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熱播劇《都挺好》劇終,蘇大強的結局喚起了人們對阿爾茨海默病的關注。實際上,記憶、辨認等是人類固有的生理短板,年老后大腦機能的衰退更是無法逆轉。早有人開始想象,或許可以依托人工智能,為親人創造“數字人”身份,保留一切記憶、思維方式、語言習慣,以另一種形式實現“永生”。
“數字人”是一個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的構想,但人工智能卻已經開始對人類社會產生實實在在的影響。貝爾科教創始人王作冰曾說,人工智能或將是人類最后一個發明,成為社會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使得人類獨自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成為過去式。未來的時代,人類必然和人工智能攜手共同面對世界的變數,如何讓人類更好地與人工智能協作,則是教育應當提前思考的課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揚生:AIQ主導人工智能時代教育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揚生說,人工智能的長處在于記憶、邏輯、準確、快速,而人類則更擅長直覺、感情、想象與創造。在人工智能社會,人類不必糾結人工智能的強項,否則人類將永遠被人工智能甩在身后。開發自身優勢,發揮在制定規則、繁衍文化、創造新知、謀求發展方面的作用更具有價值,也是跑贏人工智能、在人機協作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關鍵。
徐揚生強調,當前的教育無法應對來自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當下的教育、考試基本上都是圍繞人類的弱項展開。未來的教育應當在四個方面著重發力——文理融合、想象力與創造力、非知識型的教學與考試、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
徐揚生還說,真正的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既要有超前意識和前瞻性,也要有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相應的能力界定指標,有科學的理論體系支撐。
工業時代有IQ、信息時代有EQ指引教育的大方向,針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貝爾科教提出了AIQ理論。AIQ,即人與人工智能之間合作、競爭的能力指數,包含創造力、學習力、溝通力以及數據力,是人工智能時代衡量個人AI能力的重要評判標準。
對于AIQ理論,徐揚生院士表示了高度認可。他說,決定孩子未來的將不再是IQ、也不是EQ,而是AIQ。
貝爾科教AIQ理論引發教育界共識
貝爾科教秉持“一堂課的初心”,逐步提出AIQ理論,自主研發課程內容,并輔之以配套的智能硬件產品、游戲化的軟件學習系統,通過線上線下學習平臺聯動及機器人大賽,建立人工智能時代全新的創意科教體系,成為國內唯一具有自主核心理論、矩陣式的全產業鏈科教平臺。
數據顯示,貝爾科教現已研發核心課程2000多套,培養經驗豐富的教師6000多名,開設機器人兒童活動中心1000多家,覆蓋200多個城市,共計有80多萬名兒童接受過貝爾科教提升AIQ的教育;同時,貝爾科教還自主研發了6大產品系列,包括50多個套裝,申請專利100多件。為了完善自身產業鏈條,貝爾科教投資了12家生態鏈企業,實現全產業鏈打通。
“如何定義貝爾科教?“面對這個問題,貝爾科教創始人王作冰表示:“貝爾科教給自身的定位是一家教育企業,一家開創全新教育流派的科教企業。”貝爾科教擁有AIQ核心理論,擁有技術、產品、渠道及終端合作伙伴的支持,同時通過大量實踐案例完善AIQ理論,最終對體制內外的教育體系產生影響。
此外,貝爾科教正在組織成立全球AIQ課題組,聯合全球的AI領域、教育理論、心理學、教育評價、腦科學、數學、物理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共同推動AIQ理論發展、構建更加完善的AIQ理論體系。
“無論人們是否愿意,人工智能已經來了。從小培養孩子們互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對孩子的一生將產生重大影響。”著名天使投資人楊向陽說,“貝爾科教致力于打造全新的教育體系,為之賦予靈魂、主張、機制,幫助孩子提升AIQ,多維度開啟智能天賦,毋庸置疑,這樣的教育能夠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楊向陽表示,貝爾科教提出AIQ理論,引發了包括他自身在內的正統教育、傳統教育界人士對現行教育體系的重新思考,使得他們開始接觸應試教育以外的新鮮事物,接觸AIQ理論這樣面向未來的教育理論。不難預見,AIQ理論將被越來越多教育界人士、機構認同,成為行業的共識和標準。。
陳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