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天的主題是教育。
中國人向來舍得在子女的教育上花錢,如“學習改變命運”、“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大多數家長和孩子頭上的緊箍咒。
5月8日,QuestMobile發布了《低幼紅利崛起洞察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3月,中國0-6歲兒童家長月活用戶數量已經接近2.7億,這部分人去線上消費能力、消費意愿顯著高于整體網民。
而在日常消費中,教育占比位列前三,占比達12.9%,顯著超過住房、出行、娛樂等。由此可見,無論什么時候,教育都在國民心中占據重要地位。
報告還顯示,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素質教育十分看重,認為孩子的德智體美勞要全面發展。而一組公開數據則是從側面印證了這一現象:2018年中國學生出國學習和回國服務規模雙增長,這進一步說明了中國家長對高品質、素質化、國際化教育需求的提升。
家長教育理念的變化直接影響了教育市場,在K12飽和、在線教育機構頻繁暴雷的背景下,泛游學與營地教育悄然登場。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共成長,泛游學與營地教育成新藍海
2019年4月,新東方聯合艾瑞發布《2019泛游學與營地教育白皮書》紙質版報告,從行業學術研究角度與行業實踐角度,第一次提出泛游學與營地教育的概念,同時呼吁各機構聯合,共同推動行業發展。
新東方如同“招商引資”的行為引人好奇,泛游學與營地教育這是碗什么飯?它可比K12、幼兒英語等還美味?
一直以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都是市場發展鐵律。縱觀泛游學與營地教育行業,可以發現,“基礎”與“上層”的發展,可以說是又快又好,這也是為何新東方會專門推出行業報告,呼吁眾機構開墾這塊土地。
在“基礎”層次:國民愈加殷實的“腰包”引發消費升級
一方面,中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數據顯示,2018年國民生產總值超9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增長7.8%。收入的增長直接導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提升,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與上一年相比增長6.8%,而居民豐厚的腰包,是推動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
另一方面,消費升級仍在持續,居民生活變化不斷。2018年中國恩格爾系數為28.4%,下降0.9%,國民服務型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比重提升至49.5%,消費結構的不斷改變說明居民對質的追求正不斷提高,對精神生活質量的提升和成長性教育投資關注加深。
在“上層”角度:國家出臺諸多政策為行業保駕護航
從2013年開始,就不斷有相關政策推出,2016年國家旅游局公布首批“中國研學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通知”,行業才真正被政策引爆。到2019年,有關泛游學與營地教育行業的政策法規已有一定數目,全新教育方式被國家肯定,行業規范正在不斷完善。
在其他方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中國學前教育在園幼兒有4656.4萬人,K12教育階段在校人員1.74億人,大學本科、專科在校人數2831萬人,而每年還有約1600萬6歲人口步入小學一年級的教室。這說明中國教育人口基數依舊龐大,加上家長用戶年齡結構變遷帶動的教育觀念變化,中國教育市場將持續火熱,而作為素質教育中的全新板塊,泛游學與營地教育未來市場可觀。
玫瑰雖美,奈何取之不易
綜上,泛游學與營地教育將是教育行業下一個戰場,新東方的“招商引資”舉動也就有了合理解釋。然而,機遇與挑戰向來是并行的,泛游學與營地教育市場前景好,但各企業也不能掉以輕心,行業仍有諸多問題存在。
在行業集中度方面,頭部優勢教育機構(僅針對泛游學與營地教育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僅有1%-2%,營收規模在千萬級以下的中小型機構占據了行業大部分比例。過于分散的行業格局說明市場的資源整合度過低,這與龐大的市場挖掘空間形成鮮明對比,行業距離真正起飛仍有不少距離。
而市場格局的散亂還影響了資本的進入,少了“資本”這一強大助力,行業發展將更加緩慢。從2012年開始,行業內的融資事件多集中于天使輪、A輪,雖然后續不斷有政策推出,行業投融資事件增多,但與教育、旅游等其他領域相比,泛游學與營地教育行業仍舊偏冷門。
不僅如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行業都將持續“冷門”,這主要是由于泛游學與營地教育行業的“教育+旅游+地產”屬性,使得行業投入成本高、業務鏈條長、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十分突出。
而商人的天性讓他們更喜歡回報周期短、成本投入低的行業,現階段的泛游學與營地教育行業顯然不夠“討喜”。并且,由于行業“教育+旅游+地產”的這一綜合屬性過強,直接導致市場內跨行業產品過多,這從側面展現了行業激烈的競爭局面。
如去哪兒、童游等旅游平臺推出的“旅游+教育”產品,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科研機構推出的“小而美”產品,甚至連房地產企業都有介入,比如萬科就通過推出相應產品來提升自身社區價值。
另外,在用戶方面,整體認知程度偏低,產品的普及率也不夠高。據《2019泛游學與營地教育白皮書》,現階段國內用戶對泛游學與營地教育產品了解淺顯,認知程度與參與經驗呈正相關。
也即是說,只有參與過相關產品的用戶才對此有所了解,這與素質教育中的其他項目相比,普及率相當低下。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目前企業的獲客率水平低下,那么為了盈利,企業必定會在產品宣傳、營銷等方面投入大量成本,這對現階段行業內的企業來說,是個十分沉重的負擔。
而行業存在的問題不止以上幾點,還有諸如課程創新度低、產品質量良莠不齊、行業安全隱患高等問題。雖然都不是大問題,但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這些問題不解決好,即使泛游學與營地教育市場前景廣闊,企業們也難獲利潤。
以產品質量問題舉例,由于目前行業沒有明確規范,很多研學產品都有著“濫竽充數”的嫌疑。在有關“你是如何看待研學旅行”的知乎某一高贊回答中,答主講述了他的一次研學旅行經歷:
在學校舉行的研學兩日游中,總共花費七百多,但大部分錢沒有花在活動本身,而是食宿費、交通費。整個過程體驗并不好,大家疲于趕路,至于拓展視野、豐富知識這些目的,過于“形式主義”,基本都是看一眼就走。并且大家還不能不去,將活動與學分掛鉤,不想去也得去。
諸如此類,數不勝數,行業問題重重。
總結
不管怎么說,泛游學與營地教育都是一碗“好飯”,只不過企業們想要“吃好”、“吃飽”,沒有那么簡單。
對于企業來說,當務之急就是打造質量過硬的個性化產品服務。這主要是因為隨著行業發展,行業的教育本質將愈加凸顯,這時候以質取勝的競爭局勢將成為主流。畢竟,用戶對產品質量、個性的需求與日俱增。
其次,企業也要加緊對資源的整合。資源整合的重要性不比前述產品質量低,于公企業加快資源整合能推動行業整體發展,于私資源的整合有利于企業今后在市場占據領先地位。因此,企業應加快推動地產、旅游、交通、保險等方面與教育的結合,利用整合效應推動行業發展。
最后,企業可以對海外市場多加利用,通過吸引國外學生來國內游學,推動行業國際化發展進程。這么做的最主要原因是國外的泛游學與營地教育已經發展成熟,用戶在此方面的消費習慣已經形成,相應的服務體系、產品構建也比國內成熟很多,通過發展海外市場,企業能彌補自身不足。
無論如何,泛游學與營地教育將是教育行業全新藍海。據前瞻經濟學人數據,2018年國內研學旅行人數達到400萬人次,市場規模達到125億元,人均消費達到3117元/次。而根據執惠數據,行業中目前超過80%的用戶屬于3-16歲人群,結合前述背景條件,這一繼K12、幼兒英語等細分領域之后的全新市場,未來可期!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曠創投網
劉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