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日前,互金整治領導小組和網貸整治領導小組聯合召開的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座談會。此次會議明確了監管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工作原則,引得市場格外關注。
此次工作座談會,再一次給予網貸行業以希望,同時會議也明確指出了“良性退出、轉型為主”的基本基調。
對于廣大投資人,面對即將轉型和退出的平臺,如何最大限度實現自身合法權益?
對于監管,各項制度設計及應對措施,能否實現行業風險出清,維護各地經濟金融和社會政治穩定?
對于又一次的走到十字路口的廣大平臺,是堅守備案還是轉型、退出?
1.此次會議意義重大,并將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此次會議雖然為工作座談會,但「中央各有關部門和部分省市負責同志出席會議」,并「認真傳達了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再歷次網貸風險專項整治會議上,鮮有如此高的規格待遇。
其次,本次會議的報道機構為“金融時報”,其于1987年5月1日創刊,由鄧小平同志題寫報頭,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聯合創辦的一張全國性、綜合性經濟類報紙,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目前“金融時報社”是中國人民銀行直屬司局級事業單位。
此后,多家主流媒體紛紛于第一時間進行跟進報道,且報道內容與原文高度一致。這也從側面印證“金融時報”的報道其實是充當了一種“官媒通報”的功能。
這也意味著該篇報道的價值及其對未來網貸監管工作的深遠影響。
2. 監管下階段工作重點:引導絕大多數平臺退出和風險出清
報道通過“總分式結構”進行行文,先總論,然后分而論之述之。
第一段的“總論”中便指出「會議明確,下一階段,要將穩妥有序化解存量風險、多措并舉支持和推動機構良性退出或平穩轉型作為重點」,明確了監管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就是要推動網貸機構的退出或轉型。
此外在其他3個“分論”中又有2處明確提出「引導絕大多數機構通過主動清盤、停業退出或轉型發展等方式實現風險出清」及「2019年第三季度整治工作將繼續嚴格落實降機構數量、降行業規模、降涉及人數的“三降”要求」。
尤其提出“引導絕大多數機構”這一數據行表述,也意味著僅有少部分平臺能達到監管和市場的要求,繼續以網貸的形式運營。
這也基本符合此前的市場預期。
3. 將引導部分符合條件的機構轉型網絡小貸、消金公司
對于“引導絕大多數機構”未來將將怎么走,此次會議也明確提出:
少數符合條件的機構進行改制轉型
「對于少數在資本金和專業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備條件的機構,允許并鼓勵其申請改制為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一方面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本身需要較高的門檻,能達到要求的平臺數量相對較少。
如消費金融公司除自身3億元的實繳資本外,還要求其主要出資人為金融機構時,須最近1年年末總資產不低于600億和近2年連續盈利等;為非金融機構時,須最近1年營業收入不低于300億元和資產負債率不高于70%等。
另一方面,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自身流量及杠杠率較網貸平臺相對較低,致使平臺主動改制的積極性不大。
剩余大部分平臺仍將被清退
就平臺自身和市場預期而言,能納入監管試點及改制轉型的平臺均為少數,大部分平臺的會主動清盤和停業的方式退出。
同時會議指出「行業風險仍處于高位,行業重大風險隱患不容低估」,為此,「全國已成立400多個風險處置專班,加大對高風險機構的管控力度」。
就行業現狀而言,經過監管長期工作及市場發展,行業出清已取得重大進展,部分存在嚴重問題的平臺已遭市場淘汰。目前在運營的707家(原文數據)平臺中,存在集資**或自融等惡意風險的平臺很有可能僅為少數,未來良性退出或稱為行業風險出清的主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會議在引導機構轉型的時,并未提及此前“175號文”中“助貸機構或為持牌資產管理機構導流”等表述,或許監管對助貸機構也持一定的謹慎態度。
4.再次強調“金融信息中介”定位
「“三查”過程中發現,平臺機構普遍偏離了“金融信息中介”定位,不同程度存在信用轉換性質的活動。」
所謂信用轉換,可以商業銀行舉例,銀行以其信用替代了借款人的信用,存款人相信銀行的償債能力,無需擔心其存款接收方的信用問題,即銀行扮演信用中介的角色。強調網貸平臺的信息中介非信用中介屬性,指明當前出借者盲目相信平臺的背景實力,以為“大平臺=資金安全”的錯誤屬性。未能細致的考察平臺資產的真實性,從而面臨風險。信息中介僅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交易的撮合者,即使網貸信息中介平臺關閉或轉型了,出借人與借款人之間的債權債務依然存在,借款人依然需要依據借款合同,給出借人還本付息,而信用中介是需要承擔信用風險。P2P平臺雖然被定性為信息中介,但并不能提供所有的金融信息中介服務,只是網絡借貸關系的信息中介。P2P平臺即要明確P2P網絡借貸信息中介的定性,也要明確P2P的業務范圍,強化信息披露建設,做好金融服務的角色。
5.“三查”工作仍將持續進行
截止到6月底,已完成對430家網貸機構的合規檢查,邊查邊整,即查即改。而目前在運營平臺有707家,還有一少半的平臺未完成合規檢查。另外,「由于機構數量多、存量規模大、產品和業務復雜,一些省市完成“三查”還需要一段時間。」監管也許有這樣的考量,待機構數量多,情況復雜的地區完成“三查”之后,匯總出核查遇到的問題和經驗教訓,為其他地區提供可行性指導方案,因而延后“三查”工作節點。
「對于已完成“三查”的地區,進行“回頭看”。」重新梳理、重新檢查,防止平臺新增“不合規業務”。這么看來,之所以備案再次延期,與多數地區沒有完成平臺的“三查”有關。
6.“老賴”名單入征信系統
惡意逃廢債問題,已經成為行業的重度風險隱患,有可能危及金融發展和社會穩定,監管對“老賴”的打擊在逐步加強。據網貸天眼了解,央行征信系統要上報逃廢債名單時面臨一些問題,包括法律協議,公布標準的統一,對平臺上報信息的準確性的考量等。先前,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曾兩次在其網站披露惡意逃廢債行為人名單,共涉及31家機構、12萬名以上惡意逃廢債行為人,這對惡意逃廢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此次會議中提到互金整治小組曾先后將兩批失信借款人和失聯跑路高管人員信息納入征信系統和“信用中國”系統,說明當前征信系統上報程序已經打通,后續工作的開展將會更快。這對“老賴”人群的失信懲戒將起到強震懾警示的作用,借款人將不再敢抱有“網貸不上征信”的僥幸心理,重新審視信用風險,考量失信成本,提升信用意識,遵守金融契約精神,主動承擔還款責任。對于行業的良性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7.數據實時接入平臺超半數,穿透式監管已建立良好基礎
根據原文中介紹「為加強對網貸機構的動態監測和穿透式監管,有關部門建設了實時數據接入系統,實現網貸機構產品信息、債權信息、交易流水等明細數據全量、實時接入。自今年4月啟動接入工作以來,目前已有468家完成接入。」根據該會議的數據,當前在運營網貸機構為707家,有468家機構已經接入了實時數據介入系統,而市場普遍預期最終剩下的機構要遠遠低于468家。由此可知,當前監管層已經可以實時掌握半數以上在運營平臺的實時數據。而對于未來能夠“幸存”的少部分平臺,可能該系統已經達到了“全覆蓋”。
如此一來,監管層就能在較長時期內觀察所有樣本平臺的數據,總結經驗。同時這也為將來搭建起基于大數據的監管科技,更加精確的掌握對接平臺的運營狀況打下了良好基礎。由于實時數據對接系統所覆蓋的信息字段已經非常全面,可以大大提升平臺數據造假的難度。同時,在監管科技方面,也非常有想象空間,在網貸行業的共債風險、流動性壓力等等都可以掌握非常精確的數據。
除此以外,行業中此前比較難以獲得、難以監管的數據可能也會更容易獲得和計算,比如此前監管要求,同一借款人在不同網貸機構的借款,個人不得超過100萬,企業不得超過500萬。那么在所有機構實時數據接入完畢之后,該數據就很容易可以計算出來。
8.備案試點方案真實性被印證 首次提出“合規保證金”
文中提到「有關部門在擬定的監管試點方案中,對網貸行業風險準備金、風險補償金、合規保證金、股東資質等提出了明確要求,以提升網貸平臺緩釋風險、保護投資者的能力。」首先,可以證明,此前流出的備案試點方案,確實是有關部門所擬定,該方案可代表監管層對于網貸行業風險治理與試點的整體思路。從本次會議報道來看,大概率未來還會沿用風險準備金、風險補償金、注冊資本金的要求。但是,本次相比備案試點方案,多出了一個合規保證金,該保證金并未在此前的試點方案中提及,有可能備案試點方案后續又新增了新的進展。
9.“監管”代替“備案” 第四季度部分平臺有望開啟試點
文中有兩次提到“試點”:第一次是「2019年四季度,在合規檢查、接入系統、數據核驗等工作基本完成的基礎上,將逐一對在線運營機構進行分類管理,多措并舉化解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按照“成熟一家、納入一家”的原則,將整改基本合格機構納入監管試點。」第二次是「有關部門在擬定的監管試點方案中,對網貸行業風險準備金、風險補償金、合規保證金、股東資質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但是,本次的會議報道從未出現“備案試點”,取而代之的說法是“監管試點”。字眼的改變,其實也自有其合理性。我們前文中有分析,監管層對網貸的定義仍然是“信息中介”,僅僅是認可其撮合的是金融業務。此外,會議上在通報“三查”的結果時,也有提及大部分平臺存在“信用轉換”的現象,這是監管層不愿見的。官方的“備案”,具有極大的背書作用,更加會引導出借人以機構的信用為依據進行判斷,而不是以實際借款人的情況為依據進行判斷,這就與監管的初衷相悖。所以,此次會議上,新引入監管試點的概念,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出借人的誤解與盲目。
顯然的,本次會議最為重磅的消息,當屬本次會議給出的明確時間點,第四季度有望出現第一批納入監管試點平臺。根據前文分析,當前部分地區由于機構相對集中,檢查任務艱巨,還未全量完成,這可能是拉慢整體試點進度的一大原因,而本次監管又一次明確了試點工作的計劃,無疑使試點的落地又前進了一大步。
張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