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17年,宜賓市茶園總面積達111.99萬畝,其中投產面積95.2萬畝;干茶總產量6.33萬噸,較去年增產0.41萬噸,增幅6.93%;茶業綜合產值達130億元以上,較去年增長30億元、增幅30%。響應“重振川茶雄風、打造千億產業”的戰略
2017年,宜賓市茶園總面積達111.99萬畝,其中投產面積95.2萬畝;干茶總產量6.33萬噸,較去年增產0.41萬噸,增幅6.93%;茶業綜合產值達130億元以上,較去年增長30億元、增幅30%。響應“重振川茶雄風、打造千億產業”的戰略部署,發展現代特色茶產業,宜賓怎么做?
茶葉發展,宜賓打算怎么做?
堅持規劃引領,明確發展定位。
學習借鑒福建、浙江等先進地區發展經驗,樹立“跳出茶葉看茶葉”的理念,找準宜賓茶在全球、全國市場中的定位,按照“基地標準化、生產規模化、市場品牌化、文化特色化、區域組織化、展示國際化、技術科技化”的要求,編制《宜賓市茶產業發展十年總體規劃(2016—2025)》,形成“四區、二帶、一園、一心”茶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即:綠茶優勢區、紅茶優勢區、早茶優勢區、苦丁茶集中區,茶生態旅游帶、沿江茶文化體驗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宜賓茶博城和會展中心),計劃到2025年茶葉投產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左右,年干茶產量10 萬噸以上,年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400億元以上。
建設標準化基地,提升產業水平。
2011年起,宜賓市政府每年安排財政專項資金2000萬元,支持現代特色茶產業發展。加大茶園基地區域化、規模化、生態化建設和低劣茶園的改造力度,推動茶葉適度規模經營,合力加快茶葉基地標準化建設;加強茶區公路、水利灌溉工程、測土配方和生態配置工程等項目建設,增強茶產業基礎配套能力;優化調整茶園布局,強化“五新”科技推廣,發展立體綜合循環種植模式,降低管理成本和生產運輸成本。目前,翠屏區、高縣、筠連縣和屏山縣被規劃為全省重點產茶縣,認定現代農業茶葉萬畝示范區11個,筠連縣成功創建省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
穿插集團天宮山茶園
推動科技創新,增強市場競爭力。
加快產業科技平臺建設和宜賓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先后落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四川省茶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茶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依托四川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實施產學研戰略合作,成功組建宜賓學院川茶學院。近年來,該市獲得國家授權專利53項,省級科技成果5項,選育出“烏蒙早” “宜早1號”“天府紅1號”和 “天府紅2號”等四個新茶樹品種。
注重體系開發,培育區域品牌。
鼓勵茶葉龍頭企業積極爭取國家產業項目,2015年川茶集團爭取到總金額12.68億元的“川茶產業融合發展項目”;鼓勵茶葉龍頭企業上市融資,烏蒙韻茶業公司成功在Q板掛牌,早白尖茶葉公司計劃今年在澳洲上市;鼓勵龍頭企業整合茶產業資源,組建川茶集團公司、川紅集團公司和屏山炒青集團公司。統籌打造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形成宜賓茶品牌體系,打造“宜賓早茶”“川紅工夫”“屏山炒青”等區域品牌,帶動一批企業升級品牌,提高效益和附加值。目前,該市茶產業擁有5個子公共區域品牌,3個地理證明商標,5個有機食品認證產品,1件馳名商標、15件著名商標和14件知名商標。
天府龍芽
產業升級,下步發展思路在何方?
緊扣省委省政府打造千億茶產業戰略及產業轉型升級主線,宜賓以市場為導向,圍繞建設現代特色茶業強市,實施“233”發展戰略,即:“兩區”—優勢名優早茶區和中高山優質生態茶區,“三基地”—100萬畝優質早茶生產基地、綠色茶葉原料生產基地、茶葉生態康養基地,“三市”—中國優質早茶強市、中國優質工夫紅茶大市、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市,力爭到2021年全市干茶年產量達10萬噸以上、茶產業年綜合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
堅持品牌塑造引領,進一步強化市場化運營。
立足獨特自然稟賦,集中規劃發展名優早茶區和中高山優質生態茶區;以省級大區域品牌“天府龍芽”為統領、以“宜賓早茶”、“川紅工夫”、“屏山炒青”市級公共品牌為重點,以“國際(宜賓)茶業年會”“中國·宜賓早茶節”、川紅工夫營銷宣傳等茶事活動為載體,借助多媒介廣泛傳播,著力提升宜賓茶和四川茶區域品牌的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支持企業組建或聯建營銷公司,構建線上線下互動,電商、微商和渠道營銷相結合的現代營銷平臺;鼓勵有經驗、有實力、專業化的營銷實體,集成銷售各企業的茶葉產品。
首屆國際(宜賓)茶葉年會
堅持科技創新引領,進一步提升規范化生產。
強化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具推廣,努力提高現代茶基地產出率、利用率和生產率;推行標準化、清潔化、自動化茶葉加工,鼓勵支持企業自動化技術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加工工藝改進,在差異化茶產品加工上講究特色化;加快以茶產業為主體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深化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全茶產業鏈合作,推進川茶集團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和川茶研究院的科創進程,積極探索茶葉大數據的建設與應用;加強對環境的檢測監督,嚴管投入品的使用,引導支持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產品認證,保護茶區生物多樣性;從品種、種植、管理、采收、加工各個環節全面推行標準化建設,不斷完善全程質量追溯體系,力爭全市規模以上茶企全部納入網上質量安全追溯。
川茶集團 精選茶車間
堅持產業延伸引領,進一步推進三產融合發展。
推動茶葉精深加工,在突出抓好綠茶、紅茶等傳統茶葉產品的基礎上,積極創新研發花茶、調味茶、純茶飲料以及以超微茶粉為原料的茶糕點等茶飲(食)品,以茶多酚、茶氨酸等為原料的茶生物制藥(保健)品和以茶為原料的茶毛巾、茶枕等茶功能性衍生品,培育茶葉衍生產業集群;綜合開發產業基地和園區的生態觀賞、休閑體驗、康養修心、科普文化等綜合功能,將生態茶園基地、茶葉現代加工車間打造成為各具特色的茶旅休閑綜合體,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培育一批職業茶農、茶葉家庭農場和新型茶莊,推行聯建產業化經營模式,推進企業之間組建集產業、產品、文化、娛樂、休閑、旅游于一體的“茶業聯合體”。
油茶基地
陳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