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創新,依然是今年兩會的關鍵詞。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了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并提到將為高研發費用的企業提供政策支持。
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已經證明,創新型企業對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促進作用。這些極具創新精神的企業在手握核心技術的同時,也會推動整個行業的創新氛圍。以薄膜太陽能領域的領軍者漢能為例,據悉,其在拿下業內多項世界第一后,更著力培育了21個獨角獸公司。這些獨角獸,未來有望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領頭羊,帶領各細分行業不斷創新。
布局獨角獸計劃 大力優化創新生態
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當前實體經濟面臨挑戰。“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短板問題凸顯”,是導致實體經濟困難主要原因。為此,報告表示將“大力優化創新生態,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積極性。”創新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原動力,也是經濟發展的助動力。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因為創新,民營企業由無到有、由弱變強,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技術引領,漢能在薄膜太陽能領域技術實力與專利申請數量均位居業內領先地位:各主要技術路線的薄膜太陽能芯片轉換率保持和打破六項世界紀錄。截至目前,漢能在全球范圍內累計專利申請超過10200件,2018年每天申請專利超過30件;而今年,公司計劃專利申請數量達到20000件,每天60件。
另據記者了解,在薄膜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太陽能汽車、可穿戴設備、應急產品、薄膜太陽能便攜式產品等領域,漢能著力培育了21個獨角獸公司,憑借各自技術優勢,21個獨角獸有望成為自身所處的細分賽道的頭馬和引路人。
打造中國造典范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多年間,技術創新與綠色發展,已經成中國的時代主題。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被提高到了治國理政前所未有的高度。3月5日,兩會重點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經濟與環境有機統一、相輔相成必然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為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漢能在北京、四川、江蘇、美國硅谷、德國、瑞典等地建立了8個研發中心,擁有全球薄膜太陽能技術人員超過2000名,囊括全球銅銦鎵硒技術之父Mr. Lars Stolt先生,和擁有近30年的薄膜電池研發經驗、共獲得16項美國專利的Scott Wiedeman先生等國內外先進半導體和太陽能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同時,公司逐漸將核心裝備的設計和制造轉移到國內,直至量產裝備整機國產化率近100%。
漢能的做法在中國企業中并非獨創,過去40年間,一批中國企業都發展出了自主創新能力。華為通過革新技術,打破了外國對移動通信網絡的壟斷;格力通過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成為中國造典范;京東方通過創新,打破了國外公司對手機屏幕的壟斷。
用創新贏得尊重和市場,這便是中國企業家的精神。 十年前,李河君曾對企業家精神做了總結,稱企業家應該具有:“大品格、大智慧、大氣魄、大眼光、大歷練、大擔當、大堅韌、大愛心、大胸懷、知大運。”如今,擁有這種精神動力的創新型企業,正在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與升級,用創新改變每個中國人的生活。 曹喆珺/文
陳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