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原定于2018年底結束的網貸合規檢查事實延期后,網貸監管整治似乎又進入了一個“瓶頸期”,沒有更新的監管進展傳出。對于已經被整治了近3年的網貸行業而言,這樣的等待無疑是令人焦急的。于是,大家急切地希望能從3月份的“兩會”上獲得新消息。本文筆者結合最新“兩會”傳出的信號淺談今年網貸平臺的基本生存之道。
生存指南一:敬畏監管 敬畏風險
眾所周知,2019年依舊是網貸的監管之年,是行業走向合規的攻堅之年。平臺想要生存下去,一切必須要跟著監管走,讀懂監管風向標才有可能找到生存之道。
網貸從業者們,首先要對監管存敬畏之心,對風險保持敬畏。經過幾年的監管整治洗禮,從業者們應該深切體會到監管趨嚴趨緊的態度和決心。說到底,作為互聯網+金融的產物,網貸的本質仍是“金融”,而金融本身內涵的邏輯就是要做好風險管理和風險防控。只要把握住風險,把握住對監管的敬畏,就不會出現大問題。
生存指南二:全面落實合規要求
近年來,在網貸專項整治過程中,監管的取向實際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就專項整治本身而言是一種運動式的監管方式,并非一個長效化的機制。一是因為行業風險集中爆發,為了盡快補充之前的監管漏洞和空白;二是網貸行業正處發展摸索過程中,監管機構也在摸索如何更好地管理,平衡監管與發展。
從“175號文”和“1號文”來看,“堅持以機構退出為主要工作方向,穩妥有序推進風險處置”,監管整治的立場堅定,從全國層面再次明確了加快P2P風險化解的決心,徹底打破了行業內的僥幸和幻想。因此,有問題的平臺,也不必再抱有僥幸心理和不切實際的備案幻想,早做良性退出的準備;而對于想要繼續從事網貸行業的平臺而言,則必須盡快不折不扣對照合規清單要求全面落實整改,積極配合整治工作。畢竟,“除部分嚴格合規的在營機構外,其余機構能退盡退,應關盡關”,對于未來整個行業能夠容納多少家平臺都應該有清醒的認知了。想要生存下去,合規容不得一點含糊。
生存指南三:普惠金融、中小微企業是服務方向
僅做到合規顯然還是不能活下去的,畢竟從目前來看合規檢查還未結束,“175號文”和“1號文”也沒有明確備案具體的時間點;網貸專項整治依然任重道遠,從“集中整治”到“常規監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網貸平臺而言,這不僅意味著“三降”狀態持續,平臺成交規模被限制,且合規成本會居高不下。因此,不僅要做到合規,還要想辦法保生存,這是一場持久戰。
從業務發展方向來說,今年政府報告在強調打擊非法集資、嚴控風險的同時,也明確將著力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激勵加強普惠金融服務,切實使中小微企業融資緊張狀況有明顯改善;堅持包容審慎監管,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成長;加快在各行業各領域推進“互聯網+”。而互聯網金融是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貸作為基于互聯網平臺,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發展的低成本新型借貸模式,在進入中國的十年里顯著降低了借貸雙方的信息搜集成本,超越了傳統社會的熟人借貸模式,突破了傳統金融機構不利于小微借貸的局限,部分滿足了個人消費和小微企業貸款需求,同時也拓寬了大眾理財的渠道,由此彌補傳統金融的不足。因此,在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發展普惠金融方面,網貸還是大有可為的。
綜上所述,2019年網貸前路艱難,但機會仍存,跟著監管走,合規發展不放松,才有機會活下去。
張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