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對于喜歡摩托車的朋友來說,Vespa應該并不陌生。日前其與JustinBieber合作,讓Vespa再度受到關注。全白的VespaSprint車身,外殼被飾有灰色的火焰和JustinBieber名字,配備50cc、125cc和150cc三種
對于喜歡摩托車的朋友來說,Vespa 應該并不陌生。日前其與 Justin Bieber 合作,讓 Vespa 再度受到關注。全白的 Vespa Sprint 車身,外殼被飾有灰色的火焰和 Justin Bieber 名字,配備 50cc、125cc 和 150cc 三種發電機,與之一起發售的還有手套和白色頭盔,整體視覺相當和諧舒適。
Justin Bieber x Vespa Sprint | Via Yanko Design
其實在 Justin Bieber 合作之前,就有 Giorgio Armani 的全黑 Vespa 946、被印有 DIOR 經典印花的 Vespa 946,以及頗具藝術家 Sean Wotherspoon 視覺特性的 Vespa Primavera 等合作車款,這些聯名款為 Vespa 賦予了不少時尚風格的同時,也印證了其在文化領域的地位。
一直被視為自由象征的 Vespa,為何有如此大的影響力成為時尚界爭相合作的對象?也許是因為它曾在好萊塢電影中占據一席之地,也許它曾是 60 年代亞文化 Mods 群體的標志之一,而這一切都要從上世紀 40 年代開始講起。
意大利象征
二戰后,意大利經濟百廢待興,曾作為飛機制造工廠的 Piaggio 公司因在戰爭中被摧毀,公司創始人之子 Enrico Piaggio 繼承遺產并負責重建工廠。但戰爭后的路況十分糟糕,于是 Enrico Piaggio 決定設計出一種價格便宜,且能大量生產的摩托車作為代步工具,以取代原來的飛機制造業務。
像小時候被稱為「女式摩托車」或現在的「小綿羊」,盡管我們對于像 Vespa 這類的摩托車外觀已經見怪不怪,但在 1945 年前,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市場上大多還是流行那種鏈條和發動機外露的摩托車。而后在 Enrico Piaggio 和前飛行器設計師 Corradino D’Ascanio 的合作下,全新 Vespa 摩托車被設計出來,擺脫以往笨重且難以維修的問題,整體變得輕巧和方便許多。
這款在 1946 年問世的摩托車優點在于,發動機被包裹在外殼中,可防止騎行者的衣物被弄臟;前擋板很高,手柄與座位的空間讓女士穿裙子騎行時,也較為方便;車輪小,座位相對較大且坐墊舒服。同時因為摩托車的踏腳處從側面看起來像一只黃蜂纖細的腰部,Enrico Piaggio 將起稱為「Vespa」,在意大利語有著「黃蜂」的意思。
從問世到總產量突破百萬大關,Vespa 在推出期間雖受到褒貶不一的爭議,但不可否認其現代化的外觀開創新河,影響力延續至今,Vespa 已然開發出 Primavera、Sprint、946 等百款摩托車型號,包括我們現下較為流行的使用內燃機和電動機的混合動力版摩托車。
因為馬力較小,外形小巧,非常適合日常使用。盡管行駛在擁堵的街道或狹窄的村路,也能輕松出行,加上價格比轎車便宜,Vepsa 在上世紀開始于意大利,乃至世界各國引起熱潮。與此同時 Vespa 還形成了與摩托車相關的文化與生活方式。
電影是其流行的最好佐證。作為首部在意大利制作的美國電影《羅馬假日》,Vespa 摩托車被當作電影道具且象征著意大利這個國家。戲中男主角 Joe Bradley 駕駛 Vespa 摩托車載著安妮公主,隨著此片在當年奧斯卡斬獲多個獎項后,Vespa 銷售也直線上升。
同時像《天才瑞普利》、《阿爾菲》等電影也曾出現 Vespa 摩托車的身影,《親愛的日記》甚至將第一章節直接命名為「In Vespa」,講述主角 Nanni Moretti 在羅馬炎熱的夏天中,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歡的愛好里,騎著他的 Vespa 穿梭在半荒蕪的城市街道。
另外還有電影《Quadrophenia》(四重人格),Vespa 摩托車也是頻繁地出現在這部影片中,不過它在這里并不是電影道具那么簡單,而是作為亞文化 Mods 群體的一個象征標志。
英國 Mods 亞文化標志
早前我們曾在「亞文化電影」文章中提及過《四重人格》這部電影,1964 年的倫敦一群穿著 M65 派克大衣、緊身裁剪的西裝的 Mods 群體,騎著改裝后的 Vespa 摩托車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從西海岸的團隊騎行到最后主角重回海濱小鎮,Vespa(或另一款 Lambretta 摩托車)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出演,并為主角情緒轉折埋下伏筆。
這部電影真實還原 Mods 群體的活動場景,包括 Mods 與 Rockers 的種種沖突,但面對 Rockers 騎行的帶有「越野味道」的 Triumph 摩托車,小巧精致的 Vespa 摩托車為何能得到 Mods 的青睞?
上世紀 60 年代的英國處于戰后、后配給制(政府控制、掌管商品、資源以及服務供應)和后國家征兵時代,青少年 Mods 不像自己的父母或前幾代人那般,需要把掙來的錢投放在家庭使用中,而是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和休閑時間,充分利用到服飾、音樂和出行工具中,試圖重塑年輕、現代和英國的定義。
同時,Mods 源自英文「Modernism」,即現代主義者。無論是喜愛的音樂從現代爵士樂轉變到美式節奏、布魯斯、靈魂樂等更「現代」的音樂流派,還是希望通過類似于意大利或法國剪裁合身的西裝來超越有錢階層,Mods 追求的是一種現代精致感,其生活狀態被視為「困難環境下的干凈生活」。
因此在推出大概 20 年后,Vespa 便順理成章地成為 Mods 出行工具及其代表特征。畢竟其外觀在當時,可謂現代感十足,沒有粗曠的線條,前擋板的存在、發動機被包裹在外殼中也讓騎行者使用起來更為舒適和便捷。同時 Mods 經常從黃昏到黎明流連于各種俱樂部中,像巴士、地鐵這樣的交通工具在凌晨之前就停止運營,而 Vespa 這類的摩托車于 Mods 來說,出行也變得方便和自由得多。
但一致的摩托車外觀并未滿足 Mods 追求「獨特」的心理,于是他們將 Vespa 視為一種時尚配飾,開始進行大量的改造,這方面在《四重人格》電影中也有所體現。通常 Mods 會采用大量行李架、聚光燈、后視鏡「裝扮」車頭或整輛摩托車,而座椅、備胎罩和靠背上會覆蓋各種紋路圖案的布料,以獲得視覺吸引力。
盡管 Mods 熱潮在 60 年代中期慢慢殆盡,但另一方面 Mods 如其他亞文化一般,開始走進主流審美。在好萊塢電影的「宣傳」和 Mods 形象的加持下,Vespa 在這些趨向中看到營銷的可能性,而后在各大摩托車的宣傳海報中,Vespa 常與名人聯系在一起,因此獲得不少關注和人氣。
如果你在網絡上搜索「Vespa 為什么賣那么貴?」這個問題,首先出現的回答是「1、買的是文化,Vespa 品牌文化深厚蘊藏著濃郁的意大利風情。 2、買的是品質, Vespa 的細節做工堪稱完美,車身上很多零部件拿下了看都是藝術品。 就像擁有一個心愛的大玩具,就連擦車時都是一種享受。」
這也是 Vepsa 經過一個世紀,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同時它的「既實用又現代化」的特征讓時尚界為之著迷。或許這些合作中并不涉及對經典電影的致敬,或對亞文化場景的重現,而是單純地回到 Vespa 被推出時的初心 —— 價格便宜、方便等優點造就它的經典地位和意大利的自由象征,正如 Justin Bieber 在此次合作中說道「我第一次騎 Vespa 是在歐洲某個地方,可能是倫敦或巴黎;我喜歡 Vespa,與這樣一個經典品牌合作真是太酷了。」
#摩托車##機車##Vespa#
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