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實現南極冰蓋自動氣象站觀測業務化運行,將進一步推進全球氣象預報業務。”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運行辦公室副主任王毅說。
南極大陸以大風、極寒聞名,最低氣溫可達-89.2℃,風速可達100米/秒,自然環境極為惡劣。長期、連續的常規氣象觀測,可以有效增強我國極地天氣氣候監測預報能力,對提高極地天氣預報和氣候變化評估準確度、保障科學考察、保護極地環境意義重大。
此前,中國南極考察隊曾在中山站至昆侖站沿線設立多個自動氣象站,其中泰山站氣象站建于2012年12月24日,昆侖站氣象站建于2017年1月6日。科考的觀測數據均傳輸至國家極地科學數據中心。
采用同一型號的自動氣象站,為何一個“轉正”用了5年,另一個卻要9年?曾參加南極泰山站和昆侖站氣象站建設的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丁明虎介紹,兩者就好比在拉薩和珠峰建氣象站——“實習期”更長的泰山站氣象站,是在海拔2626米處先打好了基礎,經受住了長期低溫的考驗,從而使得位于海拔4093米“冰蓋之巔”的昆侖站氣象站才能在5年內一道順利“轉正”。
低溫是影響南極大陸建設自動氣象站的關鍵。自1996年起,中國氣象局高位部署、逐步推動南極冰蓋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建設。在觀測技術上,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極地氣象科研團隊從2010年開始研發超低溫電池、風速儀、能源控制模塊等多種設備,并多次派出考察隊員前往南極進行超低溫觀測野外試驗,最終自主研發出新一代超低溫自動氣象站。我國也因此于2018年成為繼澳大利亞、美國之后,第三個有能力在南極超低溫地區開展連續自動氣象觀測的國家。
“實習期”以來,兩站數據質量穩定,數據到報率分別超過99.58%和99.73%以上。“這一指標超過國家基本氣象站業務運行要求。”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運行管理處副處長楊曉武表示。
陳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