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老李在一次體檢中通過頭顱MRA檢查診斷素有“不定時炸彈”之稱的顱內動脈瘤,醫生的解釋當時讓他覺得沒有什么事,但后來一想又覺得有些不對勁。為什么會得顱內動脈瘤?顱內動脈瘤是多種異常因素作用局部血管所致的顱內動脈壁的瘤樣突起,它是常見的腦血管病
老李在一次體檢中通過頭顱MRA檢查診斷素有“不定時炸彈”之稱的顱內動脈瘤,醫生的解釋當時讓他覺得沒有什么事,但后來一想又覺得有些不對勁。
為什么會得顱內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是多種異常因素作用局部血管所致的顱內動脈壁的瘤樣突起, 它是常見的腦血管病之一,從社區MRA篩查結果來看,中國總人口發病率約為3%-8%,這個比例非常高,在世界上中國排名非常高。因此老李在體檢中偶然發現顱內動脈瘤,并不為奇。老李想,我為什么就有這個毛病,其它人就沒有呢?
顱內動脈瘤的原因有哪些?其實不外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因素。腦動脈管壁的厚度為身體其他部位同管徑動脈的2/3,周圍缺乏組織支持,但承受的血流量大,尤其在動脈分叉部;管壁中層缺少彈力纖維,平滑肌較少,同時也有血流動力學方面的原因。后天因素則是可控的,最重要的是動脈硬化,導致動脈硬化的因素均是動脈瘤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吸煙、高脂血癥、肥胖等,這些是可以控制的。其它如感染和創傷則是極少的情況。
老李有點坦然了,不去糾結自己為什么會發病這件事,其實自己做好“動脈硬化”危險因素的管理就可以了。
顱內動脈瘤的最大風險是什么?有什么癥狀?
老李也清楚顱內動脈瘤并不是一種腫瘤,沒有腦瘤那樣可怕,但這個毛病是小毛病嗎?它的最大風險是什么呢?
顱內動脈瘤,其實絕大部分是靜息狀態的,在其一生中都不會發生破裂,也無癥狀,人們稱其為未破裂動脈瘤。其最嚴重的情況是動脈瘤破裂,破裂出血的年發生率約9/10萬人。但其一旦破裂,會導致高致死率或高致殘率的災難性后果,致死率及致殘率高達30%-45%%和50%。
顱內動脈瘤破裂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或腦出血,僅次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及高血壓腦病;它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見病因,約占非創傷性SAH的80%。因此它又是小毛病,又不是小毛病。如果科學管理它就是小毛病,不破裂或者在破裂之前成功去除;如果沒有科學管理,出現破裂情況,同時手術不及時或發生并發癥就是大毛病。
因此對于未破裂顱內動脈瘤,我們需要做的有兩件事:其一預測其破裂風險;其二阻止其破裂。它的破裂風險可以預測嗎?
顱內動脈瘤的破裂風險可以預測嗎?
答案是肯定的。老李想我現在好好的,可我的這個動脈瘤會破裂嗎?破裂風險有多大呢?這種風險可以預測嗎?破裂風險是可以預測的,也是不可能完全準確的預測的。對于未來的經濟形勢判斷,對于新冠肺炎的傳播發展形勢,我們人類的預測從未中斷過,從未完全吻合,但很多預測也是可以依賴的。
目前一般認為顱內動脈瘤的破裂風險有這樣幾個方面:遺傳(種族),有無高血壓,既往有無蛛網膜下腔出血,年齡、動脈瘤大小、動脈瘤位置(側壁/分叉?前循環/后循環?),這幾個參數可以有一個大致的框架;但后來人們發現有動脈瘤的形態學特征與破裂風險相關,另外動脈瘤壁的強化特點,動脈瘤的血流動力學特點也與破裂風險相關。
傳統檢查方法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得到準確的形態學信息,而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可以從強化程度評估動脈瘤壁炎癥反應的活躍程度,而計算流體力學分析主要描述動脈瘤血流動力學特點。
老李想如果破裂風險小,我自然會選擇觀察,注意好生活方式的調整;但如果是中高風險那就要權衡動脈瘤的自然破裂風險與手術風險的高低。如果要采取手術,這個手術的風險有多大呢?
顱內動脈瘤應該如何治療?
對于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的手術應該比較慎重,權衡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身體狀態(基礎疾病)、預期壽命,破裂風險,手術風險。手術有風險?是的,對于顱內動脈瘤的手術是有一定風險的。我們先看看動脈瘤手術有哪幾種?
顱內動脈瘤有兩種手術方式,開顱或介入栓塞。開顱手術創傷較大,并發癥較高,但復發率較低;而介入方式屬微創手術,并發癥較低,但復發率相對較高。2016年ISAT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年,介入組致死致殘率顯著低于開顱夾閉組,主要原因是介入組操作相關并發癥較低(開顱組19%,介入組8%);介入治療的復發率較開顱夾閉高,當然這些并發癥發生率與醫生是相關的,隨著技術的進步,其安全性是逐步提高的。其實兩種手術方式,各有利弊,各有千秋,具體選擇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與術者經驗而定。因此手術選擇應該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再做決定。
未破裂的動脈瘤需要手術嗎?偶然發現未破裂動脈瘤,咋辦?
老李想這種通過手術一勞永逸的想法很好,但卻有一定風險,而且不一定能一次性徹底解決問題。面對偶然發現未破裂動脈瘤,正確面對的方式是什么?
未破裂的顱內動脈瘤并不一定需要手術。因為顱內動脈瘤存在自然風險與手術風險,需要比較才能決定,對于偶然發現的未破裂動脈瘤,首先要做的事應該是評估動脈瘤的破裂風險,也就是動脈瘤的破裂風險評估。如果風險中或高,要與醫生、家人一起討論手術的風險,再作決定。
顱內動脈瘤如果接受隨訪觀察,那應該注意些什么?
1、防止血壓升高因素,高血壓是重要動脈瘤破裂危險因子之一,對于高血壓病人應當控制好血壓。
2、對于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應當防治本病,注意調整血糖血脂等,保護好血管。
3、另一個就是要注意隨訪觀察,在近期采用CTA或MRA密切觀察動脈瘤的大小和形態變化,如穩定則可將隨訪時間由每半年一次轉至每1-2年一次。
4、同時在生活中注意以下動脈瘤破裂的誘因:焦慮、緊張、激動、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分娩、體力勞動、性生活等等。
老李這一下明白了,顱內動脈瘤偶然發現其實很常見,自己并不用特別擔心。確定破裂風險是首要的事情,如果選擇隨訪觀察,生活中要注意很多細節,其實這些細節是督促自己更健康地生活,定期復查不能忘。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