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 | 韓志鵬
2013年10月,已經35歲的前媒體人黃繼新參加了《非誠勿擾》,在個人介紹片,他自稱是中國互聯網專業性最強的知識社區的聯合創始人。后來經網友證實,這家社區正是知乎。
15分鐘的播出時長,黃繼新沒能牽手成功,卻帶來了“知乎”的百度搜索指數增長。
當時正值知乎宣布開放注冊,平臺需要用戶涌入,黃繼新的操作神似當年為推廣QQ而偽裝成女網友聊天的馬化騰。但八年時間過去,知乎早已不再借此“土法”拉攏用戶,其平臺價值已是一塊金字招牌。
2019年4月,在吸引上千人參與的新知青年大會上,周源告訴世人,知乎已經是一家大社區,未來要推動商業、用戶、內容的交互與提升,構建特色社區生態。
但對當下的知乎而言,“特色社區生態”談何容易。
“知乎變味”,這是用戶近年來最直觀的感受,而這背后,則是知乎不斷擴張的必然問題,也是知乎社區治理與商業化“左右手”互搏的呈現結果,更是知乎前進路上逃不開的命題。
左手:“靠譜”社區
2018年10月的一個深夜,馬化騰“現身”知乎發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的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深夜發問一出,網友、大V、媒體紛至沓來,知乎被再次引爆。
時間回到7年前,2012年5月,馬化騰在知乎上留下第一個問題:下一個十年,互聯網升級的大致方向在哪里?
賬號注冊8年留下2大問題,“不太活躍”的馬化騰也足以點燃知乎。
作為知乎內測時的首批用戶,馬化騰之后還有李開復、王小川等企業家,Keso、馬伯庸等文化名人,郭磊、Maggie等垂直領域專業人士,他們豐富的從業經歷足以形成專業見地。
專業人士回答專業問題,知乎大V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從業經驗和寫作能力,在創作前進行充分準備,創作時加以嚴密的邏輯復盤,如此這般,大V才稱得上專業。
物以稀為貴,專業人才從來都是鳳毛麟角,知乎也不例外。
2014年,知乎“數據分析大神”蘇莉安調研了351萬知乎用戶,其中粉絲超千人的用戶占比萬分之九,粉絲上萬的則只有萬分之二,而零關注、零提問、零回答的“三零用戶”超過200萬人,占比59.65%。
數據背后,反映出知乎大V的含金量著實高于其它內容平臺,但也同樣證明,少量頭部用戶為近60%的“學習者”生產內容,知乎是一款圍繞頂層設計的精英社區。
在這個精英社區中,學習型用戶更渴望自我改變。艾媒數據顯示,知乎上本科學歷的用戶占比64.5%,月收入5k以上的用戶占比近50%。
因此,這群用戶對內容專業度要求更高,他們對專業創作者更為尊重,社區管理意識更為突出,發言的理性程度也高于其它內容平臺。
在這樣的用戶和創作者之上,知乎一度形成健康的“內循環”,大V生產專業內容讓用戶補齊短板,用戶再通過點贊感謝、理性指正等方式給創作者以正向反饋,激勵大V不斷提高內容專業度。
可見,大V與用戶良性互動,早期知乎的金字招牌就是“靠譜”。但“靠譜”的小圈子易實現,“靠譜”的大社區難做到。
知乎作為一款內容產品,用戶增長是逃不開的話題,它是連接社區關系和商業變現的重要命脈。同時,知乎在2012年便獲得A輪融資,到目前已累計公布7輪融資,資本自然對知乎的增長指標有更高要求。
因此,“束之高閣”的知乎必然要放低身段,招攬更多“顧客”。
2013年3月,知乎開放注冊,不到一年其用戶數同比增長9倍之多。到2019年1月,知乎注冊用戶達2.2億,同比增長約57.14%。
用戶數據好看了,知乎“靠譜”招牌掛不住了。給普通用戶“開口子”,知乎想要更多學習型用戶,但隨著產品推廣的深入,下沉市場被知乎開拓,涌入其中的用戶自然也“魚龍混雜”。
這種現象背后,是知乎的“二八法則”在起作用。曾經,知乎要圍繞20%的創作者打造精英社區,但隨著業績指標、產品變現等壓力到來,知乎發現必須撬動80%的用戶才有前景。
于是,知乎內容開始“摻水”,娛樂八卦話題不斷增加,甚至還綻放出知乎大V童瑤“編故事詐捐”的人性惡之花,“靠譜”社區開始出現負面效應,知乎社區已經“變味”。
“靠譜”社區開始不靠譜,知乎不會坐視不管。
2015年,知乎將首頁時間流改版為算法推薦,實現內容分發“千人千面”,知乎會給喜愛八卦的用戶一片自留地,通過用戶分層來消減負向的社區體驗。
同時,知乎單個問題的回答排序也有復雜的算法機制,其不僅依據內容的點贊量,還會根據答主在相關領域的參與度、獲贊量等綜合指標得來加以排序。
此外,為了維系知乎社區的優良傳統,其打造出類似螞蟻信用分的鹽值系統,用戶通過生產優質內容、友好交流、評定不良用戶等社區建設行為來形成分數,從而獲得社區權益及物質回報。
可見,借助技術與制度,知乎要找回當年的精英社區,重拾“靠譜社區”的招牌。
用戶增長與社區體驗下降的正相關,是每家內容平臺逃不開的命題。在這之上,知乎很難放下“精英社區”的身段,增長指標與社區環境的兩相博弈在知乎上尤為突出。
這層博弈之下,知乎“靠譜社區”的抉擇還有一層變現難題。
右手:商業變現
知乎變味了,大V們感受最為明顯。
2017年年中,知乎粉絲過萬的惡魔奶爸發了一條朋友圈,號稱今日頭條已簽下300多位知乎大V,而知乎質量會每況愈下。彼時,頭條系的悟空問答剛剛起步。
“300大V事件”后,知乎粉絲數過200萬、專欄粉絲超過25萬的頂級作者張佳瑋點評到:知乎能很好的激發火焰,但在保護和留下火焰方面,知乎并不算很好。
所謂“沒有保護和留下火焰”,正是大V在知乎的成就感越來越低。
2015年開始不少知乎大V表示“被限流”了。知乎12萬粉絲的作者“情何以甚”做過一個實驗,他將同一文章發布在微博、公眾號和知乎上。一小時后,公眾號500閱讀27贊,微博10評論25贊,知乎只有2個贊。
知乎官方多次對“限流”說法予以否認,但正如張佳瑋所言,知乎鼓勵新生用戶創作以保持內容社區的活躍性,再加上如前所述的算法推薦機制,大V們自然會感覺被限流。
發出的回答沒人看,有人看的回答多是鍵盤俠,知乎大V難有當年的創作熱情,出走是必然結果。
知乎大V開始流失,但有更大的錢景等待他們。
喜歡講故事的知乎大V兔撕雞在2015年創辦專欄“故事販賣機”,截至目前有15萬粉絲,但隨著兔撕雞的工作重心轉移,專欄流量下滑嚴重,兔撕雞多次聯系知乎運營希望獲得平臺支持,但溝通并不順利。
之后,微博問答運營與兔撕雞溝通,鼓勵他向MCN轉型。現在,兔撕雞正籌備建立一家聚合KOL的經紀機構。
像兔撕雞、紐約老李校長這類大V,他們在知乎建立粉絲群體,業已成名后帶著IP效應轉投其他平臺,進而邁開內容營銷與粉絲變現的步伐。
最終,在知乎成名的大V開始在微博、公眾號賺錢,收益與知乎無關。
對內容平臺而言,創作者借社區田地成為大V,但如果平臺未能實現最佳的物質激勵方式,大V最終選擇出逃,內容生產力有所下降,營銷變現力也會相應受損。
當年的微博正是如此,具備粉絲變現能力的網紅與品牌直接合作,借微博流量開起“自家買賣”,收益卻很難進到微博的腰包,直到近年來微博與MCN機構合作,情況才有所緩解。
當然,這之中也有例外,采取算法機制實現興趣分發的今日頭條則“錢景光明”,堅持去中心化的頭條通過內容本身聚合用戶,廣告主看重的是平臺帶來的粉絲,而非單個創作者。
微博和今日頭條,它們或許代表著內容平臺營銷能力的兩大路徑,但這對知乎或許都不適用。
頂著“靠譜社區”的光環,知乎不能大肆簽約MCN來做流量傾斜,更不能使平臺的廣告泛濫,它要有自己的營銷路徑。
目前,知乎廣告以信息流廣告和展示廣告為主,推廣產品包括相親網站、教育機構等。同時,在知乎日報還有專門的“這就是廣告”專欄,通過講故事與說歷史等形式宣傳品牌,首支英特爾廣告便在兩周內收獲100萬閱讀。
知乎社區有鮮明的精英屬性,即使做營銷變現,知乎也不能簡單粗暴,而要通過優質內容進行品牌宣傳。據《中國企業家》報道,知乎目前的廣告收益占比90%。
具有知乎特色的營銷動作多了起來,但“靠譜”恐怕就難以實現。
內容社區要實現營銷變現,內容本身的“理中客”會最先受損,這也是平臺獲取高額收益所付出的必要代價。
一旦知乎走向營銷平臺,快速放大商業化能力,用戶很難找到真實有用的內容,知乎“靠譜社區”的招牌站不住腳,用戶自然留不住,平臺營銷能力也勢必下降。
可見,外界認為知乎是家“慢”公司,這背后反映出知乎在“靠譜”社區基因和營銷能力放大之間的兩相博弈,更是知乎在商業變現和保證社區粘性中尋找平衡點的過程。
誠然,知乎已經通過Live、私家課和讀書會等形式建立起完整的知識付費體系,但到去年6月600萬的付費人次也反映出一個事實,知識付費還難成規模,知乎還得繼續探索變現道路。
互搏
用戶心中的知乎是什么?
在用戶心中,知乎帶有知識社區的底色,其發出的聲音要足夠客觀中立理性,用戶因為知乎的專業內容更加信賴知乎,也對社區環境有著更嚴格的要求,這樣的知乎社區在用戶眼中仿佛是與商業化絕緣的。
曾經,“靠譜”社區是知乎有別于其他互聯網平臺的閃光點,但如今由此帶來的商業博弈也是知乎所苦惱的。
用戶增長與社區環境的博弈,商業營銷與社區定位的博弈,知乎要做的,正是在用戶、社區和商業化尋找動態平衡。
在用戶端,產品不斷下沉以實現流量增長,借助線上關注、線下鹽Club維系用戶關系,這是知乎實現商業化的基底所在,但用戶增多也自然會影響社區體驗。
在社區端,“靠譜”是知乎的核心定位,是其維系用戶與創作者的關鍵所在,但要持續保持“靠譜”就勢必要減少內容營銷,這就是給知乎這類內容社區開出的一道大難題。
在商業化層面,知乎擁有穩定用戶數和優質創作者,嘗試內容營銷并不困難,但影響的是其社區定位,進而使用戶流失,商業化能力也會進入瓶頸。
用戶流失是每家內容社區發展時的通病,不過大多數平臺通過持續尋找流量洼地、做深用戶關系或者猛燒錢投放等形式,都能將用戶留在平臺乃至實現用戶增長。
但這套邏輯在知乎面前行不通。
一旦知乎“靠譜”社區的招牌被打破,這是對企業深層基因的破壞,用戶流失問題將很難挽回,但要回歸社區定位,知乎便很難在商業化維度高歌猛進,當產品進入生命周期的拐點,變現將愈發艱難。
對整個行業而言,知乎的變現困境是一種通病,內容社區想通過營銷大肆擴張商業化能力,用戶留存和社區氛圍都勢必會被削弱,反之亦然。
因此,眾多內容平臺都在不斷實現社區品牌和商業變現的有機統一,但二者關系更像是囚徒困境,一方增長帶來另一方下滑,每家平臺都在把握社區環境與商業化的動態平衡點,這同樣需要行業玩家長時間的財力人力投入。
因此,要在“靠譜”與“賺錢”之間互搏以找到最大公約數,這將是知乎乃至所有內容社區的一次漫長旅程。
IT老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