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凡是有利可圖之物品,皆有炒作的空間。如果一個東西“炒”不起來,不代表這個東西不能“炒”,而是傻子還不夠多,因此我們需要培養更多的傻子。——尼古拉斯·老李一位土豪老板朋友曾跟老李說,要用當時黃金的“克價”來換老李手上一瓶2005年的新會梅江陳
凡是有利可圖之物品,皆有炒作的空間。如果一個東西“炒”不起來,不代表這個東西不能“炒”,而是傻子還不夠多,因此我們需要培養更多的傻子。
——尼古拉斯·老李
一位土豪老板朋友曾跟老李說,要用當時黃金的“克價”來換老李手上一瓶2005年的新會梅江陳皮(大概一罐子有400克左右)。
當時的老李遲疑了一下想著如果賣掉了,可能一輩子就換不回來,但不賣呢,老李還做不到視錢財如糞土啊,應該咋辦?
在回復他給我半天的考慮時間后不久,土豪朋友便電話我說已經在朋友那里購買了一斤裝的XX堂30年陳皮,從發來的圖片看出,這款陳皮的包裝十分精美,素雅的玻璃瓶里靜靜地躺著沉睡了“30年”的新會陳皮。
從他開心的神情上,老李看到他久違的如獲至寶的喜悅。于是,我摸著良心說了一句:“恭喜,恭喜!”然后默默地收好了那個準備拿去換“黃金”的陳皮罐子。
老李手上沒能換成“金子”的2005年新會陳皮
話說這個“XX堂”呢,是一個新會當地比較有規模的陳皮品牌,雖然家喻戶曉,但也受盡新會人的冷落(具體原因老李就不說了,說多了會挨板子)。
但也沒關系,大品牌就是大品牌,該賺的錢一分錢也不含糊,因此連土豪朋友這種不懂陳皮的人,也愿意花錢買開心。
為什么土豪朋友要說買老陳皮呢?說來話長,要從新會的“陳皮文化節”說起。
從N年前開始,新會就開始大力舉辦“陳皮文化節”,其目的當然是推動新會的陳皮文化宣傳,也順帶把新會陳皮的價格向前推了一大步。老李沒參加過這些活動,但從新聞和朋友圈上都能看見每年的新會陳皮拍賣會上,在拍賣臺上的玻璃罩中宣稱價值上百萬元的“陳皮皇”,其成交的價格讓人驚艷之余,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在每年的各種陳皮活動中,空氣里彌漫著的除了陳皮的醇香味還有熾熱的商業炒作氣息。而上文說的土豪朋友,就是其中一位感受到這份氣息的人。
畢竟,萬物皆可“炒”。
得知各種炒作陳皮消息的朋友們也會向老李發問:新會陳皮的價格是否虛高了?是不是商家炒作是不是推手?誰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呢?而囤貨的經銷商,往往又擔當著陳皮鑒別行家的角色,那么裁判和運動員都是他們,這樣何以自律?
老李本期內容就說說,一個借文化搭臺蓬勃發展的產業背后,有哪些暗涌和投資套路吧。
新會陳皮價格:一路漲、漲、漲!
一個地區以一個農產品孕育出文化底蘊,“新會陳皮”就是一例。
自宋朝在新會的崖山滅亡后,新會陳皮馳名了南北。有著600多年種植歷史的新會柑和新會陳皮文化,因為諸多歷史的原因一度沉寂多年,直到2000年后才漸漸被興起,并快速崛起形成了一條產業鏈,養活了不少新會陳皮產業鏈條上的人們。
老李記得幾年前到過的農博會,在一個新會陳皮的專場看見人頭攢動,因為馬上就有一場別開生面的老皮拍賣了。而最引人注目臺上寫著“陳皮皇”的一團“黑物”,宣稱價值上百萬元。
臺上莊嚴肅穆,臺下竊竊細語。
“上百萬?鬼買啊?”一位臺下吃瓜的大叔托了托眼鏡,扶了扶松垮的皮帶,端詳了一番“陳皮皇”后跟隔壁的老伴說。
“你說是一百年就是一百年,真假誰鑒別?”另外幾位吃瓜大叔大媽也議論陳皮行情,“我地新會人,以前吃陳皮是用來煲湯煮菜,現在這么貴,鬼有人舍得買來煲湯咩?”
老李隨即跟大叔們一起吃瓜,并解析了:“這個陳皮皇啊,肯定不是拿來煲湯的啦,它是拿來炒 的!”
聽完老李的解析,吃瓜大叔大媽們的眼睛瞪得更大了,異口同聲說:“新會陳皮除了煲湯,還可以炒著吃?”
老李翻看最近十年的媒體報道,不難發現在新會回城鎮的“環城”產區,從2009年鮮果價格是1.5-2元/斤,到了2011年已達4元/斤左右,一直到2019年的鮮果繼續上漲,8元到10元一斤鮮柑比比皆是,繼而帶動新會陳皮的價格全面上漲。
近年來,新會陳皮產業不斷取得高質量發展,產量、產值、品牌價值等逐年攀升。2019年新會陳皮(柑)茶產量近1萬噸,產值達32億元,新會陳皮全產業產值達85億元,全區新會柑種植面積約10萬畝,新會柑茶品牌價值高達126億元。
談“廣西柑”色變:“新會柑”與“攪局者”
很多人在網上問老李:新會這么大,哪里出產的新會柑品質最好啊?
按照傳統說法,以會城鎮“環城”至茶坑村的凌云塔(ni子塔)可望及的地區,都是定義上的新會柑傳統產區。
老李在年少時曾有幸登過凌云塔,放眼望去是一大片的柑田產地連綿數十里。但近年來,由于新會城市的基建和發展擴張,耕地已經減少很多。
從2010到2020年間,新會柑的種植區已紛紛往西遷到雙水或或者南移到古井等,讓雙水、大澤、古井、崖南等鎮街成為新會柑的“新產區”。
那么這些產區的新會柑,歷年來都流向何處?
每年的10月開始,新會本地人們都有買柑自曬陳皮的習慣,加上珠三角周邊城市和外地客商的長期購入囤貨以及本土陳皮企業的收購等等,每年的新會柑流向是“有跡可循”的。
然而,市面上,特別是電商平臺上源源不斷的各種年份“新會陳皮”又從何而來?而且動輒10年20年的老皮更是越賣越多,究竟有什么玄妙之處?
實際上,新會茶枝柑(大紅柑)雖為新會原產,但廣西、福建、四川、云南等等也有種植,價錢相比新會地區更是便宜非常多。
業內人士說,移植到廣西等地的新會制作出來的陳皮,雖然外觀上跟新會陳皮很像(99.99%的相似度),但味道上就與新會本地的有很大不同。
老李也曾經在新會某水果批發市場購入數十斤廣西柑(大概1元一斤)自己陳化,再對比真正的新會陳皮,新會皮是越久越清香,而廣西皮出來的陳皮卻是越陳越苦。
摻假與否,只能靠商家的“自律自覺”
無奈的是,新會柑的價格數倍于高于廣西柑,也導致了“新會陳皮”價格高于“廣西陳皮”,于是摻假與不摻假,是成了很多商家的自律問題了。
有經營陳皮的業內人士告訴老李,如今市面上從種植到銷售“一條龍”的經銷商極少,基本都是要從別人手里收購回來再賣出去,每過一道手,都是一道風險。
而新會產的新會陳皮價格向來高企,一般消費者以普通果皮也評估新會柑皮,會有難以接受的“反差感”,因此這樣的行情倒是給了“守信”的商家帶來極大的生存威脅。
以新會當地某些大品牌為例,特別是占據了市場頭部的銷量,卻直接從外地采購外地皮到新會陳化,那么對本地柑農的生存也是一種極大的威脅,自然也讓本地柑農不得不加入到“售假”的行列。
其實早在2007年,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準并公告新會柑和新會陳皮這兩個產品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定通過了省地方標準《地理標志產品新會柑》和《地理標志產品新會陳皮》。
當時業內人士一致樂觀地認為,這意味著以后凡是用低價購入的外地柑制做的陳皮將不能冠以“新會”二字,一經發現將依法查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將是“新會陳皮”的“護身符”。
但可惜的是,時間過去了13年了,“假新會皮”如何鑒定、識別并且如何維權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
“炒陳皮”不賺錢?因為私人收藏陳皮不具備流通屬性!
“從2010年開始,民間收藏新會陳皮的人多了許多,特別是來自中山、佛山、東莞等地的老板們,都喜歡自己過來摘,很多人甚至雇了小貨車來新會買上千斤柑,現場剝皮拉走。”在新會東甲經營多年果園的老陳告訴老李。
目前新會環城產區的很多柑場果園,都會有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別說給我介紹新客戶了,就算舊客戶想要多一些,我也答應不了。”老陳說,因為產區的產量是恒定的,當你買得越多,價格反而越貴。
為什么這些人會越買越多呢?老陳認為,很多人有“炒皮”的想法,所以不少人大量買入,想著等著將來升值賺錢。
其實早在2006年開始,新會陳皮產業就開始被資本關注,特別是以“普洱熱”為契機,大量炒作普洱資本流入新會陳皮的行業,也使得普洱茶商也加入到收藏者行列。
后來,收藏隊伍越來越大,從原有的珠三角地區擴大到北京、上海等,而一些果農也轉變為中間商,到處收購新會柑再請工人剝皮,賣給各地客商。
老李一直說,從購買新會青柑開始投資,到成為陳皮需要“三年”甚至更多時間,而再到賣得起好價錢的第六年,這樣“長周期”讓投資風險倍增。
若是直接投資成品新會陳皮,長期以來充斥市場的外地柑假冒新會柑的現象難以杜絕,濕倉做舊等手法,也非一般人能鑒別,而且只有隨著年份增加,非新會產陳皮才會逐漸從品質上區別開來,那時發現假陳皮,已經為時已晚。
這里還有更大的問題,就是你收藏的陳皮順利熬過了5年并且是真貨,但是否具備“流通屬性” 也是最關鍵的一環。很多人在收陳皮之前并沒有考慮“轉手”的問題,即你買的陳皮再陳化數年后,誰買你的呢?
如果一個投資標的物沒有流通的屬性,那么對你而言是寶物,對市場來說就是廢物,而新會陳皮正好就是這樣的商品。
很多人也許不信老李說的,那么很簡單做一個假設——當你扛著一袋子10年陳皮到商家的門店問別人要不要收時,你大概率會被當做是“收賣佬”從而被攆走!
作者:《新會陳皮調研手記 》李嘉圖,資深媒體人,新會陳皮收藏愛好以及研究,可私信或留言交流。如對老李收藏的新會陳皮感興趣,可私信或者留言交流。
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