、山東兩地董姓發(fā)展成當?shù)赝濉?/p>
這一時期,據(jù)史書所載的董姓族人繁衍遷徙情況有:出自晉國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孫董翳被封為翟王,都高奴(今陜西延安市城東延河東岸),后其子孫又遷居隴西(今甘肅臨洮);西漢董仲舒為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其曾孫由廣川遷至隴西,后人又遷往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百姓四處流散,大舉遷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蘇、湖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均有董姓遷徙而來者。
隋唐時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時期,唐代的《元和姓纂》記載董氏有四個郡望:即隴西、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河東、范陽(今河北涿州)。此外還有濟陰(今山東曹縣)。唐末,固始(今屬河南)董氏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福建、廣東又有董姓遷居者。
又唐代固始(今屬河南)人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及王潮、王審知入閩時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軍隊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遷,浙江余杭一帶此時出現(xiàn)董姓族人。從清康熙年間開始,董氏有族人陸續(xù)移居臺灣,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qū),董姓這一時期可謂遍布海內(nèi)外了。董姓以河北、山東、山西、云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為集中。
字輩排行
· 湖北
湖北仙桃(沔陽)董氏字輩:得(德)思天才水、伏金廷宗木、正上一元亨、乾履泰益萃、臨觀澤復咸、恒豫同晉升。(系江西樂安流坑洙派)
湖北黃安(紅安)董氏字輩:“士為其基賢良紹德”。(董必武家族)
湖北黃岡浠水董氏字輩:“……方卜鳳來明盛瑞道發(fā)乾元以光新……”
湖北咸寧咸安水董氏字輩:“……忠顯同發(fā)煥祚興師……”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輩:“世德大宜昌”。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輩:“永治中萬代國回朝憶念祖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輩:“文德天成宗永興啟昌盛”。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輩:“國福家大昌元發(fā)際光長定興時茂顯康永慶紅良”。
湖北洪湖董氏字輩:“士希逢時本”。
湖北陽新董氏字輩:“天子應長綿正學承家順……”
湖北天門董家塔董氏字輩:“正大光明秀啟仁文”。
湖北天門北董家嘴董氏字輩:“重大先業(yè)世秉忠良佑賢輔德觀國之光”。
湖北黃陂董氏字輩:“守誠立志洪才廣聚榮華富貴永繼書香進秀賢良”。
湖北監(jiān)利董氏字輩:“梗繼用君應世作之正大光明化成有方(舜)蕙高楊漢佐思長詩書行慶篤厚兆祥聯(lián)宗旺發(fā)家聲丕彰”。
湖北董氏一支字輩:“重微理全成才重召鴻茂職”。
湖北宜昌董氏一支字輩:“照明家國本永發(fā)昌大長傳宗先文德繼世必呈祥”。
· 浙江
浙江嵊縣董氏字輩:
派字:“啟復宗成正開元繼述純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賢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橋梓松柏桐烜煌煥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嵊州董氏字輩:
派字:“啟復宗成正開元繼述純傳先敦孝友永世守賢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橋梓松柏桐烜煌煥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溫州董氏字輩:“元士秉上光希文大乃崇”。
浙江樂清芙蓉堂董氏字輩:“……德孔孟真圣賢……”
· 貴州
貴州赫章董氏字輩:“萬騰士如朝文顯貴登廷”。
貴州銅仁董氏字輩:“明代新文光先正萬世朝祖中孝全永直長久留方遠懷化堂上奇根元”。
貴州董氏一支字輩:“文正世孝維白茫行手”。
貴州董氏一支字輩:“南方旬世玉天茂重沼斯文枝有作懷光定登治安銓復宏宜宣居配維申鎮(zhèn)善述昌林琮相叢新”。
· 江蘇
江蘇贛榆董氏字輩:“國家恒建作毓淑自鴻興有為廣盛大承緒曰□安長華夏培兆俊信義廉明揚博愛曉先澤述上步其強”。
江蘇鹽城董氏字輩:“仁得立正安道恒常智”。
江蘇連云港贛榆董氏字輩:“[國]玉[家]開[恒]繼[建]作裕[毓入文]淑智[自志]鴻[洪]興有為廣盛大承緒曰長安華夏培兆俊信義廉明揚博愛曉先澤述上步其強”。
江蘇徐州董一支氏字輩:“德文慶作振”。
江蘇徐州豐縣歡口董氏鬷夷堂字輩:“寬厚存心、中正立志、詩書繼世、孝友傳家”。
江蘇泰州董氏字輩:“立志金寶玉吉祥如意兆”。
江蘇揚州高郵八橋董家莊字輩:“文王成朝殿德興耀先庭”。
· 天津
天津薊州董氏字輩:“廣德連彥文作春建”。
天津寶坻八門董氏字輩:“自儀毓如維其志”。
天津寶坻三十家董氏字輩:“廷伯彥文子”
· 湖南
湖南常德董氏字輩:“應元文仲永、伯大勝興希、啟世宗國治、方正習學成、明道賢良舉、佑爾少時昌”。
湖南湘西里耶董氏字輩:“國宗祖朝順文元啟太平萬邦吉昌永家和世代興”。
· 河北
河北景州董氏字輩:“天兆文耀允維萬世永昌元興貴立賢”。
河北景縣董周莊董氏字輩:“維萬世永昌”。
河北藁城南董鎮(zhèn)大章村董氏字輩:“文士守敬武尉秉承祖肇中山榮發(fā)元廷風云際會景胤繁隆職列將相位及公卿臺各垂勛青史標名流芳百代華表可宗”。
河北邢臺董氏字輩:“魁一玉三五榮德可延沛”。
河北青縣董氏字輩:“葆勛蔚田玉”。
河北董家村董氏字輩:“振洪勝風現(xiàn)國甲……”
河北豐潤董氏字輩:“漢春長(滄)玉國金(子)”。
· 黑龍江
黑龍江董氏一支字輩:“廣文長德思太”。
· 山東
山東聊城董氏字輩:“……丕懷玉兆孝”。
山東泰安董氏字輩:“兆瑞慶升廷文明呈光華”。
山東臨沂董氏一支字輩:“儒進(兆)鳳(占)玉勤西家書衍慶國”。
山東臨沂董氏一支字輩:“子玉守新言世系慶化繼志保倫常”。
山東董氏一支字輩:“輝元錫連世傳”。
山東泰山新泰董氏字輩:“志玉仲和士兆懷”。
山東榮成董氏字輩:“佩世傳久照先勇”。
山東曹縣董氏字輩:“鴻(效風)玉傳付記”。
山東沾化董氏字輩:“……茂志祥鳳玉金……”
山東新泰董氏字輩:“佐泗培永志玉仲和仕兆慎秀其倡茂懷明慶安祥”。
山東棗莊董氏字輩:“用庶隆際修自大學鵬由志鳴金鼎業(yè)文興倫燦周復鴻榮光宗仁遠蕃衍承慶升長毓秀顯貴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國泰斯宇環(huán)俊英芳昆傳厚德先逸和順征”。
山東菏澤董氏字輩:“.......文明克世坤志..”。
山東齊河董氏一支字輩:“秉曰元繼廣昭憲慶永長修德忠厚遠福祿積善堂”。
山東齊河祝阿鎮(zhèn)董氏字輩:“懷德有玉慶寶善福永長”。
山東膠南董氏字輩:“慎良安全成方賢正大光名宗盛昌”。
山東濟南董氏一支字輩:“家京樹生重茂先寶貴送于亮”。
山東濟南董氏一支字輩:“大夢玉林泗光慶電延臺為有全家好平金安上來”。
山東濟南商河董氏字輩:“吉全興守學振文傳憲延禮德繼世長淑仁意程月綠竹遠幼榮”。
山東淄博董氏字輩:“如登云漢桂蘭同木(茂?)”。
山東章丘水寨鎮(zhèn)董氏字輩:“……已而繼家聲恒光先仁續(xù)”。
山東章丘普集鎮(zhèn)上皋村董氏字輩:“……成士連、光紹鴻旭、家道開昌。”
山東濟寧董氏字輩:“邦照其德興龍吉慶祥”。
山東即墨董氏字輩:“心熙慎良子嗣將昌(安全正方)”。
山東寧陽董氏字輩:“世玉衍傳先廣尚”。
山東泰安董氏字輩:“世兆傳成章如道選培光”。
山東高唐董氏字輩:“文志洪樹良玉耀(躍)天”。
山東棗莊滕州董氏字輩:“大毓觀端學紹隆慶佑昌”。
山東棗莊董氏字輩:“志明金頂業(yè)文興倫參周”。
山東商河董氏字輩:“樹傳孟作法其青佩世昌”。
山東德州董家寺董氏字輩:“玉丕成加京樹生重茂堅”。
山東德州董氏字輩:“登文懷照開志少樹偉而成佳”。
山東日照董氏字輩:“懷家書延慶國本盡賢”。
山東濰坊臨朐九山董氏字輩:“少孝奎金萬興振海”。
山東滕陽董氏新排字輩:“文士守敬武尉秉誠祖肇中山榮發(fā)元廷風(文)云(作)際(士)會(昌)景(慶月)胤(玉)繁(計長)隆(廣)職(克兆)立(治)將(安)相(長)貴其公卿臺閣永存歷志標名千秋傳芳華表可宗紀延先德宏偉振興”。
山東騰縣、山東北薄梁董氏字輩:“作毓觀端學紹慶佑昌”。
山東微山北薄梁村董氏字輩:“樹毓觀端學紹龍慶佑昌繩礽昭福萌克肇繼敦祥守道貽豐謨承家述顯良啟綿惟厚德致敬懋熙揚”。
山東蓬萊灣子口大橋董家董氏字輩:“文尚承元玉志兆景維吉長春嘉樹秀鍾鼎載華彝”。
山東威海董氏字輩:“敦厚以崇禮文章可立身本支百世遠正常萬古新”。
山東單縣董氏字輩:“逢盛世吉太平成先德保祥慶”。
· 河南
河南固始董氏字輩:“正大朝庭如德義明”。
河南焦作武陟謝旗營鎮(zhèn)蒯村董氏字輩:“深(厚)燔(燦熔)克大……曾王元玉連銘清榮煥廣”。
河南永城薛湖鎮(zhèn)董莊村董氏字輩:“敬發(fā)先勝訓恒存重要新□□□□□祖德培聽仁”。
河南南陽鄧州龍堰鄉(xiāng)(白落鄉(xiāng))李營村董氏字輩:“國守思鳳瑞自克文向德三堂齡延宏法漢朝增芳澤仁義志信立緒先林清華秀生敏新晉欽育潔萬世傳”。
河南柘城董氏字輩:“詩林傳世澤忠孝振家聲仁義道長遠克昌在守成”。
河南濮陽董氏一支字輩(始祖于明永樂四年自山西洪洞遷居濮陽縣蘇家樓,明中期遷居五星鄉(xiāng)草坡后,繼而遷居吉家村、王助,五星集等地):
守、林、金、開、志, 應、孝、學、華、清;
宗、廣、克、法、樂, 敬、宏、明、世、興;
文、承、啟、先、訓, 修、德、任、自、彰;
榮、澤、功、繼、遠, 蘭、芳、長、存、香。
河南濮陽范縣董氏字輩:“道永如天存新志士加典”。
河南新鄉(xiāng)封丘王村董莊董氏字輩:“均廷先美志”。
河南信陽潢川董氏字輩:“道遠冀全長林術良德昌文學慶顯陽賢是立家邦”。
河南商丘董氏字輩:“敬法先圣訓恒存忠孝心”。
河南南陽臥龍區(qū)董營字輩:一啟明光遠萬世祖德長家傳勤儉讓............
· 遼寧
遼寧董氏一支字輩:“德清朝國政文克連明世天恩錫福長”。
遼寧本溪董氏字輩:“品利洪庭世長學正茂春”。
遼寧本溪桓仁董氏字輩:“芳悅清仁”。
遼寧鞍山海城董氏字輩:“國玉世維萬福立長春”。
遼寧大連金縣大孤山董氏字輩:“大寶萬學國文生繼廣”。
遼寧大連市旅順口區(qū)江西街道董家村董氏輩分氏這樣的:年、長、振、志、文、學、連、紹、武、英、明。
遼寧清原董氏字輩:“慶守殿德利”。
遼寧鞍山岫巖石廟子村董氏字輩:“德清朝國政文克連明世”。 遼寧蓋州董氏字輩:文、世、廷、裔、啟、承、傳、國、永、連、毓、秀、鴻、恩、慶、克、昌、家、聲、長、丕、振、德、懋、錫、榮、光。
遼寧沈陽董氏字輩:春忠成保國,君臣有義方。顯耀聲名振,永遠慶安詳。
山東宛城、遼寧凌源四合當鎮(zhèn)小湯溝村董氏字輩:“文學聯(lián)國桂振守世景天”。
· 福建
福建福州董氏字輩:“一家承須行是敬德”。
福建連城董氏一支字輩:“德永祖榮尚元崇文木大其水國家世盛肇啟書興志誠昭憲業(yè)績穎昌瑞寧聰健毓圣登強”。
· 安徽
安徽董氏一支字輩:“其發(fā)本邦安業(yè)克勤余香”。
安徽蚌埠懷遠前董村董氏字輩:“車馬立然儒士學金文懷玉繼明長久”。
安徽蕭縣董氏字輩:“正宜祥克永明道福開昌詩書鴻經(jīng)濟忠孝譽文章”。
安徽涇縣夏滸董氏字輩:“一本天亮,傳承祖光,思明大學,明世其昌”。
安徽定遠董氏字輩:“四開學永正長青”。
安徽太湖董彎董氏字輩:“師繼以善長發(fā)其強”。
安徽界首市邴集鄉(xiāng)大董莊:“學瑞連西金玉滿堂紅”。
安徽界首市邴集鄉(xiāng)董寨行政村:“吉學金會慶”。
安徽利辛縣張村鎮(zhèn)董營村董氏字輩:“建春振廷月昌紹際”。(該村以前是阜陽管轄現(xiàn)在劃為亳州管轄。
安徽靈璧馮廟鎮(zhèn)董氏一支字輩:“振 尚兆夫丙祥 書法化允良 明道修正誼 世水永恒昌”
安徽泗縣萇圩村小董莊:“....振兆立澤洪.....”
安徽無為董氏一支字輩:“長兆先訓維德科明”。
安徽無為董氏一支字輩:“生成有大本勤學必廣前傳家興事業(yè)積德游人羨”。
安徽安慶董氏字輩:“必文為延嗣重柏有萬春洪烈傳廣承顯祖德光明學玉經(jīng)邦澤曾高桓國材景云自天開”。
安徽淮北董氏字輩:“萬化景運宏昌履端啟發(fā)德義信敬澄誼明道訓守先圣良玉碧青軍振民豐金龍升晨”。
安徽濉溪縣四鋪鄉(xiāng)董氏字輩:“光明俊秀福壽恒昌傳家寶善”。
安徽馬鞍山當涂董氏字輩:“正國玉家本明金(君)譜兆財”。
· 四川
四川遂寧董氏字輩:“帝學孔思孟世代富興隆”。
四川董氏一支字輩:“道德乾坤達文成國諸光”。
四川董氏一支字輩:“文之聯(lián)元學言承先向賢光祖召顯仁天”。
四川董氏一支字輩:“大道尊天子,忠心志太平”
· 重慶
重慶巫溪董氏一支字輩:“必壽永昌興”
重慶彭水、墊江、合川董氏一支:“永延世澤長”。
· 陜西
陜西董氏一支字輩:“國正生大道明興福遠昌”。
· 江西
江西董氏一支字輩:“德顯修邦蘭□枝茂桂蕊飄香”。
· 廣西
廣西玉林容縣董氏字輩:“漢啟祖德文明永紹基”。
· 其他
臥虎堂董氏字輩:“文作士昌月玉吉廣”。
三策堂董氏字輩:“欽明思康泰晴水躍家邦”。
姓氏圖騰
高書東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