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們禮贊戰“疫”工程建設“速度”,更期待后續安置工作有“溫度”。如何對待這些從“疫”線歸來的援建者,主要差距在于決策者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在于他們是否有“善待貢獻者”的意識。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易艷剛昨日,一份加蓋公章的隔離費用收據在網絡上
我們禮贊戰“疫”工程建設“速度”,更期待后續安置工作有“溫度”。如何對待這些從“疫”線歸來的援建者,主要差距在于決策者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在于他們是否有“善待貢獻者”的意識。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易艷剛
昨日,一份加蓋公章的隔離費用收據在網絡上引發爭議:湖北浠水縣2名武漢火神山醫院援建工作者返鄉,被安排在當地一家賓館集中隔離,鎮政府通過勞務公司按150元/天的標準收取了4200元集中隔離費。
火神山醫院從方案設計到建成交付僅用10天時間,被贊譽為“中國速度”。這一基建奇跡背后,是7000多名建設者不分晝夜趕工和辛勞付出。新冠肺炎患者得到妥善收治,軍功章應該有這些建設者一份。
厘清這一事實,就能明白為何一張收據會掀起輿論波瀾。誠然,每人2100元的費用并非由援建者自付,但從輿論反應來看,這筆錢到底應該由建筑勞務公司支付,還是由當地政府承擔,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10天,火神山醫院是這樣建成的。
最新疫情通報數據顯示,截至6日24時,浠水縣累計確診病例303例。據說按有關政策,確診病例的隔離費由政府承擔,開支較大。但是,這些開支本就是防控疫情的必要支出,并不構成“不管”火神山醫院援建工作者隔離事宜的正當理由。
檢索媒體報道,武漢江夏區烏龍泉街靈山村此前在安置雷神山醫院建設者方面,做得就非常妥帖:有些建設者會被安置在酒店集中隔離,由醫護人員定期檢查;經專業檢查沒有感染癥狀者可根據個人意愿回家隔離;他們可以按300元/天的標準領取隔離補償金;村委會還會安排專人給居家隔離的建設者家里送菜,并要求他們測量體溫并上報。
▲選自《工人日報:建完雷神山、火神山后,這些農民工的隔離日子……》
對比可以看出,差距不在于當地要花多少錢——讓無癥狀的援建者居家隔離,或許比強制在酒店集中隔離成本更低。主要差距,其實在于決策者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在于他們是否有“善待貢獻者”的智慧與意識。
社交媒體上,有網友善意地分析認為,當地收費、開收據或許是財務制度有要求,也有網友認為當地會按某種程序退費。那么,這張收據背后是否真有“隱情”?鑒于當前輿情已損傷地方形象,當地最好盡快予以回應。
我們禮贊戰“疫”工程建設“速度”,更期待相關工作有“溫度”;那些為“速度”做出貢獻的人,在后續安置中理應感受到“溫度”。如果應對失當,讓貢獻者心里添堵,以后各種危急時刻的緊急社會動員,難度可能會大很多。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馬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