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2018年私募基金大事回顧
2018年對整個私募行業來說可謂是風起云涌的一年。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人民幣貶值、部分行業出口難度加大,對國內資本市場的影響非常明顯。再者,我國宏觀經濟整體下行,整個資本市場都略顯艱難。雖然A股市場本年表現不佳,但是在邁向國際化的路上腳步依然穩定有力。在三次被明晟公司拒絕后,2017年6月,中國“入摩”終于成功,隨后一年,A股再次成功“入富”,這是中國市場國際化的里程碑事件。外資私募進軍中國的步伐也逐步加快,紛紛摩拳擦掌加速布局中國市場,洋私募的到來對國內本土私募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私募行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嚴格的行業規范,18年監管政策頻頻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落地,執法力度和密度持續增加,堪稱史上“最嚴監管年”,私募行業瘋狂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隨之而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更加明顯。
一、 宏觀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私募業績慘淡
8年初金融去杠桿、債券市場遭遇302號文伊始,嚴監管儼然成為了2018年金融市場的主旋律,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未來幾年的主要任務。同年3月,中美貿易摩擦開始,6月A股出現近千股跌停,10月再度重演,三大指數暴跌,上證指數跌到2449點;債券市場18年可謂是“冰火”兩重天,首先在“嚴監管、緊信用、寬貨幣”金融政策導致流動性邊際放寬,帶動信用債持續走高,帶來一波牛市,但是又由于資管新規落地,信用違約事件增多,從年初海航集團的流動性危機,到盾安集團出現的債券兌付風險,大型民營企業經營及流動性風險顯露,市場急轉而下,10年國債和國開收益率分別較年初下行60bp和110bp左右,與利率債、國債與國開債市場明顯分化;大宗商品市場波動劇烈,延續17年暴漲暴跌的行情,不同板塊出現分化,同時18年開啟了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元年,新上4個期貨品種,三個期貨品種國際化。
在政府加強監管,中美貿易戰持久發酵,以及金融市場社會情緒普遍悲觀的前提下,私募行業整體業績也是一片慘淡,4000余只產品清算,清盤數量創五年新高。受股市大盤的持續走低影響,私募股票策略產品跌損嚴重 ,百億級股票策略私募基金全線告破,與之相反,CTA策略逆流而上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一、 四大行、外資進軍私募,行業競爭加劇
盡管2018年私募業績不景氣,在政策鼓勵支持下,四大行作為一股生力軍發力債轉股業務進軍私募行業,同時外資私募也加緊在中國的布局。
自6月底銀保監會《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管理辦法(試行)》發布以來,為響應政府號召:允許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可以設立附屬機構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實施債轉股,四大國有銀行先后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并在中基協備案。截至目前,中銀資產基金和建信金投基金管理(天津)分別備案一只產品,農銀資本和工銀金融資產投資分別備案五只產品。
同時,外資私募進軍中國市場的步伐也明顯加快。至2018年底,已有16家外資私募持有基金管理人牌照,18年共備案20只產品,包括瑞銀、富達、英仕曼、惠理、貝萊德、橋水、元勝等知名機構,其中中國市場內在潛力和資管進一步開放是吸引外資私募的主要原因。
此外,除國有大行外,各類商業銀行也有望獲得私募牌照,以往銀行需要由私募機構發行管理的模式將會被打破,未來的私募業是更加開放、充分市場化的。
當然,百花齊放的私募行業也意味著競爭愈來愈激烈,優勝劣汰的局面更加明顯,不管是管理模式、投資理念、投資策略,內資機構都與外資私募存在一定差距,通過國內外充分溝通合作,有利于提高整個市場資產管理水平,促進國內投資環境的規范、健康成長。
一、 新規、新政頻頻發布,協會監管從嚴
自2014年2月7日中基協正式開始辦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和私募基金產品備案以來,私募基金迎來了井噴式的增長,但也伴隨著大量的違法違規行為,其中非法集資、攜款跑路的事件屢見不鮮。幾年來,中基協在探索中前行,不斷完善監管體系,18年之前主要實行適度監管。而18年更加嚴格的金融監管也對中基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中期爆發了阜興系事件,自此協會監管、自律自查等一系列措施如火如荼地展開。
首先,提高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準入門檻。嚴格落實申請機構的高管資格、經營條件、從業人員、關聯方等審核標準,并且暫停其他類私募基金注冊,以防范虛假出資、股權代持、多層嵌套、重復登記、關聯沖突等不合規問題。
其次,規范私募基金產品備案要求。針對私募產品中募集未完成就申請備案、虛設投資單元等亂象,中基協從總體性要求、私募基金范圍、涉及特殊風險的備案要求、產品命名等方面細化、完善監管體系。
最后,踐行協會監管與地方監管并行、行業自律與機構自查并存的監管政策。充分發揮地方工商登記限制不合規機構注冊作用;鼓勵律師事務所在出具法律意見書時積極發現問題、切實履行盡職盡責的義務;強調私募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加強自律自查,比如建立健全AMBERS系統、發布自律新政、開展兩批私募限期自查等。
此外,“一行三會”于4月27號正式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業務的指導意見》,在產品分類、多層嵌套、剛性兌付、杠桿、合格投資人、資金池、資產組合這七個方面對規范私募資管業務產生了深遠影響。當然,《指導意見》也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底,給與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資管新規的實施標志著一行三會統一監管的大資管時代正式來臨。
18年中基協一系列文件出臺以來,強監管已成常態化。監管措施脫虛入實,短期內會引發私募行業震蕩,但從長遠來看,此舉措對于保障投資者權益、整頓私募行業、維護投資市場秩序都具有歷史性意義。
二、私募基金產品概況
2.1私募發行概況
據通聯數據統計,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全年共發行私募產品22333只(含全市場備案及未備案產品),發行量較去年同比下降近四成。
基金業協會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已備案私募基金74642只,較2017年末在管私募基金數量增加8224只,同比增長12.38%;管理基金規模12.78萬億元,較2017年末增加1.68萬億元,同比增長15.12%;私募基金管理人員工總人數24.57萬人,較2017年末增加7422人,同比增長3.12%。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產品2018年成立17779只(含清算產品),同比2017年減少33.55%,為最大年度減幅。
2.2私募基金產品分析
2.2.1私募基金發行渠道分析
截止2018年底,私募自主發行仍是主流,占比最高,主要得益于兩方面:一、自主發行最靈活,幾乎沒有投資限制,而且可以根據客戶喜好、管理人投資風格在風控和投資上進行個性化設置;二自主發行降本增效,既減少了通道費又倒逼私募公司提升管理水平、步入規范化發展空間。自2015年起,私募即開始了以自主發行為主流的時代。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截至2018年底,累計已辦理清算的私募基金28697只,其中,自主發行類產品23972只,顧問管理類產品4705只(其中,218只為解除投顧協議)。2018年當年清算私募基金13981只,其中,自主發行類產品12730只,顧問管理類產品 只(其中178只為解除投顧協議)。其中自主發行類產品清算比例高于往年。自主發行類產品是“雙刃劍”,沒有投資限制這一優勢,在實力不足的私募處容易演變成風險,在牛市下這種“靈活性帶來更好業績”的錯覺被強化,熊市之中則放大了風險。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2.2.2私募基金產品月度發行與備案分析
從月度發行量上看,整體呈下降態勢。且私募發行量和滬深300整體呈現正相關,有這么高的契合度主要也是證券類私募產品占了半壁江上。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事實上,今年A股市場震蕩走低,證券投資的熱情和收益也一路下降,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規模逐月縮水。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基金業協會官網數據顯示,2018年產品備案和成立整體呈下行趨勢。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整個市場產品備案量和成立量成正比關系,緊密度比較高。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從2018年2月到2018年7月,私募基金的管理規??焖僭鲩L,尤其是3月份到4月份之間,從12.04萬億增長到12.48萬億,單月增長4400億元,增長幅度是全年之最。而從2018年7月開始,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增長幅度明顯放緩,尤其是10月份,甚至出現了管理規模下滑的情況。而一直到11月份,其管理規模也僅與7月份持平。可見從7月份開始,整個私募行業管理規模增長陷入停滯狀態。
直接導致7月私募行業管理規模增長發生停滯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是在2018年7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正式發布《關于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標志著資管新規進入落地階段。雖然在之前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中為私募基金留有一定口子,但資管新規的出臺,對于私募行業的監管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二是發生了直接影響了整個下半年的私募監管——上海阜興爆雷事件。基于這兩個事件的影響,從7月開始,中基協全面收緊私募管理人新設登記,并加強對私募機構的管理工作,在之后開展了兩輪私募自查活動,在私募產品備案方面,中基協備案標準大幅提升,造成下半年私募行業“備案難”的問題。而中基協與中銀協之間關于托管銀行權利義務的爭論,也導致下半年私募產品“托管難”的問題。正是這些因素的重疊,導致整個下半年私募行業管理規模增長緩慢,甚至出現下降的情況。
(數據來源:中基協)
2.2.3管理人自主發行產品數量分析
據通聯數據統計,2018年投顧自主發行產品數量前十名公司中,逾半數為老牌私募公司,高毅、景林名列前茅。其中近兩年成立的僅致誠卓遠(珠海)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一家,成立于2017年6月19日,自主發行產品數量位列第四。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基金業協會官網數據顯示,管理人累計管理產品數量最多的公司是恒天中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高達661只(含已清算),前身是恒天財富,主要股東包括央企中國恒天集團旗下上市子公司經緯紡機、老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KKR、境內知名金融控股集團中植集團等。排名第二、三、四均為歌斐系機構。歌斐系深耕風險投資、私募股權行業圖譜,與其他股權、創業投資基金一起成為私募基金規模持續擴張的主要貢獻力量。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2.2.4私募基金托管人分析
基金業協會官網數據顯示,托管人托管產品數量最多的是招商證券,托管12459只產品,券商托管行業“頭部效應”明顯。目前,招商證券也是業內唯一一家托管私募基金數量超過萬只的券商,而排名前十的托管人前四名全是券商公司,第十名為華泰證券,其余五名為銀行。由此可見,商業銀行雖然在公募基金托管上有絕對領先優勢,但是在私募托管上實力還稍遜于券商,主要原因也在于商業銀行對托管產品規模有較高要求,一般四大行要求單只產品托管規模上億,少數城商行對托管產品要求門檻較低,但一般低于3000萬也不進行托管。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2.2.5各地區產品數量分析
據通聯數據統計,從發行的地域上看,私募產品依舊集中在北上廣深等地區,2018年上海發行占比26。79%,排在第一。杭州表現出色,新發行產品量超越廣州,躋身第四(具體原因我們在機構模塊進行說明)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2.2.6公私募產品數量對比
據通聯數據統計,2018年私募發行產品的數量減少較多,而同年公募產品發量與上年度數量基本持平。
一方面,貨基、債基占公募比例較高,債券型基金規模大增成為推動公募基金規模增長的主力。
另一方面,嚴監管提升了私募基金的運營成本,如律師費用、工作人員、辦公場地等運營成本,同時私募基金創業的門檻和成本都在提高,拓展業務難度也大大增加,實力不足、合規建設不足的私募被洗牌出局是必然結果。行業的大浪淘沙使得私募基金競爭愈加激烈,這也使得有著強大而穩健的投資實力成為私募基金公司生存發展的基石。
私募受政策及行情影響較大,行業洗牌加劇,相對較為成熟的公募行業,表現出了弱穩定性。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三、私募基金管理人分析
3.1、私募基金管理人概況
縱觀2018年,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2002家,注銷772家,整體來說私募基金管理人質量正在發生結構性提升,也是對協會提出的“扶優陷劣”逐步深化,總得來說私募已經步入了良性發展的可喜之路。在機構管理規模上,私募特有的“二九定律”現象:管理規模在前20%的私募公司,其基金規模占比達到行業總量的90%逐步向“一九定律”發展,甚至出現一些私募機構迫于生存壓力開始“賣殼”。從各類型私募管理規模來看,18年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基金是少數保持正增長的直接融資工具,而其他類型管理機構管理規模都有所下降。另外協會為滿足跨資產類別配置的投資業務需求,增設了“私募資產配置基金管理人”,首批落地的3家機構為銀河投資、玉皇山南投資和金晟碩業投資,經調查發現這三家實力雄厚且資源豐富,可想而知目前該類別管理人準入門檻非常高。
3.2、私募基金管理人各類分析
3.2.1私募管理人備案數量變化
根據對基金業協會數據分析可得18年新增私募基金管理人數相比17年減少了一半,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導致:1、基金業協會對管理人備案登記審核趨于嚴格,2、18年整體經濟市場下行嚴重,私募機構生存壓力非常大,很多業績不景氣的私募機構都被淘汰,3、16年之后行情已經開始下行,對于那些只要有資金都想著在股市撈金的私募機構已經慢慢開始清算注銷。根據中基協月報數據顯示,18年協會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002家,辦理注銷手續772家。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3.2.2全國管理人分布情況
通過對基金業協會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情況分析總體來看備案量前三是廣東、上海、北京,單獨對每年備案量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近三年廣東省的管理人備案量一直局于首位,而北京和上海實力相當,備案量相差不大。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近兩年私募發展迅速,連續兩年備案量排到第二,浙江省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加上政府不滿足于傳統的餐飲旅游服務業,尤其杭州作為上海的后花園,借力和配合上海大力發展私募股權基金,但是同時也伴隨著大量的爆雷事件,阜興事件之后尤為嚴重。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細化到各市備案量進行分析,發現全國89%的備案量在華東,華南和華北地區,而西南華中等這些地區鳳毛麟角,這一形式基本和全國各地區GDP排名吻合。華東,華南,華北地區的典型代表城市分別為上海,深圳,和北京,這三個城市同樣也是這三個地區的中心城市。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通過對14~18年每年備案量top10進行分析發現14~18年基本呈現倒U型發展,且排名前三的都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中輪流,15年之前上海為榜首,但是15年之后深圳開始發力上位。目前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占到全國的1/5,管理基金上萬只,規模近兩萬億,僅次于上海,深圳的發展主要得益于深圳對金融發展的大力支持,18年3月深圳政府出資50億設立深圳市天使引導基金,將通過市場化專業化運作,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天使項目。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3.2.3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情況分析
截至2018年12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規模在100億元及以上的有234家,管理基金規模在50億—100億元的274家,管理基金規模在20億—50億元的671家,管理基金規模在10億—20億元的801家,管理基金規模在5億—10億元的1155家,管理基金規模在1億—5億元的4308家,管理基金規模在0.5億—1億元的2332家。截至2018年12月底,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規模的共21381家,平均管理基金規模5.98億元。針對百億管理人17年12月底有187人,同比增長了47家百億管理人,從此看出雖然整個大的環境低迷但是私募熱度依然不減。從規模區間占比來看,18年百億占比2.39%相比17年增加0.27%,1.5億-1億18年占比23.86%相比17年減少0.3%,分析看出私募行業正在經歷著洗牌,規??s水,監管趨嚴,大浪淘沙中小私募將難以存活。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單獨分析規模50億以上各省占比看出,大型機構占比最多的還是北京。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3.2.4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銷情況分析
根據對16~18年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銷數量進行分析發現,18年注銷數量相對17年下降20%,但是主動注銷要比17年增長80%,可以看出18年很多公司是受行情影響被動注銷。單獨對每年注銷量分析發現截至16年有10957家因未按期完成《公告》整改要求而被注銷,截至17年有11748家未按照公告要求完成第一只產品備案,截至18年有12102家未按“二五公告”要求完成第一只產品備案??梢钥闯瞿壳八侥紮C構被注銷的主要原因還在于有一大批無展業能力的空殼機構被注銷。在經過16年集中清楚之后,依然還存在一些空殼私募機構。當然有如此多的注銷量最主要還是在于私募亂象嚴重,譬如募集不規范,運作不規范,利益輸送等嚴重違反了市場秩序行為,中基協不得不加大監管,近幾年發布了很多法規制度用以規范市場。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3.2.5不同機構類型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情況分析
通過對各類型私募基金管理人數據進行歸類分析發現18年整年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數量最多,而管理產品數要次于證券投資,但是管理規模股權和創業的要超過證券投資284%,單從收益來看私募股權、創業也是幾個類別中唯一有正收益的,這主要得益于國家政策扶持,尤其天使投資被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3.2.6協會提示事項匯總
據統計,目前累計有4037家異常機構,大多都是未按要求進行產品更新或重大事項更新累計2次及以上導致,管理規模為零的在備案的有3143家。
(數據來源:通聯數據)
劉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