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3月5日,攜程對外發布了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業績。
數據顯示,攜程網第四季度凈營收為人民幣76億元(約合11億美元),同比增長22%,環比增長19%;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人民幣12億元(約合1.76億美元);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算,2018年第四季度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人民幣5.13億元(約合7200萬美元)。
從38%掉到6% 交通票務營收成下滑最明顯業務
在Q4財報發布后,攜程方面也第一時間發布消息,公布2018年全年住宿預訂收入、交通票務營收、旅游度假業務營收、商旅管理業務營收等各條業務線營收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在住宿預訂收入、旅游度假業務營收、商旅管理營收三項數據中,攜程均提及全年同比增長情況;僅在交通票務營收一項,攜程有意規避,只提供了2018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長。
而翻查連續兩年Q4財報可以看到,攜程在2017年的交通票務服務營收是122億元,同比增長38%;2018年為129億元,同比增長僅6%,下滑非常明顯。
作為攜程最為重要的主營業務之一,交通票務為什么成了攜程增長最慢,下滑最明顯的業務?
不無緣由。時間線往回追溯,在2017年10月,一篇題為《一年100億元?揭秘攜程坑人陷阱》的文章在朋友圈瘋轉,該文章稱在攜程預訂機票、火車票,消費者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攜程加入一些默認的費用,文章聲稱通過這種方式攜程一年大約會坑掉消費者100億。文章一經流傳,攜程便遭千夫所指,陷入輿論漩渦之中。攜程對此也立即回應文章所指內容不實,將保留追究這些公眾號法律責任的權利。
時隔幾天,演員韓雪又在微博上炮轟被攜程“套路”,在下單時除了正常的機票價格和機場建設費以外,還強行加入了38元的酒店優惠劵,并奉勸網友“攜程在手,看清楚再走”。
機票搭售丑聞后,攜程等OTA平臺宣布整改,調整了機票購買流程,取消“默認勾選”捆綁產品,規范了捆綁搭售現象。
據業內人士估算,根據攜程的訂單量測算,這一項目的取消直接損失了一個盈利點,為攜程帶來的損失或不及百億之多,但也可以數十億計。
這似乎可以解釋攜程在多項業務增長勢頭不錯的情況下,為何單單交通票務一項增速形成如此反差。
屢屢陷入風波 捆綁銷售、高價退改簽最為詬病
作為國內互聯網領域的老牌企業,攜程今年也將邁入20歲的門檻。
近年來,除了被韓雪炮轟捆綁銷售之外,還屢屢陷入高價退改簽、大數據殺熟等輿論泥潭。
2018年,攜程曾因高價退票費引發事端。某消費者在攜程購買了價值48422元的突尼斯8日二人私人行,后來因朋友生病取消行程,攜程方面要收取退票費,每張9262元,而每張機票的價格只有6415元。
在酒店業務上,調查記者、大V王志安曾因入住酒店衛生差而在微博投訴攜程在酒店分類上存在過失,并通過競價排名控制酒店排序,干擾用戶選擇。
而在屢次投訴事件處理上,攜程的應對機制也一貫是“用戶發現、舉報——拒絕承認問題存在——壓力之下高管道歉”。在高價退票費事件后,隨著深圳消協的深度介入,攜程終于服軟認錯。最終創始人梁建章不得不站出來回應時,他說:“那是個錯誤,以用戶為中心的準則出現了偏差,現在要把它糾正過來”。
幾度聲勢浩大的“圍攻”,隨著攜程的回應和時間的推移,似乎已走向平息。但Q4財報發布之后,數據還是引發了網友對舊聞的記憶。
也許攜程可以選擇只看交通票務營收從122億到129億元的一面,而不愿回憶那塊被丟掉的蛋糕原本放在什么位置。
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即便劃上句號,但如若還有下次,便只會遭遇更不寬容的輿論環境。
到那時,攜程是否還應該堅持以往的危機公關方式?敢不敢公布真實數據,回應網友對“捆綁銷售”的質疑?
對于一家已有20年歷史的互聯網企業來說,主營業務增速放緩也許并非壞事,或許攜程愿意珍惜腳步慢下來的機遇,選擇尊重消費者而非尊重輿論,理直氣壯地賺干凈錢。
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