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痛風好幾年,反復發作,日久生痛風石,為脾腎虧損,濕濁痰瘀痹阻為本因一個痛風患者,在剛開始發現自己身患痛風之后,有些人發作時抗炎鎮痛,緩解后該吃吃該喝喝;有的人聽從醫生建議,急時止痛、緩則排酸,但是緩解期排酸并不徹底——沒有把高達六七百的尿酸
痛風好幾年,反復發作,日久生痛風石,為脾腎虧損,濕濁痰瘀痹阻為本因
一個痛風患者,在剛開始發現自己身患痛風之后,有些人發作時抗炎鎮痛,緩解后該吃吃該喝喝;有的人聽從醫生建議,急時止痛、緩則排酸,但是緩解期排酸并不徹底——沒有把高達六七百的尿酸降到360以下,反而長期維持在四五百的樣子,這種有限有效降尿酸的結局就是雖然可以減少痛風的發作次數,延長每次發作期,但因為尿酸值依然長期高于飽和度,尿酸鹽依然緩慢而持續在過去病患關節、新的身體遠端而低溫關節,以及組織臟腑(尤其是腎臟)中結晶沉淀,痛風依然會反復發作。
痛風反復發作,久治不愈、纏綿難愈的后果就是尿酸鹽沉淀增多,終至形成痛風石(尿酸鹽結節)、
痛風石可發生在痛風患者身體內任何結締組織,一般以外耳耳廓、趾指間和掌指關節等更為常見。
如果進入痛風石之后,還不能把尿酸濃度降低到飽和度之下,則痛風石天長日久越長越大,日久可裂解、破壞組織,可導致關節畸形影響關節功能屈伸不利;如果不慎損傷包裹痛風石的皮膚,導致痛風石破潰,則可排出白色尿酸鹽結晶針。形成瘺管或局部感染不容易愈合。
已故全國名老中醫、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教授呂承全老先生認為,痛風進入痛風石階段,多為脾腎虧虛,痰濕濁邪流注于經絡和關節,進而氣滯血瘀,瘀阻絡痹所導致的。
針對痛風石性慢性期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呂承全教授認為可以以化濁破瘀通絡的方法,治療上可使用薏苡仁、土茯苓、豬苓、澤瀉等清熱利濕基礎上,重用炒山甲、郁金、莪術、三棱、桃仁、紅花、丹參、赤藥、川牛膝、雞血藤、絡石藤等破瘀散結、通行經絡之品,療效頗佳。
53歲郝先生兩腳痛風2年多,右腳跖趾關節黃豆大痛風石,醫生咋清熱利濕化瘀通絡治愈?
案例回顧:
53歲郝先生,雙腳關節腫痛兩年零三個月,過往曾按照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服用布洛芬、消炎痛的抗炎鎮痛藥物治療,但是效果不佳。
這次慕名診治,見郝先生雙下肢足踝和第一跖趾關節都存在關節腫大,兩腳發涼,又叫第一跖趾關節處可捫及一個黃豆大小的腫物,推它不移動,按之疼痛,且舌質紅,苔黃膩,脈沉弦。查血尿酸618,血沉87。
對于郝先生情況,西醫診斷為痛風,呂承全老先生認為郝先生平素體瘦稟薄,氣化不足,導致濕濁內生,日久痹阻關節,停滯于經脈,逐漸導致氣滯血瘀,終至疼痛石。
針對郝先生的病機特點,呂老給于其清熱利濕、化瘀通絡的方法,急性期則治標以止痛,治療方劑(詳細組方應平臺要求略去克重,感興趣可關注@中醫姜醫生聊痛風后私信)由生石膏、金銀花、生地、炒杜仲、雞血藤、知母、桑枝、黃柏、梔子、黃連、炒山甲、紅花、甘草組成,水煎溫服早晚各一次,連服10劑。
十天后復診,郝先生說服藥后關節腫痛明顯減輕,但雙下肢仍有輕微浮腫、發涼。局部膚色發暗,觸之痛減。舌質淡紅,苔薄黃微膩。此時呂老認為熱勢已減,但濕濁凝滯仍比較重,適宜于清熱利濕、迫于三桌、通經活絡之藥調理,效不更方,改方為生石膏、金銀花、赤芍、雞血藤、海風藤、薏苡仁、土茯苓、知母、威靈仙、川牛膝、炒山甲、紅花、丹皮、木瓜組成,再服12劑,服法同前,再診時郝先生關節疼痛基本緩解,效不更方,在上方隨癥加減治療2月余,諸癥全無,雙腳溫暖,右足痛風石也消失,查血尿酸降到313在正常范圍,困擾郝先生兩年多的痛風如此治愈。
總之,我們的目標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會犯,遠離腎和尿結石。
一年多的頭條科普,與粉絲溝通得越多,就逐漸把科普重心放到了代謝病尤其是痛風這個疾病上,是因為感同身受的深刻體會到痛風者的喜怒哀樂。所以姜醫生在2022年有個愿望,想招募1000位多年痛風患者和我一起正確降尿酸遠離痛風桎梏,可以一對一解答。想報名的可關注@中醫姜醫生聊痛風后私信回復“報名”留言。
本文參考文獻(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2003年第3期《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張琳琪文章《呂承全治療痛風經驗》。
給高高在上的“六高之人”:
高尿酸/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體重
送上覺得有點用方法想用用的溫暖資訊
王原